启迪心灵的钥匙

4269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能维系几千年而未被世界淘汰,无疑是其传统文化教育产生的巨大的力量,古人早在《礼记•学记》中就有精辟的见解:“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中国从远祖开始对教育可以说是无比的重视,都把教育放在首位,从幼儿出生开始,童蒙养正就是《弟子规》的学习。最重要的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人、规范日常行为、怎样待人处事,懂得伦理道德,孝亲尊师,培养本有的纯善的心灵和行为,继而学习各种的知识技能,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宇宙观,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从而达到教育化人的目的,因此德行乃是我们教育的真正大根大本。我们特将“八德故事”、“《弟子规》易解及故事”汇编成这部《启迪心灵的钥匙》一书,此书故事总数为388篇,计29万字。“八德故事”是一九三0年蔡振绅先生编集的《德育课本》中的故事。蔡先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从四岁开始他的父亲蔡丕著每天晚上给他讲一则“八德故事”,并教他读《孝经》等。一年之中,只有元旦和除夕这两天停讲。父亲这样娓娓讲述古圣先贤的故事多年,这些故事一直扎根在他的心里,奠定了他深厚的德行基础。蔡先生的父亲晚年才得到两个儿子,为亲自教子读书,不惜辞去官职,告老还乡。蔡先生感念父亲的教育,每当他看到孝、悌故事时就非常感动,进而希望把中国传统的美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即“八德”故事汇编成册。这些故事可歌可泣,发人深省,催人泪下,读后令人难以忘怀。这些故事都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给予我们最好的传统美德教育,理应把它传承后世,为后世子民留下永恒的宝藏。

最后,希望本书能让全世界的人们去阅读和学习,面向全世界来推广弘扬,从这些感人至深的德育故事中,得到感悟和启发,从迷失当中唤醒过来。人人都“学习弟子规,落实弟子规,做好人,说好话,行好事,存好心”,至德之教,能遍至神州大地,净化人心,祥和社会,造福人类。我们真诚祈盼各位志士同仁共同来参与和大力支持,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推广,像和熙的阳光,春天的雨露,带给人们幸福美满,迈向健康光明的人生大道。

全体末学敬礼!二00九年二月一日

注:敬请登陆www.dizigui.cn弟子规公益网站阅读《启迪心灵的钥匙》全书内容

“八德”简释

自汉武帝时代起,正式将儒家学说确立为教育政策。这个教育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宋朝朱熹曾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伦大道,这就是儒家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它告诉我们思维的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待人接物的原则: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教育的最根本乃是培养德行,具体来讲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现注释如下:

一、孝:

百善孝为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我们应该知恩感恩。一个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

二、悌:

悌是会意字,一个“心”字,跟一个弟弟的“弟”,心在弟旁,表示哥哥对弟弟妹妹的关心;心中有弟,就是兄弟间彼此诚心友爱。而弟又有“次第”的意思,即弟弟对哥哥要尊敬顺从。而哥哥对弟弟要爱护,顺其正而加以诱掖之。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

三、忠:

忠为会意字,一个“中”字,加一个“心”字,表明“心正”,一个人的心不偏不斜,是为“忠”。换句话说,就是经典里面讲的正知正见。你的言语出之于正知正见,亦为“忠”。而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忠于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四、信:

是指做人诚实不欺骗别人,我们与人交往要有诚信。民无信不立,与人交往,言必合宜,绝不食言,不妄语,不轻诺,言既出,事必行。

五、礼:

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仪。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应学会礼仪,以礼待人。即洁身自爱,知节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乱,端正心思,以德治事。

六、义:

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正义感。在社会活动中言行举止合乎正义和公益,不起盗心,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无愧。

七、廉:

是指人的品行正,不贪污,廉洁自律。我们做事情应当洁身自爱、廉洁奉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思想上以清廉为乐。

八、耻:

是说做人应懂得知耻、要有羞愧感。孔子曰:“知耻近乎勇”,一个民族的强盛,往往崛起于这个民族自知所遭受的耻辱,继而才能勃发图强之力。




声音125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