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教授伤寒论讲解全部70讲朗读

2188

人们在反复研究了历代中医的成才规律之后,一致认为“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是造就中医临床名家的必需条件。而《伤寒论》就被历代医家奉为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一。从唐代开始,《伤寒论》被列入国家选拔医官考试的必考科目,这一规定一直沿用到清代。在当代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中,把《伤寒论》列入本科以上教育的主干课程。而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特别是临床医师职称晋升考试等,也都把《伤寒论》列入了考试范固。因此无论是初学中医的人士,还是毕业后的继续教育,乃至中医药学的终生教育,都需要反复学习《伤寒论》。于是《伤寒论》几乎成了中医各科临床医师的案头书。

讲稿的《伤寒论》原文,遵照明·赵开美《仲景全书·翻刻宋版伤寒论》,但本书为现代普及读物,原文一律改用规范简化字体,原书中的异体字或讹字,也一律改为通行的简化字,如“鞕”改作“硬”、“蚘”改作“蛔”、“欬”改作“咳”、“痓”改作“痉”等。

讲稿所选原文取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止于“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从中选择理论和临床意义较大的条文,进行归类编排讲解。对于争议颇多,存疑待考,或者本人尚未读懂的原文,多未收入。对少数原文,则作了节选,如根据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1985年版,俗称5版教材)将第141条,节选为“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其他有节选的原文,或以省略号表示,或在原文后条文号码后标明“上”或“下”。赵刻本原文为竖排本,方后“右×味”,今因改为横排,一律改为“上一味”。

《伤寒论》成书时尚无“症”字,现今所讲的“症状”,当时均用“證(证)”字。鉴于当今“证”与“症”字已各具涵义并区别使用,故涉及到症状之意时,本稿径用“症”字。

历代研究注释《伤寒论》的著作十分丰富,可谓汗牛充栋。但本书并非集注,而是重点讲述个人研究的心得和体会,因此较少直接引用前贤今哲的著述。不过许多观点是我在学习咀嚼了前人见解的基础上综合思考,再结合临床而有所感悟,自然也就包含着理论体系、学术语言和临床经验的传承。

在讲稿里,我会与初学《伤寒论》的朋友,讨论怎样学原文、读经典;与熟悉《伤寒论》的朋友,研究怎样从《伤寒论》的字里行间,甚至是无字句之处,寻找仲景辨证鉴别的思维方法和灵活用方的思路;与从事《伤寒论》教学的同行,探讨教好《伤寒论》的方法;与从事临床治疗的朋友,分析怎样将经典中的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实际;以至与非医学专业的各界朋友,分享中医学天人相应的观点,综合性、整体性的研究方法,以及健康保健的知识。


 



声音70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