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166

《金刚经》 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属于《大正新修大藏经》中般若部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大乘佛教的空性与慈悲精神。由于该经旨在论述成道境界,即无上正等正觉,在佛教中亦为“不可说境界”,故尽管经文篇幅短小,其文字结构仍然晦涩复杂。经文中强调“真理”本身的不合逻辑,必须躬亲体验才能感悟,而无法透过文字和简单逻辑推理而得。由于其精神与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理念相契合,《金刚经》在禅宗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以后的禅宗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影响也随之源远流长。
波罗蜜也称为波罗蜜多,意译为到彼岸,指从生死迷界的此岸到达解脱涅槃的彼岸。般若译为大智慧,这种大智慧并不是指智商高或者日常所讲的聪明,而是指能够体悟形而上的生命本源与本性。正是依靠这种大智慧,我们才能够像手握金刚利剑一样斩断一切烦恼,到达彼岸。因此,后世也有译本将《金刚经》称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也正是基于般若智慧无坚不摧的意涵,才使得民间产生了《金刚经》能破邪除祟的附会。
《金刚经》围绕着长老须菩提与佛陀间的问答展开,以阐述大乘佛教关于“空”的智慧。须菩提向佛陀两次提问“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无上正等正觉),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陀告诫须菩提等大乘佛教修行者,应当“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是大乘佛教的般若智慧所在。“空”就是宇宙万物都因为因缘聚合在一起,彼此依赖,终将离散,因此并没有一个实体。
但是这种“空”又不是日常所认为的“虚无”,不能因此去否定实在。
“空”的智慧否定的只是人们所见世界的现象,在感官世界的背面才是宇宙的实在。这种实在是无法用心智认知、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只有认知到感官现象中的不真实,这才叫“空”,在佛教经典中被称为“法性”。
声音4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