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新石头记 | 经典公版书 | 续《红楼梦》

1350

《新石头记》简介

版本:光绪三十四(1908)年十月上海改良小说社单行本。四十回。
作者:署“老少年撰”,老少年即吴趼人。

吴趼人,名沃尧,字小允,又字茧人,后改字趼人,广东南海佛山镇人。清同治五年四月十六日生(1866年5月29日)生于北京祖父寓所,三岁,祖父亡故,随父母奉丧南归。十七岁丧父,十八岁被生计所迫,至上海谋事。光緖廿三(1897)年至廿八年,主持上海各小报笔政。从光緖廿九年起,致力小说创作,进入其文学生涯的黄金时代。宣统二年九月十九日(1910年10月21日)卒于沪寓。

内容:续《红楼梦》故事。

《新石头记》是近代著名谴责小说家吴趼人的一部重要作品。无论是放在清末大量涌现的《红楼梦》续书中,或是置于十九世纪前后世界文学发展之中,它都有其十分值得重视的价值。从这部小说入手,也可以更为清楚地了解吴趼人社会思想的构成。
《新石头记》是一部迥然不同的《红楼梦》续书,它继承了《红楼梦》批判社会、反映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这部续书将《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贾宝玉的背景从清代盛极而衰的转折时代,置换为内忧外患衰颓已极的近代社会。小说中,贾宝玉在1901年复生,到上海、南京、北京、武汉等地游历,以他的经历为主线,揭示了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复杂、丰富、多变、动荡的社会特征和文化特征,描写了它落后、腐败而又不断产生新事物,萌生新观念的时代面貌。在此基础上,吴趼人表达了他“补天”的理想,他找到了“补天”的工具和武器,以不同于曹雪芹时代的近代精神,构筑了一个“天”已补成,完美无缺的“文明境界”,实现了曹雪芹苦苦追寻而不得的愿望。
在吴趼人看来,批判与补天是《红楼梦》的两个方面,他正是循着这条路子来写作《新石头记》的。虽然《新石头记》与《红楼梦》在思想艺术的各个 方面有着较大的距离,但批判与补天这一理解使得《新石头记》具备相当的思想艺术价值,从而在众多《红楼梦》续书中显得十分特殊。小说在第一回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补天”的主旨:“贾宝玉突然想起……只和那些女孩子鬼混了几年,未曾酬我这补天之愿,怎能够完了这个志向,我就化灰烟,也是无怨的了。”“补天”,是《新石头记》中贾宝玉回到尘世的目的。
要“补天”,须先详察“天”的破损溃烂之处。吴趼人一仍旧贯,按照他写作谴责小说的方法,对近代社会的“天”进行了全面的扫瞄。作者首先将笔触指向置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之下的深深陷入危机的民族经济方面。作品描写了洋货充斥的上海,从洋火、八音琴、留声机到外国人的兵工厂,外国商品占领了本国市场,使得刚返尘世的贾宝玉目瞪口呆,他痛心疾首地说:“通商一层,是以我所有,易我所无”,但现在“外国人尽着拿东西来卖给中国人,一年一年的不把中国的钱都换到外国去了么?”仅吕宋烟一宗。“就每年送掉四百万两银子,这是多么可怕”。还不算被鸦片换走的滚滚不断的白银。小说还描写了在帝国主义武装侵略的炮火之下的国家政治局势和在庚子事今?中的义和团运动,热情赞扬了反侵略、反卖国的爱国志士。
《新石头记》在继承《红楼梦》批判社会、反映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20世纪前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时候,透过在这个社会中活动着的丑恶的人以及奇形怪状的社会现象,作者找到了各种弊端的症结所在:“这就是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的传统道德在国民生活中的被弃。这也是“天”破损溃烂的根本原因。他认为,那些甘当洋奴的人“不知生了什么心肝……我们古圣人以文、行、忠、信立教的”,“照他这等说来,这‘行’字,‘忠’字,‘信’字都是没有的了”。而那些国难当头,大发横财的暴发户,用《新石头记》中贾宝玉的话来讲,“叫他在天理上、廉耻上问问心,只怕有点过不去。读书了明了理,就要保全天理,顾全廉耻,所以就不能发这个财”。由古圣人开始的传统价值观念,是吴趼人思想的核心,他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提出他的谴责,也是提出他的补天主张的。



声音40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