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如何塑造你的安全感?[关键词:恐惧]

2023-06-21 23:26:2509:05 3.5万
声音简介

原文:JK不二子(张德芬空间)

音乐:南拳妈妈《下雨天》


各位大宝贝周末好。今天你都干了什么呢?

 

猩猩今天下午自己做了饭,洗了衣服,看了半本书,梳理了最近的工作笔记,过得挺充实的。

 

话说,我已经适应了北京的生活;加上团队和项目逐渐丰满,接下来我只需要考虑如何迭代以及跑得更快的问题了。

 

有个朋友问我,你创业中会不会感动焦虑。其实即使我不创业,我也常常感到焦虑。适当的焦虑并不是一种坏的情绪体验。焦虑有的时候还能促进你更好地思考,你会更加积极地想法子解决问题。

 

但是,缺乏安全感并不是积极的情绪体验。我创业,也会考虑想账上的现金流;投入产出比,以及哪里钱花得太多之类务实的问题。但是,我不会有“不安全感”。因为我知道一点,只要我活着、团稳健运营,产品方向准确,变现是早晚会发生的事情。

 

安全感,的确是自己给自己的。这种一种深层次的情绪稳定。一个人不会因为表象的波动,内心的价值观产生剧烈的起伏。

 

曾经有朋友问我,你的这种笃定是怎么来的?

 

我仔细回忆了一下,其实是来源于原生家庭的教养。我有一枚脑洞很大的水瓶座的爸爸。他总是鼓励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成为我自己。少年时候,每当我遇到挫折,他总是会非常豁达地说,才多大点事情呢,下次做得更好不就行了嘛。

 

那我今天要分享的内容来自作者“JK不二子”,首发于公众号“张德芬空间”。说的就是父母如何培养出情绪稳定的孩子。其中一条大忌就是,千万不要随意吓唬小孩。

 

作者说:

 

从小到大,你被父母吓唬过吗?

 

曾经有记者做过一个随机调查,结果发现,几乎所有人在小时候,都曾被自己的父母用各种各样的话吓唬过。

 

其中1/3有孩子的人表示,自己曾经或者正在用各种各样的话吓唬孩子。

 

当孩子不听话——“再调皮,警察叔叔就把你抓走!

当孩子不睡觉——“再不睡,大怪兽就来吃掉你!

当孩子不写作业——“再不写,就给老师打电话!

……

 

父母为了管教孩子,常常会下意识地威胁孩子,因为效果通常立竿见影。但是,经常吓孩子,真的没关系吗?

 

 

不少父母觉得,恐吓式教育虽然不是最好的方式,但自己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而且简单有效,他们也就不觉得有什么不对。

 

然而,通过恐吓而达成的管教却存在潜在的风险——它直接启动了孩子的负能量:恐惧。

 

被恐吓的具体事件可能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模糊,但身体的细胞会记住当时的感觉。

 

有朋友回忆说,自己小时候做什么事情都磨磨唧唧,她妈妈就经常用各种恐吓手段催促她。

 

有一天早上,她妈因为有急事要出门,想早点把她送到奶奶家去。催了好几次,可她还是慢吞吞地吃早饭。

 

她妈突然变得神神叨叨,故意压低声音跟她说:你知道我们家的垃圾桶为什么前几天不见了吗?

 

她摇摇头,说不知道啊

 

妈妈接着说:是被一个穿蓝色衣服的小偷偷走的。这个小偷还会偷小孩儿,你要是不快点吃,就只能一个人在家了,那个小偷可能会来敲门……”

 

朋友说,她至今记得那一刻的感觉:浑身一股凉意,血液像是凝固了。

 

于是她赶紧吃饭,生怕被偷走。

 

从那以后,她每次出门或上学的时候,都要紧张兮兮地看看门外是不是有人。更要命的是,平时走在大街上,一看到穿蓝色衣服的人,便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

 

这种心理阴影,一直伴随着她长大,长年挥之不去。

 

朋友的妈妈可能迫于无奈,才编造了一个可怕的角色吓唬她,纠正她偏差的行为。

 

虽然当时看上去挺有效果,但是妈妈并没有意识到,这个谎言会给孩子造成这么大的阴影。

 

心理治疗本体感觉理论的创始者彼得莱文博士说,伤痛和恐惧是一对孪生姐妹,是人生命中两个主要的杀手

 

长期处于恐惧中的孩子,这种被压抑的情绪往往会通过某些身体症状表达出来,如失眠、头痛、身体虚弱,等等。

 

如果说,编个谎言吓唬孩子是间接伤害,那么父母放狠话威胁孩子,就是直接的暴击了。

 

虽然父母说的大部分狠话只是说说而已,并不会真的这样做,但是这种语言暴力给孩子带来的心灵创伤,最可怕。

 

其中,杀伤力最大的一句狠话莫过于——“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

 

表妹小云从小一直被父母教导:你要乖,要有礼貌、要好好学习,不然就不是好孩子,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小小的她,内心止不住地恐惧:我要是不乖,就会被爸爸妈妈讨厌。

 

这对孩子来说,无异于天要塌了。而且,这样会让她认为我本身是不值得被爱的,除非我乖” ,渐渐地,她会把自我的需求压抑下来。

 

于是,为了得到父母有条件的爱,让他们满意,小云努力读书、拼命工作,以此来避免自己被不喜欢,被抛弃。长大后,低自尊,讨好型人格,都让她很不快乐。

 

恐吓式教育里的父母对孩子有太多的要求和设定——要优秀、要听话、要努力、要争气,不然的话就……

 

这些要求,让父母看不见真实的孩子,也就做不到真正的情感连接。

 

健康康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想激励个体发展出健康的行为,正向引导比恐吓威胁更为有效。

 

恐吓教育表达的句式是:如果你不做A,就会失去B

 

每一句话都在告诉孩子会失去什么,唤起孩子的恐惧。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情绪状态,无力感会把心中的勇气和信心一点点摧毁

 

如果父母改用正向引导的表达的句式:如果你做了A,你就会得到B这里的“B”不是物质奖励,而是指孩子可以获得的能力、健康等资源

 

这样的沟通方式会让孩子的内心充满信心和正能量,从而积极地去行动,而不是背负着恐惧不得不做。

 

比如,同样是劝诫孩子好好读书,小云父母的恐吓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是内心的焦虑不安和低价值感。

 

而龙应台女士对儿子说的一番话却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动力。她说: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力,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孩子实现他的需要,这才是真正的爱。

 

 

每一位父母都应该明白,最终能让孩子拥有自己天空的,一定是他内在的力量和勇气,而恐吓和束缚只会让孩子变得怯懦或叛逆。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且值得被善待。正如纪伯伦的诗中所写: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所以,如果你真的爱孩子,请别再吓他了,他需要的是给他温暖和安全感的爱,而不是恐惧。

 

好的,这就是猩猩在周六的晚上带给大家的分享。你也可以在留言区和我分享你的成长体验。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吓唬你的呢?

 

每天知道一丢丢,做个有趣的人。我们下期见。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知行合一_qju

呜呜,我犯了好多这个错,孩子已经13岁了,今后慢慢一点一滴地改正

黄小钻

你当我妈妈吧👩,每天给我讲故事。

sunweiqi818

谁不是被吓大的,举手

老耿有声

讲得太好了,亲爱的,你值得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宝贝!

猜你喜欢
原生家庭|曹老师解析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在我们人生当中或有或无的产生影响,它像是一个启动我们坏情绪的按钮,不知不觉跑出来掌控我们。只有当我们正确认识它,才可能让它只是产生积极的影响!有上过曹老...

by:宝健_健康顾问

原生家庭

这是一部振聋发聩的家庭心理疗伤经典之作。苏珊•福沃德博士通过工作中接触到的大量真实素材,分析了各类“有毒父母”的所作所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伤害子女并持续影响子女...

by:蔡智红

原生家庭

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来难以被别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纳、似乎根本无处安放的感受,其实就是来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来自你与父母的关系。

by:月亮姐姐313

原生家庭

例如言语虐待型父母和操控型父母一样,这类父母也有两种行事风格。一是直接公开地贬损孩子,比如,骂孩子愚蠢、没用。二是间接地羞辱、攻击孩子,比如,取笑挖苦孩子、给...

by:王安霓

原生家庭

有关原生家庭的文章都在这里!

by:今晚我和你

原生家庭

愈合原生家庭创伤_找回完整的阴阳能量

by:返璞归真疗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