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声音还原最美古诗文(第22期):苏东坡到此一游(四上《题西林壁》)

2022-09-28 18:19:1307:29 67
所属专辑:魔法大语文
声音简介

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来到“用声音还原最美古诗文”第二十二期,本期主题:苏东坡到此一游,诗文内容出自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




在之前的节目中,我们一起认识了许多喜欢游山玩水的大诗人,而这些名山大川也因为文豪们的才气被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成为了人们追随古人足迹的好去处。相信很多同学在游览时也曾发现过这样一个现象,我们在每到一个景点的时候,常常会看到石头上或者墙壁上被人歪歪扭扭地刻着一行字:xx到此一游。这个看上去是一个很不文明的习惯,但是同学们不知道,其实这个习惯古已有之,连许多的大诗人都曾这样做过。你若不信?来听下面这首诗吧!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正是大文豪苏轼的《题西林壁》,何谓《题西林壁》?也就是写在西林寺墙上的一首诗。这首诗是苏轼在经过江西九江的庐山游玩时,看到庐山的美景有感而发的名篇,内容简单却寓意深刻。那么问题来了,苏轼为什么要去庐山呢,这首诗又因何会流传千古呢?



事情还得从苏轼被贬说起。前面有两期节目我们专门讲过苏轼的人生经历。其实,苏轼的后半生颇为不顺,这一年,苏轼又被贬到了汝州,此时的他已经在黄州经历了无数的坎坷,由万众瞩目的才子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苏轼渐渐地变得超脱了,他看开了很多事情,也悟出了很多的人生哲理。当他赴任汝州的路上经过九江时,诗人被庐山的风貌深深地吸引了。在庐山流连十几天之后,苏轼写出了这首千古流传的《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是游览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思考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了游山所见。庐山是一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景、千姿百态的庐山风貌。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出了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被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生活也是一样。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事情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比如,你常常被同学误解,就是因为同学没有了解清楚事情的经过。同样,你也会误解别人,也是因为你没有了解事情的全过程。所以,大人们经常会教育我们一句话,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确如此喔!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而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出的意境;而这意境又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语言简明,内涵却很丰富。读来朗朗上口,掩卷沉思却又意味悠长。

 

那么,我们今天的节目到这里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节目的最后,让我们一起重温这首《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附翻译: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说明了一个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本文系魔法大语文团队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节目稿件韩兴    
节目顾问熊劲梅
技术支持高亮亮
责任编辑刘威威

 ——THE END——



内容早知道,请扫码并关注我们哦!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声音主播

962231

简介:北京作文网是赢起点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旗下的一个教育培训机构。由北京市著名课外培训专家张安成先生创办于2006年10月份,北京作文网专注于中小学语文辅导,经过六七年的努力发展,它已经成长为北京市最专业的语文课外辅导机构。北京作文网致力于为广大中小学生搭起一座通往语文知识殿堂的桥梁,帮助更多的学生走出“对语文不感兴趣”及“总是语文成绩在拖后腿”的怪圈,建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带领他们走进班级乃至年级的优等生之列,从容应对学业生涯中至关重要的几步——小升初、中考、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