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如何修行才可以恢复我们的性天之泉呢?

2023-07-19 13:45:4517:28 3.4万
所属专辑:张庆祥讲中庸
声音简介


凡要恢复你的性天之泉,就必求天地之道,效法天地,跟天地合德同其功。

所以修道是没有速成的,只有在一个对的法门上效法天地,跟天地合德同其功,在自性的修为上悠久才能够达到无疆的效果。



第二十六章   至诚无息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再往下看,二十六章,至诚无息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实际上这一段呢,是在这一段文章的后面一点点,那么,特意把它提到前面来讲,这个有可能是古人在整理旧的竹简的时候,有错简的地方,因为“博、厚、高、明”,攸关于下段的文章的文意,所以它应当要在这个之前,尤其在下一句,下一句是: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它是跟“博厚高明”有关。那么下一句的第一个字就是“”,“故”就是“所以说”,“所以说”前面就必须要有字,所以我高度的怀疑这句话,被错简在后面,应当提到前面来说。而在《中庸证释》也是这个做法,这句话给提到前面来说了,是支持错简的这个做法。当然各位把这句话放到后面也行,如果单独的来解释这句话也不为过,大意也差不多,不过与文意前后贯穿来说,似有不合逻辑的地方。我们现在来把它提到前面来讲。


“天地之道”是什么道呢?“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博”是什么意思?博所育的众生就多;“厚”厚是什么意思?所载的众生就多;这个“高”是什么意思呢?高能够覆物,覆盖的东西就多;“明”呢?明能够鉴物,能够洞察事物的真伪;所以叫做“高明”。博厚是地之德,高明是天之德。


什么叫做悠久呢?“悠”就是不灭;“久”就是不辍、不停止,永续的往前进。它指的是什么呢?是天地之德。所以“博厚”指的是地之德;“高明”指的是天之德;“悠久”指的是天地它的共德、合德。


那么,天地生成于道,道却看不见呐,而其行于道,但它运行的时候,它展现出它的这个风貌的时候,就有德可见呐。天地可见的德是什么?那就是博厚、高明、悠久,这都是天地的德。然后,这些德用来做什么呢?就是用来覆物、载物,用来生物、成物,这个就是它的功用所在。


那博而且厚是地之道,所以能够载物;高而且明是天之道,所以能够覆物;悠而且久是天地之道,所以能够成其生成之德。天地都在生成嘛,目标其实就只有一个啦。那么,反过来说,这个生成之德都离不开一个“诚”字,讲“诚”讲了半天就是生成,所以“诚”这个字,就是法天则地的最高准则。“故至诚无息”,既然“诚”是天地之间的最高准则,它必定有个用处,所以,能够达到“至诚”的时候,它就可以“无息”。


为什么“至诚”可以“无息”?“至诚”得到了道中自然生成之力、自然生成之性,当你到了“至诚”之后,你什么也别做,就靠本性,就到道。是至诚、是至道,所以你不必再用力,所以叫做“不息”。


不息则久”,能够“不息”就能久。如果要天天叫你要很勉强的就不久,你可以做一下子你不能做很久。唯有那个内在不息之功产生了之后呢,一段时间,然后呢,你就可以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你就可以得到这个不息之力,那个才能够持久。


久则征”,凡事要久,然后看到征验、看到征兆。比如说,你昨天种了一棵苗啊,然后你明天就要看到一棵树,这个很难,对不对?可是你三年后再来看,哇!这么大一棵树。一定要久。事物的造化、天地的造化,各位你仔细看,那个造化都必须要有时间才能够完成,才能够看到征验、看到效果。


有意思的是,这个《西游记》,《西游记》各位知道那个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多远啊?十万八千里,对不对?他会行各种的变化。那么这个有一天,大佛祖叫他要陪唐三藏,要走到西方去取经,他很高兴,他说,叫我老孙来话,我一背就把他给背过去,干嘛要陪他走这一趟路啊,对不对?然后他使尽了各种的变化,要把唐三藏要把他背上身,然后要把他带上飞筋斗云,然后一飞就到了,我不跟你走啦,你跟我走就对的了。结果他变了半天,完全没有办法飞,也没有什么筋斗云可以飞,飞也飞不起来,唐三藏还是唐三藏,他还是站在原地。就是它在比喻什么呢?比喻本性的造化,修行这条路,没有捷径。


就好像看着一个小孩子长大,没捷径啦,各位。如果今天西医发明了一个宣称很好的特效药,只要打几针就能让你的小孩快速长大,长大十倍、二十倍,只要三个月看起来就像成人一样,各位,你要不要试试看?你不要开玩笑了,就算做得到,恐怕跟你所期盼的会差很远,会完全不认得那个小孩子。或者长出来也不是、说出来也不是、做出来也不是,都不是人该有的样子。


所以,修行没有捷径,它所行持的就是一个“久”。因为久,久于造化,所以产生应有的征验。


征则悠远”,刚刚前面讲“悠”是不灭;“远”就是无垠,非常的远和广。能够行持长远而有了征兆,也因为有了征兆而能够长远,所以征则悠远


悠远则博厚”,“博”所育的就多;“厚”所载的就多。它行持越广,它的造化越深越厚,它能做的事情就越大,这是指地之德。


博厚则高明”,既仁且智,体用皆全,“高”可以覆物,“明”可以见物,所以叫高明,这是指天之德。


那么这一节是在说,天道也好、本性也好,其位育之功、变化之德,都是一个“诚”所造成的。天地之诚,覆载之德,由于其悠久才能够见到它的征验,如果没有这个“诚”,就无法悠久。因为悠久的动能,自自然然就可以有动力永续不息的,是从“诚”里面来的。所以,没有得到这个“悠久”不能成其大德,所以“诚”之为行,“诚”这个行为必须以“悠久”为本,以见到这个“悠久”为本。


那么,这一章是为这个凡人修道来说法,凡事要返溯你的生生之源,要恢复你的性天之泉,就必求天地之道。我们希望效法天地,我们希望跟天地合德同其功,那你要跟天地合德同其功,那是同什么功呢?那就必须要好好的把它说明白。


那你只知道天地之德在于“覆载”,那么覆载之功本于“高明博厚”,“高明博厚”因于“悠久”,“悠久”之道基于“不息”,“不息”之功根于“中庸”,而“中庸”是什么呢?就是“诚”。所以天也、地也,皆以“不息”而能够长它的用,人的修行也要以这个“不息”而后能够达天地之道。


你不要以为圣贤他们修行,他们很伟大,他们每天那么努力,他们每天勉强自己,没有勉强的,他是因为得到不息之功。所以人要有这个“不息”才能够达天地之道、合覆载之德,能够产生内在的长久的位育之功,所以才叫做“至诚无息”。


那这个大道,以“不息”的造化成其用,你看从悠久以来历史以来,它“不息”的,它一直造化一直造化。而修真的人,是以“不息”的造化能够常存,所以“不息”两个字,得到这个“不息”为“至诚”最切要的功夫啊。


那么《易经》不是这样说嘛,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是“不息”。君子是从内在的自己气机强盛起来,而产生的“不息”。君子明天道之常,复性真之诚,所以能够得周身气机天行之健,而刚健不息。


刚健不息是什么东西呢?是指内在的气啊。内在的气机,性是气所做的,法身是气做的,甚至包括你的心是气所做的,它都是一种能量。而能量当它筑基,筑到刚健不息的时候,你不必再费吹灰之力,你不再觉得做那些事情是辛苦的事情,你不再觉得打坐是个苦差事,每天要去运动是个苦差事,还站什么桩,我为什么要这么麻烦,你不再会这样,你会觉得吃个花生都非常非常的香,跑很远的路你觉得心甘如怡,你觉得非常有意思,你觉得爬一个山,是非常活力有为的一个事情;不再是整天缩在被窝里面,躺在沙发上;所以要能够得这个不息之功,这个初期把自己打好基础,就变成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而这个“不息”从哪来呢?从“诚”而来的。


得法身中“不息”之造化的人,唯“诚”能之。苟失掉这个“诚”,那么虽然有造化,那也不是返本还源的造化,而反而是有害的造化。《金刚经》不是这样讲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些有为法不是发于“至诚”,不是发于“至道”,不是从里面你本自俱足,所以如梦幻泡影。虽然暂时有所得,长远来说,总是失去。


所以,这些愚夫所做的有为之法,实在是没办法达到这个“不息”的了。所以“不息”,先要“诚”,“诚”以“不息”,而后,才叫做道,“诚”到“不息”才进入了道。


这个“不息”怎么来呢?从“诚”而来,“诚”又怎么来呢?“诚”跟“不息”有关。所以你必须似懂非懂的去行持,做基本功该做的事,做经典里面不断指导的事情,有了这个基本悠久“不息”,而后达成“诚”,有了“诚”,而后展开本性的“不息”,这个就是本末的关系。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所以载物这是地之德,高明所以覆物这是讲天之德,悠久所以成物是天地都是以悠久,才能生成万物的。


这个是在讲天地,高明、博厚、悠久之德,由这个德及其覆载生成之功,我们就足以知道天地之道不外乎是一个“诚”而已。所以人想要得到天地之道,以合天地之德,离开这个“诚”,就没得求了。所以能够“至诚”,乃由人而进于天,由修为而达于诚、达于道,就是靠什么呢?靠“诚”。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什么叫“无疆”呢?可以无尽无极、悠久长存,叫做无疆。


天地的诚可以由其悠久,然后看到征验。而其成就他们的覆载之德,也可以从悠久来看清它的端倪。如果没有诚,则不能得到不息之力;没有办法得到不息之力,就不能悠久;不是悠久就不能达其德,唯有“诚”能够得悠久之力,而学“诚”又必须以悠久为本。这个是两个互为本末的,看到这个“悠久无疆”,看到“悠久”两个字,我们就知道说,修道没有速成的,只有在一个正确的、对的法门上、在自性的修为上“悠久”,才能够达到“无疆”的效果。


所以有时候我觉得很可惜,很多同学对我很自豪的说,他是课痨、他是课虫,有没有?意思是说他什么课都听过,有的人甚至累积多少课程,然后证明自己的什么程度似的。不对的课程学再多也没用,修行就像钻木取火一样,要在一个对的事情、在一个对的焦点上不断悠久的用功,才会见到它的成效。并不是日日的换,每个月都在换,每个月都在学,而能够有所成就的。所以我们现在的人的习惯,常常跟古圣先贤的教咐啊,是完全相反的。


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所以能够“如此”,就是博厚载物、高明覆物、悠久成物,就是成就不息之功,叫“如此”啊。


那“不见而章”是说它的功非常的大而无可名之,像天地你看功那么大我们不知道要怎么样去称赞它,它也不会说自己有什么德性。


不动而变”,“不动”就是守着某个东西,守个什么?守个“中”,守个性的实相、气的实相,而造化自己,会生生不息,叫“不动而变”。


什么叫“无为而成”啊?“无为”是说只是顺着你的本性的本质,顺着本性的造化,你不必做什么,而它自自然然能够成就不息之功,能够成就,所以叫做“无为而成”。


那么,这个博厚,是以“诚”来成就它的博厚,而不是地特别想要做点什么。而这个高明,是以“诚”来成其高明,而不是天另外自己想做点什么。悠久是以“诚”来成其悠久,而不是天地又另外造作个什么。


前面不是讲过吗,讲“诚”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然后刚刚不是讲过吗,诚者,是自成也,自道也。都是在说明“诚”这个东西,本乎天地之无为而却无不为。


什么叫无为而无不为呢?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好像一个母亲,她毫无目的、丝毫不求回报的、也不想领一份薪水的,她无私的照顾了一个孩子,她不需要勉强就会拿出挚爱;她不需要领薪水,她就奉献她的一切,这就是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啦。


那我们现在的人做一点什么就说,那我有什么好处啊,有没有?那因为有好处所以我才做嘛,那就是有为的啦。


那这个天地的诚,是无为而无不为。所以能够成就它的博厚高明跟悠久之德,这个都是由一个字,就是“诚”所导致的。那没有“诚”,就不能够有这个德,不能够动了我们本性的本来的生成之德。


这一章,是说“诚”这个至德,乃是无为之道,乃是一个自然之德。实际上不是什么玄奇怪异的什么术数。那人呢,因为不知道天地的至德,更不知道大道的至用,不外乎是这个“诚”,这么平实的诚。一个心存善良、一个成人成物,有成人之美、锁定了一个成就人己、成就万物的一个主轴,不外乎是这样的一个存心啊。不了解只是这么简单,就怀疑呢:这些神佛的神功,必定在一个变化莫测的东西上面,很不寻常的东西上面,因此,每个人的修为,上各种各种的课,尽量的去往尚玄好奇的方向,去前进了。


就像现在的人,喜欢靠你脑袋想像什么光、什么颜色、什么佛,靠你的造作、导引、吐纳,几吐几吸多久、吸多久、等等,靠尚玄好奇、降神通灵等等,堕于这样的迷失里面,看看古圣先贤所留下的经文的教咐,实际上非常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吉平2010

修行没有捷径,在那个“久”

猜你喜欢
修行人如何体证论语别裁

以论语别裁的观点为蓝本,结合现代生活与时代习惯,引申、具象南师的讲解。意在把论语与佛、道的精神融会贯通,指导个人修行。

by:寻道有声

如何做个快乐的修行人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by:庆未

如何做一个快乐的修行人

修行,是每一个人都不可或缺的基本需要,是真实不虚的幸福的源头活水

by:龙元富律师

修行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不断的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语言和行为

by:真诚_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