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 戴高乐,让法国敢对美国说不

2023-10-30 11:54:5718:57 1338
声音简介

一、知识点卡片


二、思维导图

三、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

10多年前,有部香港电影《无间道》可以说是叫好又叫座。大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估计都会对那句最经典的台词印象深刻,这就是“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事实上,个人如此,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例如,就拿法国来说,作为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国,它曾从殖民地捞了不少好处,但在二战之后,却不得不经受两次在自己的殖民地发生的战争的严重困扰,一次是印度支那战争,另一次是阿尔及利亚战争。这两场发生在法国殖民地的战争,对法国的影响都很大,其中阿尔及利亚战争甚至还导致了戴高乐东山再起。本讲我们就来聊这个问题。


自19世纪中期沦为法国殖民地以来,阿尔及利亚一直被视为法国本土的延伸,与法国本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那里,居住着大批法国的移民,法国在这里有着巨大的殖民利益。1954年,阿尔及利亚爆发了反对法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起义。法国政府马上派军队镇压,从而酿成了一场举世瞩目的战争。而且,这场战争很快成为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后期的政治危机的根源:

1960年12月11日,适逢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阿尔及利亚

阿尔及尔贝尔考特区(Belcourt)国家安全警察密切留意要求阿尔及利亚独立的示威人群


从1954年11月到1958年4月,短短几年时间里,有6届内阁先后因阿尔及利亚问题倒台。与此同时,围绕着这一举国上下共同关注的问题,各种罢工、示威、反战集会,甚至暗杀、行刺、绑架事件此起彼伏。各派政治势力采取了多种手段,以表明自己的态度,并希望以此改变当局对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1958年5月13日,由一些极端殖民主义者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发动的针对第四共和国的武装叛乱,为戴高乐的东山再起提供了良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叛乱分子策划向法国本土进军,法国国内面临内战威胁的危急关头,当时的法国总统科蒂向议会两院发出呼吁,敦请戴高乐出山。

科蒂与戴高乐


他在发出这一呼吁时称戴高乐为“那位法国最杰出的人士,那位在法国历史上的至暗时刻曾领导我们争取争取自由的人……”,让人深感意外的是,他同时还声称,如果议会不同意的话,他将甩手辞职。科蒂的这番言行可以说是向来作为“虚位元首”的第四共和国总统对国家政治大事进行重大干预的绝无仅有的例子。


戴高乐在作为众望所归的人物复出之后,先是担任了第四共和国总理。但这位第四共和国的末任总理,上台后做的首先是什么呢?竟然是要求议会授予他全权,修改宪法并交付全民表决。讲白了,就是让他有权着手埋葬他从一开始就看着不爽的第四共和国。


1958年9月,法国就新宪法草案进行公民投票,结果以绝对多数的赞同票通过,而且,这次投票的弃权率非常低,说明了选民对这次政治体制重大改革的关切和支持。可以说,这一公民投票为第五共和国的诞生签发了“准生证”。


听到这里,你或许想知道,新的宪法究竟有哪些新的内容?简单地说,它除了扩大政府权力,限制议会的权力和地位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总统不再像第三、第四共和国那样基本是个摆设,而是权力和地位大大增强和提高的实权总统。在不久后举行的总统选举中,戴高乐如同人们意料的那样,以绝对多数赢得选举。随着他于1959年1月入主爱丽舍宫,第五共和国新体制正式确立。

1958年10月4日,法国宪法签名页,现藏于法国国家档案馆


长话短说,戴高乐此番之所以能够东山再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深受阿尔及利亚问题困扰的法国人,对由他来解决这一棘手问题寄予厚望。临危受命的戴高乐,面对错综复杂、微妙异常的局势,就像走钢丝一样地采取了谨慎之极的做法,并花了整整4年时间才使得阿尔及利亚问题得以解决。而这一问题的化解,消除了法国政局动荡不安和财政经济危机的根源,对于法国政局的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长期以来,除了路易·波拿巴的第二共和国总统是直接选举产生的,法国的其他总统,包括作为第五共和国首任总统的戴高乐,都是通过间接选举选出来的。为了使总统能名正言顺地拥有更大权力,戴高乐又冒出了一个新的念头,这就是进行新的宪法改革,通过普选选出总统。在戴高乐派的不懈努力下,法国在1962年10月再次举行公民投票,并通过了宪法修正案,从此之后总统也将由普选产生。1965年,戴高乐7年总统任期届满,第五共和国首次通过普选选出总统。结果,戴高乐在第二轮投票中以多数票再次当选。

1965年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结果:蓝色省份戴高乐占优势,红色省份密特朗占优势


第五共和国在戴高乐担任总统的最初10年,可以说是法国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战后法国“辉煌的三十年”中最辉煌的时刻。因为在上上讲中已经介绍过相关情况,这里就不多说了,以便能腾出足够的时间,来和你聊聊戴高乐东山再起后,以追求“法国的伟大”为口号的对外政策,因为这一对外政策对后来法国,乃至欧洲和整个国际局势的发展,都实在是太重要了。


在整个第四共和国时期,法国的对外政策基本上可以说是在跟着美国走。在趾高气扬的山姆大叔面前,高卢雄鸡因有求于美国,还不得不忍气吞声,俯首帖耳。在戴高乐东山再起后,他自然就不愿意让法国继续处于这种屈辱的“小伙计”的地位。为此,他在大权在握后,立马就推行了以全面抗美,维护民族独立,力争大国地位为核心的对外政策。


戴高乐这种以抗美独立为特色的外交政策,首先表现在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的态度上。1958年7月,他在同访问法国的美国国务卿会谈时,就改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问题首次同美国交锋。不久,戴高乐又直接向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要求改组北约的组织,提出组成美英法三国核心领导机构,共同领导新的西方联盟。戴高乐甚至还透露出这样的意思,一旦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法国将不再与北约组织进行合作。

1966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


面对戴高乐想和自己平起平坐,美国自然很不乐意,但又不愿因明确反对而惹恼戴高乐,使北约由于法国的作梗而实力受损。因此,美国就采取了回避或拖延的对策。但是戴高乐不是一个好糊弄的人,在摸清美国根本无意建立美英法“三头政治”,让法国分享北约的领导权力后,戴高乐开始把他的意图逐步付诸实施:先是宣布从北约撤出法国的舰队,拒绝美国在法国建立中程导弹基地,接着干脆就宣布法国退出北约组织,撤除美国在法国的驻军和基地。


坚持独立的国防观念,建立自己独立的核力量,可以说是戴高乐争取大国地位政策的重要基础。与身处核时代中的许多政治家一样,戴高乐清楚地认识到是否拥有核武器,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国家有没有资格跻身于大国行列的重要标志。


因此,他在重新上台后加速了第四共和国后期的几届政府已经启动的制造核武器的步伐。1960年2月,法国第一个原子装置试验成功。为了不使法国发展核武器的努力受到限制,法国还坚持抵制美苏炮制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1960年2月,法国《世界报》刊登“法国第一个原子弹爆炸成功”


作为中国人,我们还都知道,为了更好地在全球范围内向美国说不,戴高乐不顾美国施加的巨大压力,在1964年1月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使法国成为西方主要国家中第一个同我们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戴高乐的这一举措产生了什么结果呢?它使得法国成了唯一能同中、美、苏三家直接对话的西方大国,因而明显有利于提高法国的战略地位,扩展它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余地。出于同样的考虑,戴高乐还力图改善同苏联以及其他东欧国家的关系,同时对第三世界国家也采取了积极合作的态度。

1964年6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驻法国大使黄镇向法国总统夏尔·戴高乐递交国书。

1954年6月19日,中国总理兼外长周恩来和法国总理兼外长孟戴斯-弗朗斯在瑞士首都伯尔尼的中国大使馆第一次交谈两国建交问题


在戴高乐抗美独立外交当中,西欧联合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戴高乐当时极力主张“欧洲人的欧洲”,反对“大西洋的欧洲”,并把实现法德和解作为西欧联合的核心。他复出后不久,在与西德领导人阿登纳的共同努力下,法国和西德取得了谅解。1958年9月,戴高乐与来访的阿登纳在戴高乐的家乡举行了第一次会谈。同年晚些时候,戴高乐来到西德,同阿登纳进行了回访性的会晤。


更值得称道的是在1962年7月,戴高乐和阿登纳共同来到兰斯,出席了在兰斯大教堂举办的弥撒,并在大教堂前的广场上签署了法德和解协定。为了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在兰斯大教堂正门的地面上,特意镌刻着相关文字。你如果今后有机会到这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著名大教堂参观时,千万只看微笑天使的雕像,而忘了去看一下这些文字。

1962年7月8日,法国兰斯大教堂。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阿登纳(左)和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戴高乐(右)聆听弥撒


另外要提醒你注意的是,法德两国当时之所以选择兰斯,也是有讲究的,甚至可以说是双方精心考虑的结果。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创建法兰克王国的克洛维就是在这里受洗,即开始融入基督教文明的,而法兰克人则可以说是法国人和德国人的共同祖先。6个月后,也就是在1963年1月,法德双方签订了著名的《爱丽舍条约》,这一条约不仅重塑了法德两国的战后关系,而且为通过建立巴黎-波恩轴心来推进西欧联合奠定了基础。

签订《爱丽舍条约》


不过,欧洲一体化在当时还是个争论颇多的问题。对此,戴高乐主张“各个国家的欧洲”,反对建立“超国家的欧洲”。这里要强调的是,戴高乐虽然不要欧洲一体化,但他要欧洲合作。说白了,戴高乐所希望的欧洲,就是一个由法国取代美国来发挥作用的欧洲。因而,他对与美国有着“特殊关系”的英国始终心存戒备,将英国视为美国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为此,戴高乐先后两次断然拒绝英国加入西欧共同市场,以防西欧共同市场溶化在美国设计的“大西洋共同体”之中。


戴高乐不仅在政治上、军事上和美国分庭抗礼,而且还力图打破美国在经济上对西方世界的垄断。为此,他首先十分注意法国的经济独立,对美国的经济渗透严加防范,尤其是严格限制美国在法国关键工业部门的投资。其次,他大胆地对美国的金融霸权提出挑战,多次要求改革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主张恢复以黄金为中心的金本位制,并辅以一种同黄金有联系的集体储备货币。在其要求被美国拒绝后,戴高乐断然下令,将法国的全部美元储备换成黄金,并鼓动其他西欧国家也这样做。这一举动导致从1957-1958年的经济危机开始,岌岌可危的美元地位进一步低落。


戴高乐再次当选为总统,昭示着他的个人威望和成功达到了鼎盛。然而,常言道,盛极而衰,最高点往往也是开始走下坡路的起点,对于戴高乐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由于种种复杂原因,在他连任总统之后,社会上的不满情绪却在逐渐增多,它预示着一场强烈的社会政治风暴即将来临。这就是震惊世界的1968年5月风暴。这场风暴不仅是第五共和国潜在危机的总爆发,同时还在战后法国史中具有分水岭的意义,为此,在下一讲,我们将和你好好聊聊1968年5月风暴。

下回见!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诗情韵韵

各个国家的欧洲 超国家的欧洲

诗情韵韵

巴黎波恩轴心 西欧联合

诗情韵韵

抗美独立 欧洲人的欧洲 大西洋的欧洲

猜你喜欢
戴高乐传

夏尔·安德烈·约瑟夫·马里·戴高乐,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1月9日。法国军事家、政治家,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自由法国,1944年任法兰西共和...

by:徐徐道来Felix

戴高乐传记

夏尔·安德烈·约瑟夫·马里·戴高乐(法语:CharlesAndréJosephMariedeGaulle;1890.11.22-1970.11.09)...

by:彭城观月

不屈斗士戴高乐 | 烛律演播【多播】人物传记有深度

本书内容包括了有兴致高昂的少年、文学和历史的熏陶、一心入军校当将军、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踌躇满志上战场、狱中的不屈斗士、和谐温馨的小家庭、军校演讲语惊四座、呼唤...

by:烛律

不屈斗士戴高乐 | 法兰西民族领袖(夜之戈演播)

一个踌躇满志的好胜少年,一个饱经磨砺的青年军官,一个开天辟地的民族领袖。他曾在“一战”中三次受到表彰,三次受伤被俘。在“二战”中,他创立了“法兰西...

by:夜之戈

戴高乐全传 | 二战名人 | 拯救法兰西的英雄

以戴高乐将军奇峰迭起的传奇一生为主轴,通过对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种种亲身经历,全景再现其人生轨迹,并充分塑造了戴高乐将军坚韧不拔、锋芒毕露的“军人政治家”的形...

by:大家讲坛

学习,工作,感情,柴米油盐,入世出世,我们一步一步成为过来人,成长之中,各有代价,如今的时代,在城市的灯红酒绿之中,还有谁抬头寻找夜空中的星光,又找得到么?所以...

by:华语音乐

让我尝尝

作者:伏渊江家搬走的那天,年仅九岁的顾湘和年仅十二的江澈在楼道上难舍难分地抱头痛哭,大人们费了好一番工夫才把他们俩给扯开。然而三年过后,等顾湘再度搬到江澈家对面...

by:Eva黄小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