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散文《带粮》作者:唐勇

2023-06-13 16:51:1315:24 627
所属专辑:配乐散文专辑
声音简介


作者 唐勇 

       作者简介:栎风,原名唐勇,男,1972年生,毕业于陕西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陕西作家摇篮签约作家,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阎良区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关山文学创作基地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高建群长山创作基地会员,现从事企业高级管理工作,喜好文学创作,多以散文著长,《母亲的愿望》、《分的趣事》。《淡淡玉米香,浓浓思乡情》等文被配乐朗诵后,在喜马拉雅电台等反响极佳,《躺在草垛上看星星》等文被《大秦文摘》等网络平台刊载。散文《乡趣》等在《今日阎良》报发表,有作品收录至文集《风清水绵陌上花》《清风夜雨》《中国当代经典散文选》。13759920108

带粮唐勇


   二姨和我家相距二百余里,住在华山北麓华阴市郊的农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她家子女多、土地少,粮食总是不够吃。三姨和我家都住在渭北平原的产粮区,虽然面粮黑些、粗些,但够吃,能吃饱,相比二姨家的光景,就好过得多了。因此,二姨会经常派表哥来我们这儿带粮。带粮,不是借,也不是换,更不是买,而是给、是接济,是姊妹亲戚间的一种帮扶、帮衬。


       秋、麦两忙前的这一段时间,常常是农家人青黄不接、缺粮断顿的时节,表哥也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来渭北带粮的。知道表哥要来,我就天天的盼,妈说:“好瓜娃哩,你盼他来不好,说明没啥吃,我倒不希望他来”。其实,我盼的是表哥来能带一些好吃的东西。


        一听说表哥来了,我就急着赶去邻村的三姨家。姨妈家的花狗在村口接住我后,就摇着尾巴先去报信。我一路小跑着翻过没有水的苇子壕,就到了姨妈家的后门外。顾不上和姨妈打招呼,先去院子里找表哥。


        两个表哥坐着院子的竹椅上,都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一样的灰头土脸,一样破旧的蓝灰色衣服,一样瘦弱干黄的肤色和身体……看见我来了,一边高兴地叫着我的名字,一边指着院子里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快去,布袋里有麻糖”。我赶紧去寻,车前把上挂着一只灰布手包,只有两块儿干黄的玉米面饼,哪有什么麻糖啊!我不禁面露尴尬之色。再看那辆自行车,浑身铁锈,早已认不出什么品牌,车轮上不见了瓦圈,一副木制脚踏板怪异地安放在两侧。表哥说:“我这车子呀!除了铃不响,到处都响!哈哈哈”。


        表哥,小名黑蛋。黑蛋哥来带粮,三姨就得事先准备好收集来的粮食。渭北平原土地宽广肥沃,是产粮区。三姨家劳力多,姨夫又在生产队的饲养室和豆腐坊上工,除了自己吃嘴方便,还能给家里节省些粮食。三姨每年都能省吃俭用地备下百八十斤粮食,支应表哥来带。实在不够时,我家和另一个姨妈家也能凑一凑,凑够整整一口袋了,就知会让表哥带回去。


       年轻时的黑蛋哥脑子灵光,一张黑脸略带一幅侠义的匪气,是姨夫口里的“不省油的灯”,在外面也从不受人欺负,让他来带粮是最好的人选。三姨也特别稀罕表哥,总盼着他常来,经常说:“我黑蛋就是个土匪”。


        黑蛋哥每次带粮来时,都会带一些土特产。有秦岭山里的毛栗子,有麦收口华山阴坡里刚发芽的香椿,也有山西的红苕粉面儿或者粉条。这些东西都是我在同学伙伴面前能炫耀很久的。黑蛋哥每次来都会在三姨家多住上几天,帮着干一些家里地里的活计,还能教三姨他们制竹篾扎灯笼的手艺。


       黑蛋哥就要启程回家了。三姨反复地看了日历,计算了日子,决定让表哥再留住一天,等星期天172厂过完会再走。一大早,三姨去自家自留地里掰一些玉米棒子,骑车去十几公里外的172厂换了钱,给表哥带上路上花销。还给黑蛋哥弟兄二人洗了衣服,发面烙了馍,一切都做的那么细致周到,唯恐落下什么。


      表哥要走了。天刚亮,姨妈就给表哥收拾了早饭,装了烙好的锅盔,水壶里也灌满了水。把粮食分成两份儿,把口袋仔细地绑在车子后座上,一遍遍交代着路上要注意安全的话。送兄弟二人走出村口,看着二人挎上车子,忽忽悠悠地上路,直到看不见人影才返回。

听表哥说,他们一路上要经固市过渭南,再沿大华公路一直走,从大荔过渭河,一路上马不停蹄、不敢多歇,要争取赶在天黑前回到家。饿了,吃一口姨妈给带的干粮,带的水喝光了,就喝一口路边浇地的渠水。至于姨妈给带的那几毛钱,是一分也舍不得花。


        公路上的土在烈日下晒得烫人,白晃晃地太阳光像要把人烤化一样,黑蛋哥兄弟俩卖力的骑着车子。土路上的车辙印深深浅浅、曲里拐弯,衣服也早已湿透,贴在身上很不舒服。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没有一丝风,热让人好像置身蒸笼一般。空无一人的路上,只有两个身影在艰难地行进着。


       表哥说,有一次,大热天,他们正奋力地蹬着车子,链条断了。这下可急坏了他俩,离家还有将近一半的路程呢,不把车修好,就得撂在半路上。不敢多想,得赶紧想办法修车,天黑到不了家,父母会担心的。先停稳车子,兄弟二人齐力卸下粮食,跑了很远才找了两块砖头,敲打了半天,总算凑合着把链环儿给接上了。小心翼翼地骑到了罗敷镇,就赶紧找人修车子。说还有一次,因为路上实在太颠簸,不知啥时把口袋绳子给颠开了,玉米粒儿撒了一路,兄弟二人费了一个多小时的功夫,才把粮食捡完,土里、草丛里翻了个遍,就是舍不得放弃每一粒洒落的粮食。


      紧赶慢赶,兄弟二人终于在夜里九点多才赶到了村口。二姨早已在村口等很久了,接住表哥,心疼地直掉泪。其实,姨妈并不知道表哥他们哪一天能回来,但她每天晚上都要去村口接,那接的可是对儿子的万般牵挂。


       接住表哥进了城门,不等回家,二姨就从表哥车子上卸下粮食,倒出一部分先去还了早先借过粮的人家。再倒出一半儿粮食,直接送去磨房,一家人已经等了好几天了。也许,这些粮,细发点儿吃,就能接上新粮了。


       在那些个饥荒的年景里,表哥弟兄几个每年都会有几次来带粮。破旧的自行车,在二百来里的路上来回穿梭。凭着每次几十斤的粮食,养活了一大家子人,艰难度日……


      几十年过去了,虽然现在的生活好了,表哥们早已不用带粮了,二姨和我妈也不用再担心他们吃不饱了。可姨妈们却都老了,上年纪了,不再年轻了!为了弥补时间和距离上聚少离多,给她们老姊妹带来的缺憾,我总想着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多见见面。每次开车带母亲去华阴看姨妈,和表哥说起当年用骑自行车带粮的情景时,他总是感慨万千,姨妈也总是眼泪汪汪地。妈说:“黑蛋,现在得是有二百两银子叫你去拿车子带,你都没工夫去取”?黑蛋哥笑笑说,多亏了那几年从我们那带粮。那情景他一辈子也忘不了!说话间,又讲起了当年去深山老林里扛木头,去临潼带粮时好多不为人知的事情,他那饱经苍桑的黑脸上布满了深深的无奈。


        后来,表哥发迹了!凭着过人的胆识,生意越做越大,成了名副其实的有钱人。去哪里都开着汽车,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三姨依然盼着表哥来,但再也不用给他准备粮食了,也不用掰苞米了。做上一顿家常饭,说几句体己的家常话,拉着黑蛋哥不丢手的骂上一句:“我黑蛋个挨球的”!笑声就响满了一院子。


      晨曦中仿佛依然看见黑蛋哥兄弟二人瘦小的身影,太阳底下骑了带着粮食的车子,晃晃悠悠地出了村向东而去……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听友225831095

作者深入体验生活,展示出农民坚苦日子的与共的患难真情可贵之情!

栎风诵读

特别感谢大家的点评和与作品的共鸣

甘肃戏圣

短文有微视剧特点,深入生活并体验生活。看似写“我”和表哥亲戚关系,实际是写艰苦困难年代青黄不节时期,亲朋好友如何患难见真情伸出援助之手度过坚难,维持生命。由此可见,生命之伟大与亲情怜悯分不开。

栎风诵读

每个人都经历过艰苦的经历,这也就是人生巨大的财富!表哥今天的美好生活得来不易却也顺理成章!表哥听了文章很动容,是因为忘不了又不忍心怀念那个时月!全国人民的生活都是从那个艰辛的年代走过来的,今天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我们不应忘记过去!

猜你喜欢
最美的散文 作者:朱自清,演播:最美的散文作者

闲时捧起一本散文,沏上一杯清茶,静静地赏读几页,与众多散文名家进行心灵的交流,体味人生哲理,感悟生活真谛,世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此!

by:秀开心路

秦腔

《秦腔》以两条线展开,一条线是秦腔戏曲,一条线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两条线相互纠结,在一个叫清风街的村庄里演变着近三十年的历史。清风街有白家和夏家两大户,白家早...

by:simonwoodsheep

秦腔

秦腔(QinqiangOpera),别称“梆子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

by:生锈长钉

秦腔

秦腔传统名剧,欢迎关注

by:秦腔全本收藏

秦腔

秦腔秦腔是西北地区的戏曲!

by:宸阳堂

秦腔

秦腔名家名段集锦

by:豆豆龙_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