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第1节

2022-05-01 15:41:4609:06 150
所属专辑:《道德经》5分钟
声音简介

大家好!


        今天我们开始《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无为无败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局面安定的时候就容易把持与操控,事情尚未出现征兆前就容易谋划,易碎的东西容易被分化,微小的东西容易消散。兆:象形字。古代占卜吉凶时烧灼龟甲所呈现的裂纹,引申为将发生事情的征兆,苗头。几乎每个人都想人生一开始就有一副好牌。为什么?因为好牌好打啊。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其安易持。但是往往事实就是这样,牌太过好了,反而会打了个稀烂。因此老子把话说的更白点。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前就解决问题,治理国家要在混乱还没发生前就处理妥当。未雨绸缪,事先做准备这是道家重要的思想之一。儒家也有类似的话:“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ji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做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或后悔的事。新加坡国小民寡、资源匮乏、族群多元、强邻环伺,自建国起就一直秉持强烈的忧患和危机意识。它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有三十二个字:成也领导,败也领导;以酬报劳,以劳取酬;人人有责,机会均等;预见改变,预知未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里最后八个字“预见改变,预知未来”就是为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粗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开始生长起来;九层的高台,上由一筐筐的泥土堆积而成;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的。郭店版,帛书版: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上一章也讲了,做难事要从容易的开始,做大事要从小事开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疑就是从小开始。《荀子》: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胡乱作为的必然会失败,想要占有的反而会失去。所以圣人不乱作为就不会失败,从不想占有就不会有失去。我们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你越是想做成一件事,越着急越乱搞,最后越做不成。越是想得到的也越得不到。所以老子才在前一句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急慢慢来,只要你有耐心有毅力,一切都会水到渠成的。这一段话在第二十九章也曾出现过,到底是错简了,还是老子想再次强调“不乱搞”与“不贪心”的重要性,现在没有人可以说的清。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人们做事情,常常都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如果可以一直保持开始的谨慎,那事情就不会失败了。有句话:行百里者半于九十。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也只能算是才开始一半而已。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


谢谢大家!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风雨竹青

继续聆听学习

国学5分钟 回复 @风雨竹青

风雨兄早上好!

安静mx

”做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或后悔的事。学习了👏👏👏

国学5分钟 回复 @安静mx

欢迎安静!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易经六十四卦|六十四种生活智慧

本专辑从哲理角度,深入浅出地解读《易经》六十四卦,内容既适合《易经》研读者,也适合想提升生活智慧的每一个人。通过对六十四卦的解读,我们会发现,所谓智者,并不需要...

by:青埂石

六十四卦经解

伏羲得河圖而重卦。周禮太卜掌三易之法。夏曰连山,商曰歸,周曰周易。

by:WAP达

六十四卦吟诵

周易吟诵开播了,一起来吟诵经典吧!

by:心竹安然

六十四卦故事

六个铜板,摇出六十四卦象意解法

by:崔意讲易学

六十四卦详解

以《周易本义》、《周易折中》、《易学象数论》、高亨《周易古经今注》、朱俊生《六十四卦经解》、《焦氏易林》、《易图明辨》、《高岛易断》等主流易学典籍为参照,坚持述...

by:神缘神缘

易经六十四卦

节目主题:易经六十四卦主播是谁:三木适合谁听:喜欢国学的朋友主播的话:弘扬国学文化

by:三木国学

易经六十四卦

易经六十四卦,人声动画。

by:易经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