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兴读书札记】125《留德十年》《牛棚杂忆》

2023-06-20 18:33:3108:01 123
所属专辑:周老师读书
声音简介

《留德十年》和《牛棚杂忆》

读书札记文字版


今天破个例,把一个作者的两本书放在一起来介绍,就是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和《牛棚杂忆》。


在读这两本书的时候,我总是觉得其中有一条线联系着,虽然时间相隔很多年,一是在20世纪的30年代到40年代,一是在20世纪的60年代,但是不同的时间段有一个相同的词,就是磨难。


季羡林是国宝级的一代宗师。他是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和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精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这是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罕见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这样非凡的人生是怎样练成的?少不了两个字:磨难!季羡林1935年到1945年差不多11年的时间在德国留学,他家里比较穷,谈不上对他的资助,又碰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中,德国在纳粹党和希特勒的领导下,是所谓的“轴心国”,对很多国家发动了侵略,也成为很多国家的敌人。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穷学生,吃苦是免不了的。比如说那时常常遇到轰炸,这种轰炸有的时候是地毯式的,炸弹不长眼也分不清国籍,随时都有丧命的可能。如果真的在轰炸中丧命,那倒是一了百了了,但还有一种苦难,就是饥饿。


季羡林写道:挨饿这个词,现在人们说起来比较轻松,但这些人都是没有真正挨过饿的,他认为他自己是真正挨过饥饿炼狱的人。但是,哪怕在真正的饥饿面前,季羡林也是乐观的人,我们读到他的饥饿不是泪水涟涟的叙述,而是在调侃中体会到他的痛苦。他说,我非常佩服东西方的宗教家门,他们对人情世事的真实了解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在他们的地狱里,饥饿是被列为最折磨人的项目之一。他写道,长期挨饿的结果,是人们都逐渐瘦了下来。现在有人害怕肥胖,提倡什么减肥,往往会用上极大的力量却不见效果。于是有人说,我就是喝白水身体还是照样胖起来。


这话现在也许是对的,但是在当时 却完全不是这样,他的房东就在战争激烈时死去,原来是个大胖子,到死的时候,体重已经减轻了二三十公斤,成了一个瘦子。在国外留学还有一个痛苦,就是思念母亲,除了自己的母亲,还有祖国母亲。1936年7月,季羡林写过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开头一段就是说,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做梦的时候,梦却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了。他最后写道: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因为吃过苦,所以他有强烈的感触,他写道:我这样的经历,过去知识分子经历者恐怕不是太多,我对世事沧桑的阅历,人情世态的体会,恐怕有很多值得别人借鉴的地方。虽然这样艰苦,季羡林还是乐观的。他说,人生乐趣仍然是有的,在任何情况下,人生也绝不会只有痛苦。这是他悟出的禅机。


季羡林自己评价《牛棚杂忆》这本书:这本小说是用血换来的,是血和泪写成的。我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是我毕生的最大幸福,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愿它带着我的祝福走向人间吧。它带去的不是仇恨和报复,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见恶和善,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它带去的是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一片赤诚。在那十年里,季羡林作为反动学术权威,一定是要挨整的。挨整其中之一,就是住进了“牛棚”。什么叫“牛棚”,现在的年轻人肯定很多人不知道了,那时候很多人被称作“牛⻤蛇神”,他们被强制集中住的地方,就是牛棚。季羡林是一个幽默的人,回忆苦难也忘不了幽默。他说,他是非常有幸进入牛棚的少数人之一,几乎把老命搭上,才取得了一些难得的经验。他认为,这些经验实在应该写出来。但是他一直没有写,因为他知道,有这种经验而又能写的人很多,为什么都沉默不语呢?这样下去,等这批人一个个遵照自然规律离开了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些记忆会随之而休眠,消失得无影无踪,对人类全体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损失,所以他下决心写下了这本书,1992年才写完,1998年才出版,今天看来,尤为珍贵。


这两本书篇幅都差不多,结构也都差不多,都是一些零零碎碎的小事儿,而大道理就自然而然地隐在小事中。比如这本《牛棚杂忆》,写到抄家,写到劳改,写到了批斗,也写到了被解放。其中一节写到“自绝于人民的边缘上”,他曾经有过两条路选择,一是忍受一切,一是离开这一切。离开, 就是“自绝于人民”,这一段的思想活动写得极为细致,极为深刻,小说家是写不出来的。但这时候他也没忘记幽默,他说,他想到了屈原,想到了项羽,说一个人能有多大勇气把自己的首级砍下来呢,这比用手枪要原始得多。他说,如果当年项羽有一把手枪的话,绝对不会选择刀剑。但是要“自绝于人民”也不容易,是投湖还是跳楼,或是安眠药,也要想很久。最后季羡林活了下来,而且他最后活到了98岁,是一位长寿老人。我想,他能够活下来,能够长寿,与他的乐观对待磨难大有关系。


其实,还要说说他的朋友,朋友和磨难都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季羡林的国文老师董秋芳是鲁迅的朋友,也是著名翻译家,老师对他的影响极大。季羡林之所以耄耋之年,仍旧笔耕不辍,老师的榜样他毕生难忘。还有同乡诗人臧克家。1946年,臧克家到南京国立编译馆去看望老同学李长之,恰好季羡林在,在这里臧克家第一次见到季羡林。1949年春,臧克家从香港来到北平,和季羡林重又相见。20年后,1978年前后,臧克家再见到季羡林,见季羡林头发半白;1980年再次会面,已满头白雪。于是臧克家顿生感慨,随即赋诗一首,赠给季羡林:年年各自奔长途,把手欣逢惊与呼!朴素衣裳常在眼,遍寻黑发一根无。


读这两本书,对于读者,特别是年轻的读者,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成长一定是经历磨难的,无论是留学还是工作,总会有无数的困难等着你,怎么办?季羡林是榜样。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读书札记

《孔府演义》

by:妙音学人

读书札记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每个人都在边际上影响世界。具体到思想领域,每个人的想法都会对他人有所触动。如果很多人秉持这样的自知自觉,爱智求真...

by:静思书苑

凌乱的读书札记

读书过程中随便录的一些碎片

by:嘎巴贡嘎

开卷有益,言之有序︱我的读书札记

满地都是六便士,如何在人生不停歇的奔波中稍停下脚步读一本书?这是一档私人读书频道,更新与最近读书的速度同频,间歇性奋斗与间歇性躺平随机抽取。所有读书感悟均为原创...

by:lulustyle

西銘札記

很久以前,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张子《西铭》,心中豁然开朗,一切的不快与悲伤宛如烟消云散般变得缥缈无边,人世界有悲欢离合,亦有阴晴圆缺,更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生活...

by:书可的小书房

闲来札记

闲来一坐S话投资

by:33分享

讲学札记

钱穆《讲学札记》

by:半閒堂

声音主播

31726935

简介:周志兴,1952年出生于江苏常州,1969年参军,1975年复员进入北京七〇七厂。1980年调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1987年参与创办中央文献出版社,后任副社长。1996年加入凤凰卫视,先后任凤凰周刊社长,凤凰网总裁。2003年开始创办共识传媒,任《财经文摘》杂志、《领导者》杂志社长兼总编辑,共识网总裁。2013年参与创办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任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