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译文朗读-德篇

2023-03-30 03:08:5233:51 121
所属专辑:【道德经】
声音简介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尚礼之乱

【译文】品行高尚之人不求获得,所以,他有“德”;而品行庸俗之人则不想错失任何得到的机会,因此,他无“德”。品行高尚之人的“无为”的意思是:能够不以为了达到某目的的心态来做事;而品行庸俗的人则是不想做任何事,却有着达到某目的的心。真正有仁爱的人,他们做事是不会考虑自身的利益得失;而正义感再强的人,他们在做事之前都会先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如果虔诚的膜拜得不到应验的话,那膜拜之人便会捋起袖子走人了。因此,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而那些所谓的尚“礼”之人,他们的忠诚与信仰如清水般淡薄,乃世道崩乱之祸首。两千年多来的历史让我们懂得:尚“礼”,那便是道义的虚伪,更是愚昧的开端。因此,各级官吏为人要厚重,不应轻薄;处世要真诚,不应虚伪。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至誉无誉

【译文】以往的那些拥有“道”的事物,如:天得“一”,便清;地得“一”,便宁;神得“一”,便灵;谷得“一”,便盈;万物得“一”,便生;侯王得“一”,便为天下尊。倘若他们归还“道”的话,那天不得清,便撕裂;地不得宁,便荒废;神不得灵,便止歇;谷不得盈,便枯竭;万物不得生,便覆灭;侯王不得尊,便垮蹶。所以,尊贵是以卑贱为根基,高尚是以低下为基础。因此,那些侯王才自称为“孤”、“寡”或“不榖”,这不就是以贱为本吗?非也!因为至高无上的荣誉是无需自我称赞的,所以,我们不要把石头当成美玉,更不能把美玉视为石头。


【道德经】第四十章:道生于无

【译文】反抗的人,是因为他们受到了“道”的感召;而失去政权,则是因为“道”产生了作用。天下万物的生成是因为他们拥有了“道”,而“道”的产生则是因为它们的“无道”。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善贷且成

【译文】上士听说有人破解了【道德经】之后,便会致力于研究与探索,并加以证实;中士听闻之后,便将信将疑;下士听闻之后,便哈哈大笑;如果都不笑的话,那就不用多做解释啦。因此,我便给予以下揭示:理解【道德经】的人会入无知无欲之境,入“道”之人会选择隐退静修,破“道”之人便可涤除戾气;品行高尚之人会选择行善积德,品行良善之人就不再追求外在的富裕,而为自己涂脂抹粉之人就如同窃取财物的小偷。知道这些道理之后,本性纯真之人就会有所变化,纯洁无暇之人就会儒雅谦逊,品行正直的人就会胸怀坦荡,而肩负重任之人就会在分析完大家的意见后最后才做出决定。说话有份量的人就会少说话,受万民拥护之人就会让自己如同不存在,而得道高人就不会在乎所谓的功名。那些心中有“道”之人,只要热衷于付出,都将会有所成就。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阴阳之和

【译文】“道”滋生出了太阳,太阳又生成了地球,地球分离出月亮,而月亮则让万物得以生长。人类的修行是要仰赖月亮的光华与人体内的生养之精间的紧密结合,要通过吐纳之术使它们完全融合。人们所憎恨的,不就是孤高傲世、薄情寡义和邪恶狠毒吗?可那些王公贵族们却用其以自称。所以,有些东西要么将其废除而从中获益,要么赞誉它而损害自身。他们教我们的,我们也要用他们的方法去好好地教教他们。如果邪恶残暴之徒不能得到他应有的报应的话,那我便将其视为悖逆天道。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无为之益

【译文】天下至柔之物可随意游走于天下至坚之物的内部,若有若无的物质能进入到没有缝隙的物质的中间。这便是我给那些理解“无为”之人的礼物。不做任何思想活动,从而进入虚空无我之境;“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止不殆

【译文】功名与生命,孰近孰远?身体与财物,孰轻孰重?生存与消亡,孰利孰害?纵情声色必会身心憔悴,积累财富终将失去灵魂。因此,知足者不早亡,知止者可不殆,可长久。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清静为正

【译文】成就辉煌之人若能觉得自己还不够完美的话,这种想法会让他屹立不倒;知识渊博之人若能觉得自己还虚空无知的话,这种想法会让他学无止境。同理,词正理直之人要觉得自己理亏,技艺超凡之人要觉得自己笨拙,能言善辩之人要觉得自己木讷。要用恬静淡然去战胜心浮气躁,要用谦逊低微来抑制尊贵显荣;廉洁公正与恬淡平和乃天下匡正之根基。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知足之足

【译文】如果统治者有“道”的话,那便会让马匹复归于农耕;如果统治者无“道”的话,那戎马便会出生于战场。痛苦与烦恼皆始于放纵与奢求,受难与遭罪皆生于无厌与贪婪,无数的灾祸皆源于占有的欲望。因此,只要拥有一颗充实的知足之心,那生活便会永远富足了。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为而成

【译文】不出户,便可知天下即将发生的大事;不窥牖,便可见世间即将产生的变化。“惚恍”在意境中显现出接下来将发生的大事件,这些短时间内将发生的事,皆由祂们所掌管。因此,可预见未来的人即便是信息不流通,亦可知天下事;即便没有亲眼看见,亦可知事情原由;即便什么事都不做,事情也能顺利完成。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道日损

【译文】学习知识的人,其知识在一天天地增长;而领悟道法之人,其知识却在一天天地减少。随着知识的越减越少,以至于悟“道”之人进入了“无为”之境;入“无为”之境者,便无事不可为也。夺取天下通常是在不发生大灾难的前提下进行;如果造成大灾难的话,那就不配坐拥天下了。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心

【译文】圣人通常不会真心去和百姓心连心的。心善之人,我会善待他;心不善之人,我也一样会善待他;这就是德善。有信仰之人,我会相信他;没有信仰的人,我也一样会相信他;这就是德信。圣人将天下苍生管理得服服帖帖的,让天下苍生都迷失了心智;百姓都被圣人的思想所蒙蔽,是圣人让他们变成不懂事的孩童。


【道德经】第五十章:生生之厚

【译文】人类从出生到肉身消亡,会有十分之三的灵魂可继续存在于天地之间,有十分之三的灵魂会被撕裂;还有十分之三的人,他们可以在活着的时候,通过改变自身品行,把自己的灵魂从死地中拯救出来。大家为什么要用自己的生存机会去粉饰、传颂、羡慕那些侵犯他人权益、剥夺他人生命的人呢?只有在大路上行走的人,才不会遇到猛兽;只要是仁义之师,就不会被覆灭。正所谓: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他们已是穷途末路啦!难道大家要和他们一起呆在那个没有任何希望的无尽深渊吗?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大道之尊

【译文】“道”创造出了人类,而有“德”之人却把他们当牲口一样看待,再将他们按牲畜的等级进行划分,到最后形成了高低贵贱。因此,大家不要不信奉“道”,而去崇尚那些所谓的有“德”之人;“道”是重要的,而“德”呢,它只不过是自以为高贵罢了。莫非大家都觉得所谓的伦常、纲常就是天道,所以,“道生之,德畜之”就是理所应当的?因此,孩子从小就应该接受思想教育?长大后,其思想就应该被荼毒?而有自我修养的人就应该被覆灭?出奇创新但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也不自恃己能,位高权重但不独断专权;这就是“玄德”。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明道之光

【译文】天地能形成,其原因是因为有“道”;既然找到了祂们的本源,那就知道祂们的归属。既然知道自己是祂们的后代,那就应该反过来守护祂们的本源;这样做的人就会殁身不殆。堵住生命之精的兑换之门,关闭胸腔的开合之门;这样做的话,便可终身无忧。开启生命之精的兑换之门,纵情奢欲,声色犬马;这样做的话,便会疾病缠身。能看见细微物质,便是“道根”觉醒的体现;能专气至柔如婴儿,便是“道根”强盛的表现。利用月亮的光华让自身的“道根”觉醒回归,这样的话,身体就不会留下病根了;这是为了“长生”。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介然有知

【译文】如果我明白道理的话,就一定会坚定不移地行走于“大道”之上。虽然,那些杀鸡儆猴的手段很是令人生畏,“大道”之上的人也很容易被铲除,但祂却有利于人类通行。不过,朝堂也很容易被废除,耕地也很容易变荒芜,粮食也很容易成稀无。身着迷彩,手持利器的那一群人,他们控制了粮食,并囤积了大量财物;这便是所谓的窃国大盗啊!这些人太违背天道啦!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善建不拔

【译文】安邦定国的栋梁之材无法被提拔,阿谀奉承的无能之辈反而受重用,百姓仰赖崇拜与祈求才得以苟活。使自身完美的人,其德行是纯正的;使家庭完美的人,其德行是丰足的;使乡镇完美的人,其德行是优秀的;使州县完美的人,其德行是高尚的;使国家完美的人,其德行是全面的。因此,要用别人的品行、家庭、乡镇、州县和国家来鉴戒自己的品行、家庭、乡镇、州县和国家。我是以什么方法来知道我们国家的当前状况呢?就是因为这。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

【译文】仁德之心至深至厚之人,便如同刚出生的婴儿一般;虽骨弱筋柔,却结实牢固;毒虫不敢螫,凶兽不敢据,猛禽不敢搏。未懂男女之事却能常常雄起,此乃生命之精旺盛所至;终日啼哭而嗓音不哑,此乃灵魂与“道根”完全融合所至。让“道根”觉醒并与灵魂融合之人可长生不老,获得长生之人可窥探天机。在意境中生成更多的影像,便可预测吉凶;用意念操控元气,便可强身健体。“物壮则老”这一概念属于“不道”,凡是不符合“道”的规律的事物都必将早早消亡。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

【译文】正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不能,也无法解释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只能靠每一个悟道之人自行去理解与领悟了,这是至高无上的“道”给予人类最宝贵的礼物。这是一篇高深的修炼功法,可涤除戾气,脱胎换骨。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

【译文】以公正无私的态度来治理国家,以出其不意的计谋来调兵遣将,以无灾无难为前提来夺取天下。我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知道我们国家的当前状况呢?就因为以下这些:官府管控过严,百姓愈发贫穷,官吏手段凶残,国家迷乱昏聩,商贾唯利是图,可欲之物剧增,法令条文繁杂,奸邪横行霸道。因此,圣人云:我不自私自利,民便自我感化;我不滥加干预,民便自我匡正;我不穷兵黩武,民便富足幸福;我不穷奢极欲,民便纯朴善良。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福祸相倚

【译文】如果以宽厚仁慈的心态来治理国家的话,那百姓便会淳朴善良;如果以严酷凶残的方式来治理国家的话,那百姓就会奸猾狡诈。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如果有谁知道福与祸的衡量标准的话,那他便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以至正反而成了邪,善反而成了恶。人们困惑于福与祸之间,已经由来已久。因此,有“道”之人处世要做到刚正不伤人,廉洁不刺人,直率不放肆,明亮不耀眼。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久视之道

【译文】管理百姓要遵循“天道”,不可如同收割谷物一般。凡是有怜悯之心的人,皆可称之为“早服”。所谓“早服”,也可称之为推崇行善积德之人;品德高尚之人便可事无不克,事无不克之人便会无人超越,无人超越之人便可获得政权,获得政权并循“道”而治便可长久。这便是只有结实牢固的根基,才会有长时间观看以前影像的技能。


【道德经】第六十章:道莅天下

【译文】治理较大的国家,就如同烹煮小鲜鱼一般;虽然简单,但也要细心。如果遵循“道”的规律来治理天下的话,那所有的鬼怪就会不灵验了。非但鬼怪不灵验,就连神灵也都不伤人了;非但神灵不伤人,就连至高无上的“道”也不会厌烦人了。因为神与人都两不相伤,所以,“德”便同时归还给他们了。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大者为下

【译文】伟大的国家就如同位处河流的下游;那里是百川汇聚的地方,也是世界的最低处。柔弱往往能以“静”战胜刚强,用“静”的方式作为击溃对方的手段。所以,如果大国可以降低身份去与小国交往的话,便可取信于小国;同样,如果小国令大国降低身份来与之交往的话,就是征服了大国。因此,大国要么主动降低身份以取信小国,要么被动降低身份而遭受征服。大国不要总想着要兼并,或征服他国,小国也不要总想着要投靠,或屈从别国。他们两者各取所需,各得其欲;但大国更应该主动降低身份去与小国交往。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善人之宝

【译文】“道”者,乃万物玄妙之所在;良善之人的至宝,邪恶之人的负担。人滋生出邪恶的念头后,什么样的无用灵魂也就出现了。仁爱良善之人,其言语会受到百姓的推崇,其操守可改善他人的品行。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才要拥立天子、配置三公的吗?他们纵使高官厚禄、八面威风,也不及潜心悟“道”的好。因为以前那些重视修行之人,哪个不是为了行善积德,以求消除其罪孽呢?所以,悟“道”才是这世间最重要的事!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报怨以德

【译文】以公正无私的态度来治理国家,以无灾无难为前提来夺取天下,以恬静安然的心境来感受生活。百姓到底要传递多少的大小怨言,才能令有“德”之人觉醒呢?攻克强敌在于其轻视大意,成就大业基于己缜密安排。天下难事,必产生于轻视大意;天下大事,必发动于缜密安排。因此,筹划者应始终不认为势在必得,便能成就其大业。轻易许诺,必将缺乏诚信;犹豫不决,必会多灾多难。所以,筹划者只有策动发难于他,便可终身无灾无难矣。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众人之过

【译文】当局面安定时,便容易控制;当未有征兆时,便容易谋划;当敌人分裂时,便容易击溃;当政权昏昧时,便容易解体。击败敌人于未强大之时,稳定社会于未混乱之际。参天大树,生于毫末;九层高台,垒于尘土;千年大计,始于当下。好大喜功者必将身败名裂,执念太深者终会迷失方向;因此,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百姓所策动的起义,其成功的机率又有几成呢?好像都失败了。要警惕当下如同过往,便无败事矣。因此,圣人的愿望是不想要,要让“难得之货”不再昂贵;想学也不能学失败,不重蹈前人之覆辙。圣人们要尽力去帮助百姓,让他们回归自然的纯朴纯朴之心;这样的话,那些强梁者就不敢肆意妄为了。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愚民之治

【译文】以往的那所谓的些治世能人,他们不是用开化民智的方式来治理国家,而是奉行蒙蔽与欺骗的愚民政策。难道百姓不好管理,是因为他们都见识广博吗?因此,凭借手段来治理国家的人,就是窃国之贼;而不凭借手段来治理国家,便是国家之福。我们不但要理解这两种治理国家方式,还要将它们作为考核标准。能持之以恒地执行这一治理模式的人,便是“玄德”之人。当“玄德”至深至远时,便不再受“物壮则老”这一规律所约束,乃至于大顺。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百谷之王

【译文】江海能成为百川之首的原因,是因为它们居于百川之下,故能为百川之首。因此,圣人若想成为领导者,其言谈举止就必须谦下;若想成为领航者,其自身利益就必须置后。这样的话,圣人虽处他人之上,但他人亦不会有负重感;虽在人民之前,但人民亦不会有损失感。由于是人民主动去推举他的,因此,人民不会有压迫感。由于他不争,故天下没有谁能与之相争。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配为人师

【译文】天下的夫子们都说我自以为是,似乎在说我品行有问题。他们就是因为太妄自尊大了,所以才继承了不肖的品行;如果有出息的话,都两千多年了,其地位为何还是如此的卑微呢?也配为人师!我有三宝,遵循的夫子便可自保:第一、要仁爱和善;第二、要自我约束;第三、要不为王者。慈便能胆大果敢,俭便能心胸开阔;不为领航者便可为人师之表率。当下,舍慈且怂恿生事、舍俭且扩大声势、舍后且引领举事的这群人,他们必定会死路一条!拥有仁爱之心的夫子,他们若战则胜,若守则固;上天定会助他们脱离困境,会用仁爱之心去守护他们。


【道德经】第六十八章:天古之极

【译文】善调兵遣将之人,不会轻易发动战争;善厮杀格斗之人,不会轻易动怒发狂;善克敌制胜之人,不给敌人可乘之机;善任能用贤之人,言谈举止就会谦下。这就是不争之德,这就是用人之力,这才符合上古的自然法则。


【道德经】第六十九章:哀者必胜

【译文】兵法存有记载:若将爆发战争,我们一定不能成为侵略者,而应是守卫者;宁退一尺,也不抢一寸。要做到:调兵时,不留下痕迹;备战时,不暴露实力;战斗时,要同仇敌忾;这样的话,便可无坚不摧矣。灾祸莫大于自恃无敌,自恃无敌便会濒临覆灭且失去优势。因此,当两军实力相当时,被攻击的一方将会获胜。


【道德经】第七十章:被褐怀玉

【译文】我的话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做到;可天下没有人能理解,也没有人能做到。我说的每句话都是有意图的,阐述的每件事都是有重点的;因为大家不理解,所以我非常疑惑。了解我的人不多,效仿我的人更少;因此,有道之人看似不起眼,却品行高尚。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不知之病

【译文】喜欢探索未知的事物,是博学的表现;不去了解已知的事物,是无知的体现。有道之人为何能思想充实呢?那是因为他们以无知为耻。希望大家也能够以无知为耻,这会让你们的思想更充实,灵魂更饱满。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自贵之威

【译文】当民众不再憎恶权势时,那才是真正尊严的到来。不亲近那些奉承你的人,不疏远那些反对你的人;如果你不嫌弃他们的话,那他们也就不会嫌弃你了。因此,圣人要明白自己该做些什么,而不是为自己歌功颂德;要注重自己的所作所为,而不是为自己塑造尊贵。所以,圣人要自知、自爱,而不是自见、自贵。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

【译文】勇往直前的果敢之人会被屠戮,临阵退缩的懦弱之辈便可苟活;这两种行为,孰利孰弊呢?这也是天道所忌讳的事,谁又能明白其中之原由呢?因此,圣人也很难给出正确答案。天道的指导思想是:不必过激便能瓦解敌人,不用煽动便可获得响应,无需召集便有众人参与,心境坦然便得奇谋妙计。天道法则,宽宏广大;貌似虚无,却不容违!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

【译文】如果百姓不畏惧死亡的话,那又如何能用死亡去恐吓他们呢?至于那些曾经让民众畏惧死亡的人,则属于极端分子;等我们得到执法权后,便可将他们消灭。谁敢像“常有司”里的杀人狂魔那样肆意杀人呢?那些代替“司杀者”去杀人的人,就像是代替高明的木匠去劈砍木头啊!那些代替高明的木匠去劈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人不砍伤自己的手。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求生之厚

【译文】如果百姓的生活困苦的话,那是因为吃皇粮的官吏太多,所以百姓才饥寒交迫。如果百姓不好管理的话,那是因为官吏整人的手段太多,所以百姓才难于统治。如果百姓命如草芥的话,那是因为官吏追求奢靡的生活,所以百姓才命如纸薄。那些不追求奢靡生活和不使用手段的人,其结局一定远胜于那些穷奢极欲之人。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柔弱为生

【译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而死后呢,它却是僵硬的。草木在生长时也是柔软脆弱的,而死后就变得枯槁僵硬了。因此,僵硬和死亡是同一类的,而柔弱则属于生长的一类。所以,国家若穷兵黩武定会覆灭,树木若失去韧性便会折断;强大是国力衰败的象征,而柔弱则是繁荣昌盛的体现。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张弓之道

【译文】什么是天道?天道就如同要把弦安在弓上一样:挺直的弓就得把它压低一些,弯曲的弓就得让它挺直一点;太长的弦就得把它剪掉一些,太短的弦就得给它补上一点。因此,天道就是减损充裕的部分去填补不足的部分。而人类的规则却不是这样的,它却是让贫困之人去奉养富足之人。这是违背天道的!谁才能拿自己多余的财富去救济天下呢?只有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了。因此,成功人士才要做到“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的吗?非也!他们只是不想显露自己的财富罢了。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正言若反

【译文】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柔能弱过百姓了,但攻克“坚强者”却未必能行,大概是因为没有令他们发生改变的东西吧。弱小能战胜强大,柔弱能打败刚硬。这道理天下没有谁不知道,却没有人能做到。因此,圣人说:受命于国家邪恶之时,才称得上国家君主;受命于世界危难之机,才配得上天下共主。我发布了这篇征讨檄文,希望大家能顺应天道,起身反抗。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

【译文】化解较大的仇恨,必定会留有余怨;这岂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呢?因此,有道之人会持有契约,而不向负债人追债。有德之人持有契约而不追债,而无德之人则整天上门讨债。天道对待众生都是一视同仁的,但会比较亲近于良善之人。


【道德经】第八十章:至治之极

【译文】全新的国度,恬淡的国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人才,也都不得其用;即使民众都无惧牺牲,也要让他们远离战争。虽有车船,无需搭乘;虽有武器,无需展示。让人民重新研究河图洛书,并加以利用;国家的治理到达鼎盛:人们品尝丰盛的美食,身穿漂亮的服饰,住着安适的房屋,享受各自的风俗。所有的国家都和平相处,没有国界;从今往后也不再有贸易往来,实现真正的全球共有。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为而不争

【译文】真诚之言不一定好听,好听之言不一定真诚;高明之人不一定善辩,善辩之人不一定高明;理解之人不一定渊博,渊博之人不一定理解。有道之人是不囤积财富的!不管是知识,或是财物。尽可能替别人考虑的话,自己会越富有;尽可能授予他人知识,或赠予他人财物的话,自己会越获益。天之道,使万物受益,且不加以伤害;人之道,要做出贡献,但不寻求获得。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了朴素的...

by:心语FM_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被誉为万经之王,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

by:闻语书声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他文约意丰,涵盖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为学,修身...

by:吕墨读书

道德经|原文/译文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曾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我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

by:椰城红椰

道德经-原文+译文

道德经传承中华文化,赓续文化血脉。

by:东青413712197

道德经朗读

欢迎加入读书会,我们一起学习道德经【相关专辑】【专辑简介】每天读《道德经》,吸收宇宙能量,注入老子智慧“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

by:归一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