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2024-01-07 18:48:1905:11 72
声音简介


苏轼苏辙兄弟二人感情深厚,不但相互关心,还经常诗歌往来唱和。1061年即嘉祐六年,24岁的苏轼要到陕西凤翔去做官,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别后回到京城开封,立刻作诗寄给苏轼。


苏轼这次去凤翔任职,当再次路过渑池时,想起弟弟苏辙的诗歌,感觉他们二人对渑池有一份特别的缘分,于是写了一首诗《和子由渑池怀旧》来回应。

诗歌题目为什么说渑池怀旧?因为他们对渑池有缘,可以说是三次相遇。第一次是苏辙曾被安排为渑池县主簿,因为接着考中了进士没有去上任。

第二次是当初去京城赶考,苏洵他们父子三个曾在僧房里借宿,并且结识了老和尚奉闲,还在僧房墙壁题诗纪念。而第三次就是苏轼这次去凤翔,又要路过渑池。

和子由渑(miǎn)池怀旧

宋·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jiǎn)驴嘶。


苏辙原诗的重点在怀旧,但是苏轼认为与渑池的这些关联纯属是一种偶然。所以他在诗歌首联里就直截了当地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到处奔走,路途中充满了无常和变数,什么都是不确定的,就像鸿雁踏在雪地上一样。意思就是说,即使与渑池有几次相遇,那也是一种偶然。

所以颔联接着说,“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那鸿雁一生飞来飞去,路途遥远,转眼就飞到了别处,它怎么还记得曾经在哪里留下了痕迹。

苏轼的言外之意就是劝诫苏辙,人生的旅途长远而艰难,这才刚刚开始。你不要因为渑池之事就耿耿于怀,产生伤感,而要像鸿雁那样忘记昨天,去追求明天。

接着诗歌又紧扣主题,回到“渑池怀旧”上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的骨灰被人们放进了新作的佛塔。

那个僧房的墙壁也已破败不堪,再也看不到原来他们三人的题诗了。世事无常,人生短暂,这些都是自然规律,现在只能顺其自然,不能感情用事,受到往事的束缚。

诗歌尾联“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以再次勉励苏辙作结。过去他们父子三人一起刻苦读书,备考赶考,路上尝尽了千辛万苦,连驴子也累跛了。


苏轼提醒苏辙,那些发奋读书赴京赶考的往事还记得吗?现在二人虽然都是进士,读书的目标已初步实现,但是不能忘了初衷,要做出一番事业路途还很遥远。

诗歌的创作手法独特,诗人虽然深究人生底蕴,但并不悲观低沉,而是给人以启迪,充满了昂扬向上的力量。特别是诗歌的前四句,气势磅礴,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水木往昔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蔡雨田

世事无常人生短暂,自然规律顺其自然就好

覃萋一谈七 回复 @蔡雨田

雨田老师说得对,十二分的同意

蔡雨田

既欣赏又品读,谈七晚上好呀!

覃萋一谈七 回复 @蔡雨田

雨田老师晚上好

呀呀叔叔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到处奔走,路途中充满了无常和变数

覃萋一谈七 回复 @呀呀叔叔

呀呀叔叔说得精辟!

风峪悠悠

生动地讲解,娓娓道来,韵味满满的吟诵,极具美感,覃萋越发优秀了

覃萋一谈七 回复 @风峪悠悠

悠悠总是不吝美赞之词,我内心充满了愉悦之情

风峪悠悠 回复 @风峪悠悠

覃萋客气了

猜你喜欢
苏轼词

苏轼词古典文学经典

by:夏筠依依

苏轼传

这是一部以苏轼传世作品为依据,结合对宋代历史文化的分析叙写苏轼的一生生活轨迹、政治作为、文学创作,以及他领悟人生的思想升华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by:青禾原

苏轼传

无论人世如何变迁,月光总在那里,照临万物,无怨无悔;无论沧海如何浮沉,宋词总在那里,飘飘洒洒,清清淡淡。令人对待人生有一份深度和开阔!

by:欣赏生命之美

苏轼集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

by:明月社

苏轼传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

by:故磊溪边

苏轼篇

苏轼文章小集

by:我行其嘢

苏轼传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

by:蹒跚的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