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堂课 所有的爱情关系都是亲子关系

2024-01-18 22:07:4129:26 51
所属专辑:亲 在人生路上
声音简介
第二堂课
所有的爱情关系都是亲子关系
人生两大心理需求
为什么在原生家庭中发生得那么早、过去那么久的事情,依然会在
一个人当下的生命中产生深刻的影响?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人格与亲密关系的?我们又怎样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创造新的生活?我们下面要讲的“依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上面的这些问题。
依附理论,可以说是心理学领域中的诸理论之母,也是我们现在特别重视的一个理论。如果你了解这个理论,就了解人间为什么会有那么深的爱与恨。
原来,所有的爱情关系都是亲子关系!
爱情之所以迷人,是因为它满是了人的两大心理需求:被别人无条件接纳的需求,在爱人的心中居首位的需求。
亲子关系跟恋爱关系有很多相似的表现:例如,当母子分开的时候,两人失魂落魄,非常焦虑,这叫作“分离焦虑”:彼此重逢的时候,又喜上眉梢,两个人好像进人天堂一样。在亲子关系中,彼此都会把最好的东西给对方。在爱情关系中,也是这样。
爱情关系会让两个成人重新经历在孩童时与父母亲密互动的情感历程。人在什么时候最容易恋爱?在遇到危险的时候,缺乏的时候,战争的时候,在你自己穷途末路、穷困潦倒的时候。这时你旁边有一个人,当你并没有期望他对你好,但他哪怕稍微给你一点注意力,你就爱上了这个人。一个结婚的人也很容易在战争的时候产生婚外情。为什么呢?在危险的时候,人很容易回到孩童时期的心理状态,渴望对方扮演你从来没有过的慈父与慈母。在那个时候,你就会身不由己地爱上了对方。当然,很可能爱上的还是假象。我们每一个人要为自幸福、快乐负责。当我们要让对方来当神,满足我们所有需要的时候,一定会出问题。
所以要了解今天的爱情关系需要回溯到一个人从小成长过程中建立
起来的亲子关系。
四种依附形态
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又译作依恋理论)是精神病学家
和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比博士(Dr.John Bowlby)提出并发展出来
的。以后经由许多的学者、专家的实验和研究,发展出来了一套关于人际间,尤其是亲密关系里人际互动的理论体系。研究者发现,一个人在从小成长的过程中与自己的父母,或者主要抚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会影响他长大以后的亲密关系。
鲍比博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后系统性地观察了一些孤儿。他发现当时有些孤儿的死亡率很高,但是那些被抱过,得到关注的孤儿,生存的能力就比较强。
当时的医护人员还不太了解心理学。孩子住院的时候,爸爸、妈妈不能跟他们在一起。鲍比博士有机会观察那些住院的孩子,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发现这些孩子们离开爸爸、妈妈以后,哭天抢地,这种现象也叫作抗议。但如果他们的抗议没有得到任何回应,这些孩子就会放弃。
于是他就提出婴幼儿需要跟母亲发展一个温暖、亲密和持续的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他们会感觉满足和享受,而缺少这样的关系日后会在孩子的精神健康上带来明显且无法弥补的后果。
后来玛丽·安斯沃思博士(Dr. Mary Ainsworth)在鲍比博士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她做了一个陌生情境研究(Strange Situation Studies)。她设计了一个很独特又非常简单的情境:她让受试的母亲跟自己一岁的孩子单独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玩耍,孩子会经历跟母亲的分
离、重聚等场景。研究者在另外一个房间通过一个单向镜来观察和记录
孩子的反应。
根据这样系统性地观察,她发现孩子的三种依附形态,经过后来的
研究者更系统的研究和观察,又发现了第四种,这样,学者们根括出一
共有以下四种依附形态:
第一种形态,安全型(Secure)妈妈站起来要走的时候,孩子感觉
很慌张,要去抓妈妈。但是妈妈接到指示,必须出去,于是就出去了。孩子自己一个人哭了一会儿,但是过了一会儿,就慢慢安静下来,继续玩地上的玩具。
等到妈妈回来的时候,孩子抬头看到妈妈,非常高兴,就双手张开向妈妈跑去。他期望被妈妈抱,结果妈妈就正如他所期望的那样把他抱
起来。孩子回到妈妈怀里,就黏着妈妈,母子两个人都很开心。过了一会儿,这个孩子又要从妈妈的怀抱中下来,自己玩耍。也就是说他黏到了,黏够了以后,就想要有自己的空间。
第二种形态,逃避型(Avoidant)妈妈要走的时候,他好像没有什么反应。妈妈回来的时候,他也没有什么反应。研究者说这些孩子像黄瓜一样凉。
但是事实上,如果我们在这些孩子的身上装上生理回馈的仪器,就
会发现他们里面的情绪其实很激昂,只是表面上没有显露出来,这种形态叫作逃避型。
第三种形态,焦虑型(Ambivalent /Anxious)妈妈要走的时候,孩子哭天抢地,抱着妈妈,不让妈妈走。妈妈最后还是走了。孩子就在房间里一直哭,安静不下来,也没有心情去玩玩具。等妈妈进来的时候,他马上抱住妈妈,不让妈妈走,还一直哭。有的孩子甚至会打妈妈,好像在怪妈妈:“你为什么走?带给我这样强烈的焦虑?”妈妈离开的时候
他想找妈妈,但是妈妈回来的时候他的反应很愤怒,他的反应是很矛盾
的,所以也叫作矛盾焦虑型。第四种形态,紊乱型(Disorganized)这是让我最痛心的一种形态。妈妈要走的时候,这个孩子不像逃避的,没有反应;也不像焦虑型的,拼命去追妈妈;也不像安全型的,可以自己抚慰自己。
紊乱型的孩子通常的表现是很矛盾的。比如,当孩子知道妈妈要走
的时候,他想要去抱住妈妈,叫妈妈不要走。但是,他又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进退两难。更让人惊异的是,当妈妈回来的时候,紊乱型的孩子会张开双手,往后倒退。你可不可以想象这幅图画?爱妈妈爱到一个地步,实在很想抱妈妈,但却是张开双手向后倒退!为什么呢?爱一个人可以非常的痛!因为你爱的那个对象,有可能是带给你最大痛苦的那个对象。一个不懂得爱孩子的妈妈,可能在孩子最需要妈妈、最信任妈妈的时候,深深地伤害了他。对这个孩子来说,爱的结果太痛了,所以他看见妈妈的反应是双手张开,往后倒退。
这些依附关系的模式虽然只表现在一岁的孩子身上,但是却对人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从18个月大的孩子的依附形态。可以预测他18岁以后的依附形态。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现在可以通过最尖端的脑科学研究看到过去人们没有办法看到的东西,包括弗洛伊德提到的一些现象。从这些研究和观测中人们发现,一个人身边的人际环境,可以影响脑的发展。而影响最强的,是一个人三岁以前。
大脑是我们认知和情感的中枢,在每一个人的大脑里,大概有860 亿个脑细胞。一个脑细胞可以跟多少其他的脑细胞产生连线呢?对于一个IQ100,也就是智商正常的人,他的每一个脑细胞可以跟1000个其他的脑细胞产生连线。而对于IOQ160,也就是智商超常的人,他的每一个脑细胞可以跟其他10000个脑细胞产生连线。我们回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860亿个脑细胞的每一个细胞都可以跟其他10000个细胞产生连线,一个人的大脑里面会有多少条连线?
脑细胞连线的产生跟我们旁边的人际经验有关系。人生的第一年,连线产生得很快,婴孩就像一块海绵一样,可以吸收非常多的东西,学习就是在产生连线。
到了人生的第二年,人的大脑开始有一些修剪的工作。就好像一棵树要长得好,就需要修剪。比如,每三个枝子剪掉一个。结果,到第二年,那个树长得更好、更茂盛。
我们人大脑里的这些细胞连线也经历一个类似的过程,即用进废退。英文说“Cells that fired together wired together”。意思是说,脑细胞受刺激而产生特定的连线,就会产生一些特别的习惯,形成特定的依附形态。面那些不经常受到刺激的脑细胞连线就开始萎缩。
比如,如果一个孩子经常感觉到的是“我是被爱的,我是有用的。我是被爱的,我是有用的......”慢慢地,他在大脑中就产生了很多这样的神经连线,像一棵树一样枝叶繁盛。这样的脑神经连线就容易产生一个安全的依附形态。
但是,如果一个孩子接收到的信息都是“你没用”“你要完美了人家才会喜欢你”,在不知不觉中,他就会感觉到沮丧、失望、自卑,于是一些脑细胞就开始枯萎,另外一些特定的脑细胞会变得更强,这些神经连线容易产生不安全的依附形态。
从一个人小时候的依附形态,可以预测到长大以后的依附形态。这
四种不同依附形态的人在亲密关系中,会有不同的表现:
安全型的人一般说来,对自己和对对方的看法都比较正面,可以信任自己,也可以信任别人。在情感上比较成熟、有弹性,能适度依赖别人,也不怕被别人依赖;能够给人空间,也能够与人亲密。
这样的人得到很多爱,也把安全感内化于心。所以将来有人跟这样
的人结婚,就非常有福气。当你焦虑了,想要去黏他,他不会嫌你烦,
拒绝你;当你想要空间,跟他暂时分开,他也不怕被你抛弃,因为他自身很安全。
人生亲密关系中间的两难是:不是害怕被抛弃,就是害怕被吞吃。你跟我太黏了,我害怕失去空间,失去自我;你跟我太远了,我害怕被抛弃。但是,安全型的人不太容易有这个问题。因为他里面内化了很多爱,比较有安全感。
逃避型的人一般不喜欢跟人在一起,对别人没信心。他们常常觉得自己可以自我满足,不需要跟人建立亲密关系。他们通常不太分享感受,不轻易信任或依靠别人,也怕被别人依赖。他们倾向于压抑自己的情感,而以事、物取代跟人的交流。别人对他的抱怨是太独立,不容易亲近。
逃避型是在什么时候容易逃避呢?他可能平常看起来还很镇定,很容易跟人亲近。但是按照临床实证研究,他在看到亲人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并且邀请他进入自己的情绪时,就开始逃避了。人里面的很多情感,是进人比较深度的亲密关系时才会浮现。
焦虑型的人自我价值感比较低,缺少安全感,他需要从别人那里获得内在的肯定和安全感。他们一方面对爱很饥渴,很容易在情感上依赖对方;另一方面,又过度敏感,容易在亲密关系中受伤,对亲密对象常常是爱恨交加。别人常难以接受的是他/她情感太多依赖,不给人空间。
焦虑型的人在成长过程中曾经尝过爱的甜蜜,但也经历过突然失去爱的痛苦,因此在亲密关系中缺乏安全感,他需要经常从别人那里获得内在的肯定和安全感。有时候焦虑型的人会焦虑到一个地步,就是要黏
人,而且是要紧紧地黏。
我们要帮助焦虑型的人,一面让他有更多安全依附的情绪经验,一
面让他在安全的情境下面对、经历自己的焦虑,发现焦虑的结果并没有让他死。反而可以让他变得更强劲,更有力量。慢慢地他就不那么容易焦虑了。
紊乱型的人对自己和对方的看法一般都很负面,在亲密关系中也很难信任别人。他们渴望爱,却又对爱充满惧怕,无法信任任何人。他们的亲密关系常常是徘徊于麻木、拒人于干里之外的极端逃避型和焦虑、常被强烈情绪淹没,对亲密对象爱恨交加的极端焦虑型之间。
紊乱型的人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少的,他们小时候往往受过心理和行为上的虐待,照顾者缺少一致性,因而对亲密关系缺少安全感和一致性。
提起紊乱型的人,我想到丹·斯特恩博士(Dr. Dan Stern)的一个研究。他用录像机同时照着妈妈的脸和一个三个月婴孩的脸。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婴孩可以对母亲发出爱的邀请。但是母亲竟然对她浑然不理,当婴孩继续遭到拒绝以后,就慢慢变得忧愁,消沉下去了。
当这个婴孩的内心慢慢消沉下去的时候,母亲却不懂得适切回应,
又用亲切的面容把这个婴孩从痛苦的壳中唤起,给她希望,让她好像看到阳光,又把心打开,渴望得到母亲的爱,结果没想到母亲又把头转过去,注意别的事情。于是婴孩觉得很痛苦。两个人之间没有一个对爱的默契回应,这个婴孩就变得非常忧郁,让看到的人都会忍不住掉眼泪。
上述四种依附类型受原生家庭的影响非常大。孩子也容易在成长的过程中习得父母的依附形态。根据玛丽·梅恩(Mary Main)的实证研究,70%~80%的子女会重复父母的依附形态。
父母的爱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
回看我们人生成长的道路,就会发现一个安全、续有爱的原生家庭
非常重要。这个安全依附不仅仅体现在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吃穿用等物质基础,更体现在父母对孩子的关注、理解、爱和接纳。一个安全的原生家庭会培养出具有安全性的孩子,一个具有安全性的孩子在未来的亲密关系中也更能处理焦虑和压力,不但能自我抚慰,还能抚慰他人。
如果一个孩子在焦虑的时候,爸爸、妈妈都能很一致地、习惯性地懂得去抱抱他、疼疼他、摸摸他,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孩子的焦虑。摸的动作其实很重要,小孩子需要身体的接触。爱的眼神和抚摸,还有父母的姿态、笑容,会帮助孩子的内心变得更加安全。
当孩子看到爸爸妈妈的笑容,接触到爸爸妈妈的身体,听到爸爸妈妈的声音,他的大脑可以借着这些人际经验,形成一些特定的连线,也就是神经元线路(neuroncircuitry)。这样长期在爱的环境可以帮助他把父母的爱内化在自己心中,帮助孩子形成比较健康的神经线路。将来,这个孩子即使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碰到让他焦虑的情况,他也有办法自我安抚,因为他的大脑里面已经有非常好的神经系统,建立了非常好的心理机制,可以帮助他消除这些焦虑。
反之,如果一个孩子在哭闹的时候,爸爸就吼他:“我要睡觉,你哭什么?”这会给孩子造成很多心理上的问题。我亲眼看到一个爸爸,被孩子吵醒之后,就拿着滚烫的水壶,到哭闹孩子的旁边,恶狠狠地说: “你敢再哭,我就烫下去!”我们不要以为孩子不懂事,我看到那个孩子马上就不哭了,脸色铁青。我当时没有机会去追踪、了解那个孩子后来怎么样。但是,后来我学了心理学后才知道,这样恶劣的人际经验会造成孩子脑神经的短路。
戈特曼博士(Dr.Gottman)说过,一个一天到晚在赤焰烽火的人际冲突中生存的孩子,他大脑里的脑细胞好像被煎蛋一样,这些孩了长大以后,比较难集中注意力,更难处理自己的情绪。
情绪出现困扰的孩子跟从小没有从爸爸妈妈那里得到很好的情绪疏导有关系。爸爸妈妈很可能是那种情感智慧不高的父母亲。当孩子的狗死掉,正在难过时,爸爸就跟他讲:“只是一条狗,死了有什么了不起,再买一条给你就是了。”这就叫作情感疏离型的父母(emotional dismissing parents),他们完全不了解孩子的情绪,也不知道怎样疏导孩子的情绪。
很多时候,当孩子在情绪中的时候,没有字眼可以表达。如果情感智慧比较高的父母碰到这种情形,他们理解重要不是外面客观的情况,
而是那个孩子的内在感受。爸爸懂得把手放在孩子的肩膀上,搂搂他,
说:“孩子,狗狗死了,你是不是觉得好难过?好寂寞?就像是失去最好的朋友?”爸爸这句简单的话,就可以帮助他标明、疏导情绪。
爸爸还可以接着说:“爸爸以前失去一个很重要的朋友时,也有这样的感觉。”这样,爸爸就在帮助孩子在大脑中发展一些情感的线路。这个
过程叫作分化(differentiation)。父母可以帮助这个孩子知道情绪不是
可怕的,在经过情绪以后,还是可以出来的。这样,父母就在帮助孩子
把人生逆境转化成发展情感智慧的机会,当孩子将来长大了,处理自己
的情绪和处理别人情绪的能力就会比较强。
如果我们旁边有一个疼爱我们、懂我们的父母,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可以做出适切的回应;当我们焦虑、痛苦的时候,有一个了解我们的、慈爱的、一致性的父母可以在旁边呵护我们,这样子的孩子经过呵护,就能够把父母亲慈爱的面容与影像内化到自己心中,他的大脑中间以产生一此健全的连线,将来碰到焦虑的环境和外在压力时,就有办法自我抚慰。
我从临床上看到,一个孩子在从小成长过程中,如果不幸父母亲完
全缺席,或者父母亲也正在被自已的问题困扰,完全没有任何心思关注孩子,没有任何爱的阳光和雨露给孩子,那么孩子幼小的心灵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容易像植物那样,变得非常枯萎,以后在亲密关系中容易出现问题,在压力和冲突面前容易受挫。
怎样才能培育一个健康的、拥有安全型人格的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被爱、被看见、被理解,这其实是给孩子最大的礼物,比让他去学钢琴,上智优班更大的礼物。这样司以帮助孩子更加快乐和信。
所以,对于父母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如何让孩子学出好成绩,如何
成功,而是如何帮助孩子更加快乐和自信。因为当他得到情感的滋润时,可以发展出处理焦虑的能力。相当于父母给了他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而不需要爸爸一天到晚给他金子。孩子有办法应付焦虑,处理问题,有办法创造爱的关系,那才是一生最大的礼物。
对于我们华人家庭来说,非常注重外在的表现、努力,但常常忽略内在的情绪和感受。我们对孩子也是如此,期望比较多,但是倾听,理解和沟通比较少。怎样在我们周围复杂、充满压力的人际关系中建立一个安全性的、有爱滋润的环境是一件更为重要和有意义的事。它可以帮助我们处理人生很多的压力。不只如此,在别人受挫折受伤的时候,我们也会有比较大的心理容器去理解和帮助别人。反之,过去受到的伤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医治,以后会很容易伤人伤己,英语有一句话说,Hurt people will hurt people.受伤的人会伤人。在现代这个充满了暴力的社会里,非常需要亲,需要一个爱和医治的信息。我们怎样让自己活在爱中,怎样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友爱的人间,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努力的。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第二堂课

告诉你最根本的美肌秘密

by:工匠二枚目

给你一切所有爱情的答案

导师微信快速脱单;快速挽回,一对一私人定制服务,请加导师WX:lianaixinli171(每位新添加的同学都有一次免费一对一情感分析的机会)导师简介11点先...

by:11点先生

愿所有漂泊的人都能找到爱情

【内容简介】沿着开花的小路和长满灌木的森林,一直走,一直走,就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殿堂。在路上,会因为暴雨而耽误旅程,会因为迷路而分外想家,可是,这个世界上还有另...

by:聆之慧芗

东京爱情故事= 【所有插曲】

1991年永山耕三、本间欧彦联合执导电视剧添加义项...

by:为君拔刀_

挽回爱情33堂课

本书从讲解错误的挽回方法开始,分33课循序渐进地剖析分手的原因,详细解析抽离布局挽回法、间接复联技术、复合约会、构建高品质生活、解决家庭纠纷、处理异地恋问题等的...

by:人邮知书

所有的所有都是原

从2012年~2024年都是自己各个年龄段最真的自己。当时的各个年龄段的感慨

by:sc花花

安安和库库鲁的爱情故事第二季

第二季来了。希望大家继续支持我。安安和库库鲁的甜蜜继续在大学生活中,他们会遇到怎样的危险挑战和甜蜜呢?拉斐尔大陆会有什么新的危机呢?那就听我的故事吧。

by:安安可爱的大宝贝儿

上海不相信爱情:(第二部)

【强烈推荐】一部取材于真实现实世界的职场商战小说【内容介绍】上海,一座繁华的大都市,许多年轻人为了梦想背井离乡来到这里打拼。陆简宁遇见的房客黄欣鱼就是许许多多...

by:一路听天下官方

挽回爱情丨挽回爱情修复婚姻课堂

微信:qinggan213资深婚姻情感咨询师用专业知识修复婚姻,擅长挽回婚姻,巩固婚姻,解决婚姻危机,应对第三者,找出问题根源,一对一指导,全程保密。国家认...

by:挽回情感婚姻分离小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