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的七王之乱3个月就可以平定,而晋的八王之乱花了15年?

2024-04-08 11:40:2312:42 43
声音简介

西汉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都是由宗室藩王发起的叛乱,性质一样。但由于二者历史环境的差异,导致结局截然相反,前者叛乱很快被平定,后者则摧毁了西晋帝国。

我们先简述一下这两场叛乱的始末。

刘邦建立汉帝国后,为了防止军功集团的威胁,先后将燕王臧荼、楚王韩信、韩王韩信、赵王张敖、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七大异姓诸侯王先后剿灭,仅剩一个忠心耿耿的长沙王吴芮。

此后,刘邦与功臣派定白马之盟,并册封了九位刘氏宗室为诸侯王,作为朝廷的宗藩。这些宗藩的使命就是防止以周勃、陈平、曹参为代表的功臣势力作乱,因此他们拥有相当大的权力。

汉文帝在位时,功臣势力逐渐被清除,而藩王却因为独立于中央的权力呈现失控之势。以吴、楚、赵、齐为代表,独天优厚的财力成了他们对抗朝廷的资本。

但碍于国力,汉文帝采取了贾谊的“众建诸侯少其力”之策,以更温和的方式压缩诸侯王的生存空间,其中齐国被一分为七,极大地削弱了原齐国的势力。

汉文帝不敢强行推进削藩策,除了国力的原因还有一个难言之隐,那就是他的皇位有“争议”。当初,功臣势力“平诸吕之乱”后,将手误寸功的刘恒推上了皇位,而首功之臣齐王刘襄不光梦碎皇位,他与两位立下大功的刘章、刘兴居三兄弟却遭受了不公正待遇。

后来,刘兴居叛乱、刘长叛乱,其实都是诸侯王们对汉文帝的挑战,你这个庶系能当皇帝,我们都姓刘,凭啥不行?

尤其是汉景帝当太子期间,竟然因为下棋时的口角打死吴王刘濞的太子,导致刘濞对汉文帝、汉景帝父子的痛恨,以至于他公然拒绝入朝、广招亡命之徒,叛逆之心昭然若揭。

汉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削藩令,先后削夺楚王、赵王、胶西王数郡,这些举动将诸侯王们推向了朝廷的对立面。

当汉景帝下达削夺鄣郡、会稽郡的诏命后,吴王刘濞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反了,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人群起响应,“七国之乱”爆发。

事件爆发后,汉景帝很惶恐,他甚至做出了诛杀晁错试图平息叛乱的荒唐之举。

晁错的死丝毫没能阻止叛军的步伐,清醒过来的汉景帝任命周亚夫为统帅,全权负责平叛事宜。

周亚夫不愧为名将之后,他派曲周侯郦寄领兵攻打赵国、栾布攻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以策应郦寄和栾布。

这两路人马速度极快,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五国都没能跨出都城就被灭了,根本没能发挥作用。

同时,他又将梁国当作一块肥肉扔给叛军,死死拖住吴楚联军。然后,他又悄悄绕过敌营身后,断了叛军的粮道。

面对挑战,周亚夫始终围而不打,将吴楚联军熬得弹尽粮绝,只好趁夜逃跑,结果被周亚夫一举击溃。

这场“七国之乱”来得气势汹汹,去得波澜不惊,前后只有三个月时间,而“八王之乱”则要复杂得多。

西晋建立后,司马炎跟刘邦一样,采取分封宗藩以对抗功臣势力,先后册封了二十七位司马王爷。

司马炎临终前曾经留下遗旨,由太尉杨骏和汝南王司马亮共同辅政。但皇后杨芷担心父亲受到司马亮的掣肘,经司马炎同意,将遗诏改为由杨骏单独辅政。

这给野心家贾南风创造了机会,她引楚王司马玮为外援,发动兵变杀了杨骏、杨芷,并下令由司马亮、卫瓘为辅政大臣。

半年后,贾南风又勾结司马玮杀害了司马亮和卫瓘,又以司马玮矫诏为由杀了司马玮。自此,第一阶段的动荡结束,贾南风清除了所有的政敌,大权独揽。

此后八年,贾南风治下的西晋顺风顺水,社会稳定。但由于贾南风无子,而太子司马遹的生母谢玖又与贾南风不和,于是贾南风便动起了除掉太子的心思。

有一个野心家赵王司马伦浮出水面,他偷师贾南风,先鼓动贾南风杀了太子司马遹,又伪造晋惠帝的诏命杀了贾南风。在掌握大权后,司马伦又逼司马衷禅位给自己。

司马伦的篡位引发了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的集体讨伐,“八王之乱”进入全面爆发阶段。

此后数年间,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又先后登场,他们与司马亮、司马玮、司马伦、司马囧、司马顒、司马颖一起,合称“八王之乱”。

除了上述八王,还有东瀛公司马腾、范阳王司马虓、平昌公司马模等宗室王公参与。但在这场乱糟糟的战乱中,你很难用“正义”和“非正义”来区别他们,几乎每个司马在扳倒“前司马”后,又都无一例外地成了架空皇权的野心家。

当司马家族杀得奄奄一息的时候,匈奴人刘渊和羯族人李特悄然崛起,他们建立了汉赵政权和成汉政权。于是“永嘉之乱”爆发,刘渊之子刘聪攻破长安,俘虏晋怀帝,西晋帝国亡了。

“七国之乱”的起因源于朝廷的“削藩政策”,藩王们的叛乱其实是迫不得已的“自卫”,“八王之乱”却是藩王主动挑衅皇权,而不是朝廷挑起的削藩战争。

然而,前者仅仅三个月就被平定,后者却持续十六年,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之一:“七国之乱”乱在梢,“八王之乱”乱在根

“七国之乱”的战场有三块,一块是邯郸城,一开始齐地,另一块是梁国,是由地方爆发的叛乱。

前二者根本都没能走出国境,赵王甚至都没能走出邯郸城就被灭了,或者迫于压力投降了。只有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的军队抵达了睢阳,所以历史上也将“七国之乱”称为“吴楚之乱”。

这场叛乱对朝廷中枢没有形成任何影响,也就是说,“七国之乱”其实就是啃树叶的小虫子。“八王之乱”则完全不一样,他们一上来就直接“刨根”。

无论是第一阶段的贾南风乱政,还是后来的司马王爷们的混战,目标都是朝廷中枢,连晋惠帝都数次被送进金墉城接受“再教育”,羊献容更惨,在皇后位置上七上八下,差点被搓揉熟了。

事实上,西晋王朝就是在一次又一次不成功的重建中熬日子,直到再也没力气去摧毁了。当然,此时也就距离它寿终不远了。

原因之二:“七国之乱”皇权的核心地位没被动摇,“八王之乱”皇权被架空了

帝制社会皇帝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七国之乱”之所以能平定,跟汉景帝这个定海神针有很大关系。

首先,由于他的存在,朝廷很快达成了同仇敌忾的意志,哪怕是不同派系的斗争也都被按下了暂停键。

这很重要,我们对比一下末世王朝,它们的灭亡无一例外都是内耗大于外患,即便被外敌刀架脖子也不会停止内斗。所以,汉景帝作为皇权核心,他所起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遗憾的是,憨憨的司马衷同学不具备这个能力,他从即位那一天开始,皇权就被杨骏、贾南风瓜分,存在感极低,更不具备在特殊时期的那种精神号召力。

那些司马王爷们也不大看得起他,每一个掌权的叔伯兄弟都拿他当空气,客气一点的还能将他供起来,不客气的就将他踢进金墉城吃牢饭,甚至直接取而代之。

这就是司马王爷们的粗鄙之处,对司马衷的忽视,其实让他们丧失了皇权给他们背书的机会。

原因之三:“七国之乱”朝廷的实力够强,“八王之乱”宗藩实力更强

刘邦分封时,宗室藩王占了大约全国两成的封地,但核心地区几乎有一半封地落入诸王之手。这已经很可怕了,但西晋更严重,全国七成的封地都在诸侯王手中。

封国有独立的税收,封国越多朝廷的财政收入就会越少,相对于西汉,西晋朝廷的财政明显更困难。

西汉时期,诸侯国的兵力大约只有两三千人,而西晋则规定,一个两万户的封国就可以有五千常备兵力。也就是说,西晋诸侯王的军队数量远在西汉之上。

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西汉的诸侯国兵马并不是由刘姓王爷们直接控制的,而是由朝廷派驻的国相和都尉掌握。王爷们要想夺兵权,必须闯过国相和都尉这一关。

事实上,当初淮南王刘安也想参与七国之乱的,但就是因为没能过得了国相这一关而未遂。

西晋则不一样,司马王爷们直接掌握封国的武装,军队的人事任命都由他们自己决定的。

所以,无论从经济还是军事,西晋的藩王实力远不是西汉的藩王所能比的。

原因之四:“七国之乱”是诸侯王们的个人意志,“八王之乱”是豪门集团的共同意志

这一点最重要,“七国之乱”本质上就是藩王为了个人的利益,与朝廷进行的武装冲突,除了诸侯王这个群体外,他们不会得到任何支持,甚至很多诸侯王都不愿意参与。

“八王之乱”背后站着的却是当世最牛的群体——豪门士族集团。

西晋就是靠豪门集团对出来的王朝,每一位王爷背后都是各大豪门家族,王爷们参与皇权的斗争其实都是为了他们这个庞大利益群体而服务。

晋朝实行的“世兵制”,即世代相传的兵役制度,这些“世兵”与豪门结合就是后来军政一把抓的“门阀”。

也就是说,“七国之乱”其实就是七位王爷与朝廷的扳手腕,而“八王之乱”则是天下豪族集体参与的利益瓜分之战,哪个更惨烈还用说吗?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为什么为什么

本书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

by:猫等等

为什么有这么多为什么

hi,我是琥爷,关注我的公众号littlexiaomuma,一起感受这奇妙的世界吧~

by:琥爷奇语

什么为什么

妈妈在怀孕打架时算群殴吗?眼镜没发明之前眼镜蛇叫什么?为什么手机可以联网?如何问一个让AI也答不出的问题?.............?

by:有声至尊宝

为什么

我想过为什么我知道那答案或许是我的幼稚对你有所隐瞒抱歉我又一次的让你再哭泣我本来可以不放你走再拥抱你...

by:华语音乐

为什么

当我放开你的手滚烫的泪肆意流落当你转身离开我翻腾的心日夜折磨别再问为什么我用沉默送你远走

by:华语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