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邦道《乡村三记之——修路记》

2024-04-15 09:32:5513:11 33
所属专辑:怀旧美文
声音简介
乡村三记之——
修路记

秦邦道

平陆县东沿山公路三门镇境内的“十二公里”下边,有一处高约30多米的险要路段,极其陡峭,崖高弯多,车辆难行,遇到雨雪天气交通就中断了。我16岁时参加这段路的修建,经历过的艰难尤其深刻,至今难以忘记。
上世纪六十年代并无东沿河公路这一说。那时,县城通往曹川就只有这一条弯弯曲曲堪称羊肠小道的土路。1966年春季,县上改线工程动工。县东的各个公社、大队、小队都参与其中,而且是以基干民兵为主的“军事化”行动。1965年8月我从平陆三中第十二班毕业。那时初中毕业回乡的学生很少,县东晴岚、南村、三门、坡底、曹川五个公社只有10个人。物以稀为贵,我们那时应该算是“知识青年”了。这些有知识又年轻的初中生,一回村便被委以“重任”。我就是曹川公社崖头大队黄龙寨生产队的民兵排长,戴上这个“官帽”,我便义不容辞加入了修公路大军。
1966年农历正月十六开始干到收麦结束,整整100天时间,未成年的我,始终战斗在修路工地上。工程完工经县上验收,才扔掉磨秃了的铁锨,背上看不出本来颜色的铺盖卷,回到家里参加村里的麦收。
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背上母亲新拆洗的被褥,挑着一副条筐和铁锨徒步近百里,翻过“四沟八扇”山路,来到位于洗耳河边的张庄。一孔大张着嘴、无门无窗,被烟熏得乌黑发亮的土窑洞便是我们的宿舍。而院内的一堵破围墙边搭的草棚便是我们崖头、曹家、曹河三个大队的联合灶房。萝卜、土豆是主菜,红薯面、玉谷面、黄豆面是主食。按照规定,民工上一天班,可以领到3角钱菜金直接补到灶房,用于购买油、盐及照明用的煤油。至于民工个人报酬,则是由各自的生产队记工分,参加本队分红。除此,一切劳动工具材料全是自备。我不到18岁,不算成年人,在村里只能记8分,出外修路则享受“特殊”待遇,每天可以记一个劳动日10分。我们生产队算好的生产队,一个劳动日大约4角钱,干足一个月可分红12元钱,这便是我的全部所得。这比起有些生产队,一个劳动日8分钱来,要好得多了。
张庄修路,我先是民工,干有两个月时间。后来当了“炮手”。
我们分配的工段位于张庄村对面靠山顶部位,是由老路“九道弯”改线的一段悬崖峭壁, 是三门以东最艰险的一段路。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三大难题,首先是地质结构复杂。我们老家也是石山戴土帽的山坡地,但土就是土,石就是石,土石分明,便于操作。这里只有几寸厚的黄土覆盖,下面就是几亿年前形成的海底沉积岩。大大小小,分布不匀的卵石夹着砂粒和杂土,有的很松,有的又很坚硬。松的用脚可以踢下石头,硬的洋镐都挖不动,必须用炮轰,操作起来十分不易、软硬不吃,是一种磨性子的活。
其次是工具不适应。我们带的是镢头和锨,而这种海底沉积岩必须用洋镐和钢钎,镢锨根本派不上用场。还有我们带的用荆条编的筐装砂石,更是费时费力。当地人用那种竹子编的簸箕似的叫笎的东西装砂石,根本不用锨,放在地上用脚一踢,用耙子一楼,挑上就倒了。而我们用锨装,则白白多了一道工序,进度比别人慢一半。
最后是工区位于风口,经常是一天一场风,早上到收工。无论从那边来的风都是飞沙走石,尘土满天。一担砂石从崖边倒下去,有一少半又迎面飞回来,打在人的脸上生疼。每天收工时,个个都变成了土人。嘴里的砂子和着唾沫咽到肚里,脖里的砂子从脊梁滚落到腰里,耳朵、头发里都是砂子和尘土。没条件洗澡,被窝里全灌满了砂子,那个难受劲,至今想起来都浑身发痒。
最大的困难是苦,干活苦、吃饭苦,连睡觉也苦。我刚离开校门不到半年,农村人称我们这些没吃过苦、经历过风雨的年轻人是黄瓜秧子、绿豆芽。连天的毒日头,晒得皮肤脱了一层又一层,直到变成黝黑的肤色为止。担子搁在柔嫩肩膀上,右肩疼了换左肩,左肩疼了换右肩,左肩右肩都疼了,只好驮在脊背上,直到肩膀上磨出老茧为止。
干这么重的活,生活可不咋的。每天早晚两顿豆面条做的糊涂饭,根本没有菜。就这还得抓紧吃,吃的慢了连肚子也填不饱。中午饭在工地上吃,半碗清水煮萝卜和两个玉谷面或红薯面馍,便是一顿正餐。野地里吃饭,沙尘就是调料,可没少往沟里碗里撒,吃到嘴里沙喇沙喇响。人干活重,尽管是沙子饭,人人都狼吞虎咽,生怕抢不到手。
晚上回到住地,再吃上两碗糊涂面,便累得衣服也来不及脱,钻到被窝里便蒙头大睡。刚开始还好些,时间长了那身下铺的麦草里长出了跳蚤、臭虫,加上衣服里成堆的虱子,咬得人翻来覆去睡不着,跳蚤多得都能把人抬起来,一直过了半夜才迷迷糊糊睡去。而更可怕的是,天一热那黑糊糊、胖嘟嘟的蝎子,常常三更半夜从窑洞的缝隙中钻进被窝,冷不防咬你一下。 如果被蝎子蜇一口,那肯定今晚别睡了。我福大命大,只被咬过三回,比起别人来算是最少的。不待睡醒,天刚蒙蒙亮,起床号就吹响了,新的劳累的一天又开始了。
这样的艰苦环境,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苦归苦,累归累,难归难,路还是要修的。当时正是学“毛选”的年代,休息的空间,念上一段毛主席语录,便“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了。
人快不如“作”快。我们首先从牙缝里省下菜金,购买了洋镐、钢钎、炸药、雷管和竹笎以及护眼用的风镜。工具一更新,进度立马就上去了。其次是掏粗眼、放大炮,改变过去打细眼、放小炮、卡钢钎,一卡一半天, 别人放炮,咱干瞪眼的被动局面。进度一快,人的心情就好了。尽管收工时,一个个都像土人,但“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的歌声仍然比谁都响亮。而这些点子,都是我这个半截“秀才”出的。
为了表彰我的“创造发明”,营长白张富破格提拔我当了炮手。于是,我的积极性更高了,买来硝酸铵加热化成液体,把锯末炒焦后混合碾碎自制成威力大、花钱少的土炸药,使我们营的进度整整比别人快了一半。因此,还得到了修路指挥部的物质奖励,生活反而比别的营好的多,三天两头改善生活,许多人的脸上少了菜色,多了红光,我觉得自己的个子也好象长高了。
经历这一段难忘的经历,我变得坚强了,也成熟了许多。后来多少年,每次乘车路过这一段路,我都非常自豪地告诉别人:这是我16岁时修过的路,是为平陆交通建设出的第一把力。2012年,我还专程到这里拍了一张照片,算作是人生中一个难忘的记忆。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腐村-乡村记事

也许你曾忘记,也许你曾忽视,这是我们的悲哀。我想带着你拨开层层的尘埃,一起去触摸有些低温的现实。《腐村》,很多老旧的东西都会腐坏,枯了的树,谢了的花,不管曾经...

by:围炉捧酒夜听雪

乡村的记忆 | 关于乡村的零碎记忆

对于从乡村里走出来的人来说,乡村是难以忘却甚至是难以割舍的。我经历了农村的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现在离开乡村也已经有好些年了,但总觉着乡村就是根之...

by:夜静春声

乡村旅居实践笔记

关心家人,热爱生活必听,开车走路做家务能听。每个人的乡愁,都在这治愈。关于村居的一切,都在这里了。这是一个有花有菜有朋友的居所。交通方便全屋定制智能科技价格实惠...

by:东篱村居

乡村医生手记/致命的蛋

自传式小说《乡村医生手记》,《致命的鸡蛋》里可怕的新的混合型瘟疫病毒会引发一场足以威胁整个世界的大灾难吗?《乡村医生手记·致命的蛋》是俄罗斯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米...

by:小豆子YT

每日乡村|乡村振兴咨讯

这里有关于乡村振兴、农产品与乡村品牌建设运营的鲜活咨询与观点,欢迎订阅

by:浙江大学李承华

秦崩 从秦始皇到刘邦

李开元从秦始皇到刘邦作者李开元,四川成都人,曾经是科学少年。北大历史系毕业,成为史学青年。获东京大学文学博士。留校协助恩师田余庆先生任教。东大毕业,接任恩师...

by:读麦磐石上的信心

乡村Dj

尬舞啊1111111

by:DJW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