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代表苏轼才华的一首词,没有一句是原创却胜似原创,美艳时光上千年

2024-05-09 04:36:2421:53 36
声音简介

字母站上曾有一个很火的视频,该视频将一年来风行于网络的热门歌曲以串烧的形式来了一次大盘点。

该视频的歌曲串烧从一只白羊演唱的《赐我》“我好像独自站在那三尺红台,等你来为我喝一声倒彩”开腔;接下来出场的是盛哲《在你的身边》“我以为忘了想念,而面对夕阳希望你回到今天”;

还有梦然《是你》“满是骄傲的脸庞,是光融不掉的冰花窗,是你、是你、身后的青春都是你”;曹雨航《江湖之间》“儿女情长仿若昙花,逃不过相忘江湖之间,忘不了惊鸿一眼,独自卷帘望寒星几点”……

30首一口气听完,每首歌中的成名句确实韵味十足,很好听。所以,火是必然的。

其实,将歌词联唱称为串烧是一个特别贴切而形象的称谓。

串烧,本是指将肉类、海鲜、蔬菜等食物串成一串进行烧烤,成为一种食物类型的名称。

将饮食行业的专用术语移植到别的领域里,出现了歌曲串烧、铃声串烧、资讯串烧等词语。

而歌曲串烧呢,就是将不同种类的歌曲、铃声、资讯等取其精华部分串联起来,使人们在一段时间内听到不同风格、种类的歌曲、铃声、资讯等。

其中,歌曲串烧类似于以前的歌曲联唱。如果你以为歌曲串烧是当今才流行起来的一种时尚演唱方式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其实呀,歌曲串烧并不是当今才有的一种演唱方式,这种形式古代就有了,可以说是一种古老的文化移植现象了。

在古代,它还有一个特别好听的名字,叫集句。

所谓的集句,就是选取前人已经创作出来的现成句子,然后进行整理、汇编,组装成一篇新作品,这种二次创作的方法就叫集句。

集句本是古诗中的一种体裁,也叫集句诗,词也是一样的道理。说白了,集句诗本身就是二次创作的过程。

清代文学家袁枚在《随园诗话·卷七》中考证,西晋文学家傅咸的《七经诗》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集句诗:

集句,始傅咸。傅咸有《回文反复诗》;又作《七经诗》:其《毛诗》一篇,皆集经语。是集句所由始矣。

自西晋发轫的集句诗,并没有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反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成为一个优良传统。

西晋之后,集句诗逐渐受到文人墨客的好评,众多文人才子加入到集句诗的创作之旅中。

含英咀华的宋代诗词串烧

宋代是集句诗的巅峰期,这样说是有原因的,因为顶流文人也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从北宋时期的石延年、王安石、苏轼到南宋的文天祥,都是集句诗的铁杆粉丝。

南宋词人吴曾在《能改斋词话》卷二中写道:“王荆公筑草堂于半山,引八功德水,作小港其上,叠石作桥,为集句填《菩萨蛮》云:数间茅屋闲临水……”

王安石不仅爱创作集句诗,还首开集句词之先河,《招叶致远》一诗就是王安石集句诗中的一首代表作,原诗如下:

山桃溪杏两三栽,嫩蕊商量细细开。

最是一年春好处,明朝有意抱琴来。

仔细甄别王安石此诗,就不难发现,这首集句诗里的句子全都出自前人诗句,却被王安石信手拈来,串烧成篇。

第一句“山桃溪杏两三栽”出自唐代诗人雍陶《过旧宅看花》;第二句“嫩蕊商量细细开”出自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第三句“最是一年春好处”出自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第四句“明朝有意抱琴来”出自李白的《山中与幽人独酌》。

王安石的这首集句诗全都是出自前人诗句,别出心裁,浑若天成。如果不细加考量的话,很难相信这是一首集句诗,由于四句诗的诗意贯通,反而倒像是王安石的原创诗歌一样。

再说一下文天祥,文天祥在宋亡被俘后,虽然身在囹圄,却仍然不忘“诗言志,歌咏言”的人生信条,将唐代诗人杜甫的爱国诗句重新组合成诗,编成《集杜诗》二百篇。

文天祥的集杜诗是具有独立文学价值的创作,情真意挚,意境完整,不是原创却胜似原创。文天祥以诗为史,写出了宋亡前后的历史过程,并且在诗作中渗入了自己的感受。

集句词出现于宋代的原因很简单:创作集句词的主要词人,就是推演集句诗风者。

这也反映了诗坛词坛相互影响,以及宋代诗词创作者“以诗为词”的一个侧面,也足以说明集句的出现是词体向诗歌靠拢的一个表现。

宋代文人在集句诗词创作中流行用典、隐括、集句和古人韵等法式,但不同的人对这种创作方法持有不同的观点,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宋代文人墨客集句作词主要有两种形式:五、七言体”与“杂言体。

其中以五、七言体集句时,一般多用《生查子》《浣溪沙》《玉楼春》《菩萨蛮》《南乡子》等篇幅短小而且形体整齐的词牌,集句大多为唐代诗人的五、七言诗句。

有人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不足而道的技巧,不过是对已有诗词句篇的汇编、词句的堆砌,是从他人的诗词作品中摘章断句的技巧,没有什么创新。

但有的人却认为这是一种很高明的创作手法,这一类创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古为今用、以故为新的方法,善于从古人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并且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对前人创作的认同和接力。当然这样的观点是正面的,也是肯定的。

有了这样的创作氛围和创作经验,大批的文人雅士都不约而同地加盟到集句创作团队中来,而苏轼更是集句诗创作中的高手。

苏轼超凡绝伦的一首集句词

作为文坛巨擘,苏轼喜欢“以诗入词”,他对历代诗歌都有所涉猎,对当时流行于文坛的集句诗词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苏轼为此写成了三首《南乡子·集句》,其中第二首不得不提一下,因为这首词中的句子都是出自唐诗,且每一句都来历非凡。

可以说,苏轼的这首《南乡子》是一首超一流的串烧歌曲,因为宋词就是宋代的流行歌曲。一起来看一下苏轼创作于黄州期间的词作《南乡子·怅望送春杯》,原词如下:

怅望送春杯。渐老逢春能几回。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何况清丝急管催。

吟断望乡台。万里归心独上来。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

既然这是一首集句词,就有必要说一下每一句的来源和出处。

闲补一笔,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论再生缘》里说:“苟无灵活自由之思想,以运用贯通于其间,即千言万语,尽成堆砌之死句。”

因为好的集句诗词在创作过程中,单从难度、音韵等方面来说,并不亚于一首原创诗词的难度。

加之在古代没有搜索引擎的辅助下,靠人的记忆将历代诗词名句储存起来,并做到精准检索,这本身就是一件难度系数很高的事情。

而苏轼却出人意料地做到了,所以说,如果将陈寅恪的这段评语运用在苏轼的集句诗词中,亦不失为切中肯綮的评价。

如果按照现在的乐坛标准曲衡量的话,苏轼毫无疑问会斩获歌曲串烧达人的称号。

好了,走进苏轼的这首集句词,开篇句“怅望送春杯”,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惜春》诗,杜牧原诗写道:怅望送春杯,殷勤扫花帚。谁为驻东流,年年长在手。

苏轼在开篇句中直接采用“怅望送春归”,词作为何以这一句开头?其实就是为了点明了词人对酒伤春的情境。

该词起笔充满惜春的忧伤感。词人怅然凝望着手中的这杯酒,这是一杯送春归去的酒,也就自然而然地撩起了词人心中比酒更浓的伤春之情。

在宋代词作中,抒发词人惜春伤春的作品不胜枚举,如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如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再如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都是蜚声文坛的千古名句

因为在文人墨客心中,春天是美好事物的代表,而春天的流逝也代表着美好事物的逝去,这难免会引起文人墨客的伤春与惜春之情。

第二句“渐老逢春能几回”,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漫兴九首》,杜甫原诗写道: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杜甫此诗是漂泊成都时所作,诗中抒发了春光易逝,岁月催人老的情感,他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杯酒中。

渐老,饱含着韶华易逝的悲伤语调;逢春,则是在悲伤中透出的一丝喜悦;能几回?又是悲伤的情感。

杜甫在诗中不仅仅只表达了一种悲伤的情感,非但一悲,诗人将逢春的喜悦也一并化为悲伤。一句之中一波三折,笔致淡宕苍老,情感沉郁顿挫。

苏轼在第二句之所以采用杜甫的诗句,同样是词人对伤春之情的直接抒发。

因为伤春,因为感叹岁月流逝,进而引起词人对春光易逝、岁月催人老的伤感之情。

苏轼此处采用杜甫的诗句,也是颇有一番用意的:一是反照了第一句的“怅望送春杯”,二是对自己因“乌台诗案”而贬谪到黄州后的心情写照。

苏轼在黄州时,写有《安国寺寻春》一诗,诗中写道:“看花叹老忆年少,对酒思家愁老翁。”

这两句诗也反映出了苏轼在初贬黄州时的心情,也可以和“渐老逢春能几回”互相印证。此时的词人正有一种看花叹老、对酒思家的心绪。

所以下句就写到了“花满楚城愁远别”,这一句取自唐代诗人许浑的《竹林寺别友人》诗,原诗写道:

花满谢城伤共别,蝉鸣萧寺喜同游。

前山月落杉松晚,深夜风清枕簟秋。

许浑的原诗句只是单纯地抒发伤春惜春之情。苏轼在这首集句词里采用这一句,是非常符合词人此时此刻的心境的,这一句也与词境的意蕴很契合。

因为当时正值春天,黄州正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季节。这样的季节也正是花香满园的景象。

楚城,在苏轼原作指的就是黄州,因为地理意义上的黄州在春秋时代属于楚国。

此外,“楚”字在传统文化中是具有双重含义的。

它既是一个地理名词,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意象,带有双重标签的“楚”字经常出现在唐宋时期的诗词作品中:

如李白的“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刘禹锡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再如柳永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张炎《解连环》中的“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等。

这些带有“楚”字意蕴的诗词名句不胜枚举。

反观苏轼,苏轼初贬黄州时的生活是艰辛的,他处境艰难,举目无亲,所以也就格外地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加之贬谪的经历,他的情绪很低落。

面对此情此景,词人心中的愁绪是深沉的,当花满楚城之际,更是令人触景生情、触目伤心。

而将这样复杂的情绪表达得最深切的,就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他同样因为贬谪的际遇而写下的词作《千秋岁》中,就有“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的凄婉表达。

其实苏轼和秦观的际遇是相似的,而秦观的这句“飞红万点愁如海”正好可以成为苏轼“花满楚城愁远别”的注脚。

苏轼采用许浑的这句诗,情境是非常真切的,贯入词人贬谪经历的这一深层意蕴,让人隐然感到词人的种种心绪,所以苏轼的用意与许浑原诗句中伤春伤别的诗意就有着天壤之别了。

接下来的“伤怀”二字,言简意赅,韵味十足,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分量极重,蕴含着词人此时此刻的临老逢春、远别等种种痛苦的感情。

上半阕也只有这两个字不属于集句,而是苏轼自己的话语,这样的表达进一步将所集唐人的诗句融为己有。

上片最后一句“何况清丝急管催”,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一诗,原诗写道:今朝无意诉离杯,何况清弦急管催。

伤心人别有一番凄婉的心境,更何况宴会上清丝急管的音乐让人心烦意乱,以乐衬哀只能加重当事人难以为怀的悲哀。

北宋词人周邦彦的《满庭芳》一词里有这样的几句:“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细品苏轼和周邦彦这两首词作中的句子,词意是相似的,但苏轼的这句在表述上明显深婉哀痛了很多。

据宋代词话笔记中的记载:“东坡来黄州,二君厚礼之,无迁谪意。君猷秀惠列屋,杯觞流行,多为赋词。”

苏轼词中写到的酒筵上的丝管之声,是黄州太守为苏轼所设。

过片开头,词人着力写思乡之情:“吟断望乡台”,这一句取自李商隐的《晋昌晚归马上赠》一诗,原诗写道:征南予更远,吟断望乡台。

苏轼在词作中虽然采用的是后一句,其实也暗含了李商隐诗中上一句的诗意。苏轼一生仕途跌宕起伏,贬谪的足迹踏遍千山万水,但对故乡的思念始终如一。

苏轼在《醉落魄》一词中就写道:“故山犹负平生约,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

这正是苏轼思乡情结的深情流露,回归故里,归隐山林,寄情山水,成为了萦绕在苏轼心头,一生挥之不去的情结。

苏轼贬谪黄州,远离故土,当饮酒登高之际,又怎能不思念故乡?那一刻,他的乡愁愈加浓烈起来,所以接下来词人纵笔写出“万里归心独上来”。

这一句也出自唐代诗人许浑的《冬日登越王台怀归》一诗,这是一首七律,原诗前四句写道:月沉高岫宿云开,万里归心独上来。河畔雪飞扬子宅,海边花盛越王台。

词人此时虽然身处筵席的歌舞宴乐之中,但还是少了一份归属感,大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感与疏离感。

苏轼心系故乡,归心似箭,当然在宴会上的其他人是不明白词人的心境的,又有何人会明白苏轼此时此刻的登临之意呢?

“独”字突出了词人身处黄州的那一份孤独感。苏轼在黄州期间不止一次地流露出这种强烈的思乡情结,在《侄安节远来夜坐二首》诗中,苏轼写道:永夜思家在何处?残年知汝远来情。

一诗一词,诗词互照,诗词中流露出来的是相同的情感,诗意词意也是同样的哀婉深沉。

行文至此,苏轼心中那种因为贬谪而表现出的怅然无望之情愈加强烈起来,词人无可摆脱的迁谪意识,在下一句中进一步流露出来。

下句“景物登临闲始见”,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诗作《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馆因题长句四韵》原诗写道:景物登临闲始见,愿为闲客此闲行。

杜牧的诗句很高妙,上下两句,“闲”字就出现了三次。

苏轼借用杜牧的这一诗句是很有深意的,这不仅表现在诗意上,更表现在作者的心境上,其中又暗含了苏轼自己的境况。

这一句既起到了衔接上下文的作用,又在整体上将词义融会贯通起来,可谓衔接巧妙,过渡自然。

苏轼登临高处,极目远眺,春天里的美好景物,此时被他看得真真切切。

这一句从表面看,似乎只是用来写景,细品之下还是蕴含着词人省察自身的意味。“闲”字,饱含了自己遭贬谪无可作为、无所适从、无可奈何的痛苦心境。

苏轼在黄州写过一首蜚声词坛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名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抒发的正是词人理想落空,理想与现实差距如此之大的感慨。

而“景物登临闲始见”一句正是词人对无可作为的痛苦与愤懑的深切哀叹。然而,此时词人又能如何?他只能“徘徊”了。

“徘徊”二字,同上片中的“伤怀”一样,不属于集句,而是苏轼自己的原创话语。

词作此处出现“徘徊”二字,蕴藏着很多层面的信息,暗示着词人此时心态由外向转向内向。

因为接下来词人重点写了心理活动,是词人反观内心的过程,所以“徘徊”二字在行文上属于一个过渡句。

词人辗转徘徊,情感无法宣泄,无法抒怀,所以他反思内心,得到的结果却是“一寸相思一寸灰”,词作就在这样深婉哀怨的语调中结束了。

苏轼这首集句词的结尾采用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名句,情感饱满,苏轼似乎将所有的情感都集中在这一句,表达也就很沉痛了。

“一寸相思一寸灰”这一千古名句,出自李商隐的《无题》诗,原诗里有“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情感表达。

这首诗本来是李商隐写失意与爱情的,这种失意的爱情中又常常融入诗人的某些身世之感,在相思成灰的爱情感慨中也可窥见李商隐仕途的失意和人生际遇。

苏轼在黄州是怎样的一种的心境呢?有一首诗可以说明一点,他在《寒食雨二首》的结尾中写道:“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苏轼在黄州处境艰难,生活凄凉,诗作《寒食雨二首》是苏轼对郁结在心头的无限惆怅的宣泄。

纵观苏轼的这首集句词,其实是词人在黄州心境的写照,而他在黄州创作的《寒食雨二首》的结笔句,则可以很好地注解这首集句词的内涵。

苏轼仕途跌宕,远离故乡、亲人、朋友的孤独,这两种情感,在此时此地是一样的深婉哀痛,这首串烧歌词深刻地反映了苏轼当时心态的一个侧面。

从全词的构架上来看,全词起笔于酒筵,中间写登临望乡,结尾是对“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深入反思,词作完整地呈现出词人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一心理活动从向外观照发展到反观内心。

这是词作内容上的一大特色。可见此词呈现反观内心的特色不是词人刻意为之的,也不是出于偶然的。

同时,在这首集句词所采用的唐人诗句中,句句切合词人谪居黄州的情境与心境,经过词人创造性地融会贯通后,这首集句词焕然成为新的篇章,具有了新的生命力,已不仅仅是一首单纯的“文字游戏”的集句之作了。

小话诗词

苏轼集唐人诗句谱写新词,巧妙自然,信手拈来,词作浑然天成,读来犹如词人自己创作的新句子一样,这又是全词的另一特色。

东坡在黄州期间还写过《次韵孔毅父集古人句见赠五首》,在其中一首中,苏轼自豪地写道:

世间好语世人共,明月自满千家墀。

……

用之如何在我耳,入手当令君丧魄。

甚至在诗中,苏轼对他的集句作品还有这样的自我评价:“前生子美只君是,信手拈得俱天成……千章万句卒非我,急走捉君应已迟。”

由此可见,苏轼对于自己从前人诗作中歌词串烧的能力是非常自信的,苏轼自信的其实就是自己信手拈来、融会贯通的创作能力。

而这首名为《南乡子》的集句词无疑是苏轼集句词中的代表作品,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苏轼学识的渊博,也能看出苏轼创作的自由灵活度和写作手法的多样性。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苏轼词

苏轼词古典文学经典

by:夏筠依依

苏轼传

这是一部以苏轼传世作品为依据,结合对宋代历史文化的分析叙写苏轼的一生生活轨迹、政治作为、文学创作,以及他领悟人生的思想升华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by:青禾原

苏轼传

无论人世如何变迁,月光总在那里,照临万物,无怨无悔;无论沧海如何浮沉,宋词总在那里,飘飘洒洒,清清淡淡。令人对待人生有一份深度和开阔!

by:欣赏生命之美

苏轼集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

by:明月社

苏轼传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

by:蹒跚的小白

苏轼传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在政坛上大起大落,落差令人难以想象,十几年的贬谪生活是他人生中最沉重的经历。经受了无数的磨难,苏轼最终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

by:嘟嘟的异想世界

苏轼篇

苏轼文章小集

by:我行其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