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疮疡解《四圣心源·瘰疬根原》

2024-05-15 21:06:5804:04 203
声音简介

卷九·疮疡解《四圣心源·瘰疬根原》


瘰疬者,足少阳之病也。足少阳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其经自头走足,行身之旁,目之外眦,上循耳后,从颈侧而入缺盆,下胸腋而行胁肋,降于肾藏,以温癸水。相火降蛰,故癸水不至下寒,而甲木不至上热。而甲木之降,由于辛金之敛,辛金之敛,缘于戊土之右转也。戊土不降,少阳逆行,经气壅遏,相火上炎,瘀热抟结,则瘰疬生焉。


  肝胆主筋,筋脉卷屈而壅肿,故磊落历碌,顽硬而坚实也。《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经,是动则病口苦,心胁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马刀挟瘿者,足少阳之脉,循缺盆,挟胸膈,而走胁肋,其经弯如马刀,而瘿瘤挟生也。《金匮》:痹挟背行,苦肠鸣,马刀挟瘿者,皆为劳得之。此以劳伤中气,戊土逆升,少阳经脉降路壅阻,相火郁蒸,故令病此。

  病在筋而不在肉,故坚而不溃,溃而不敛,较之诸疮,最难平复。而相火升炎,上热日增,脾肾阳亏,下寒日剧。久而阳败土崩,遂伤性命。非伤于血肉之溃,乃死于中气之败也。


  法当培中气以降阳明,肺胃右行,相火下潜,甲木荣畅而归根,则疮自平矣。


  柴胡芍药半夏汤


  柴胡三钱 芍药三钱 元参三钱 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 丹皮三钱 牡蛎三钱 鳖甲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


  上热甚者,加黄芩、地黄。血虚木燥,加首乌。肿痛,加贝母。脓成,加桔梗。



白话文:

瘰疬这种病,是足少阳经络的问题。足少阳经负责的器官是胆,它以木的属性转化成相火的能量,这条经络从头部延伸到脚部,沿着身体两侧运行,经过眼睛外角,上行至耳后,穿过颈部侧面进入锁骨凹陷处,向下经过胸膛和腋下,沿胁肋下行至肾脏,帮助温暖肾水。当相火下降并处于稳定状态时,可以防止肾水上寒和肝木上热。而肝木的顺畅下降,依赖于肺金的收敛作用,而肺金的收敛又依赖于脾胃之气的右旋运动。如果脾胃之气不能下降,少阳经气就会逆向运行,经络气机阻滞,相火向上炎烧,导致瘀热聚集,从而形成瘰疬。


肝和胆掌管身体的筋脉,当筋脉蜷曲并堵塞肿胀时,就会形成瘰疬,其特点坚硬且不易消散。《灵枢·经脉》中提到,足少阳胆经的异常会导致口苦、心胁疼痛、锁骨凹陷处及腋下肿痛,还可能形成像马刀形状的肿块。《金匮要略》里也指出,这种疾病往往是由过度劳累导致中气受损,脾胃之气不能正常下降,少阳经脉的下行路径受阻,相火郁积,从而引发此类病症。


这种病主要影响筋脉而非肌肉,因此肿块通常坚硬而不易溃破,即使溃破也很难愈合,比其他类型的疮伤更难恢复。随着时间推移,相火持续上升,上半身热度增加,而脾肾阳气亏损,下身寒凉加重。最终可能导致阳气衰败,土崩瓦解,威胁生命。病人不是死于疮口的溃烂,而是因为中气的严重损耗。


治疗上,应该补益中气以促进阳明经的下降,肺胃之气右行顺畅,相火随之下降,肝木得以顺畅运行并归于平静,这样疮病自然会平复。


柴胡芍药半夏汤

柴胡:9克

芍药:9克

玄参:9克

甘草:6克

半夏:9克

丹皮:9克

牡蛎:9克

鳖甲:9克

将上述药材煎煮至多半杯,趁热服用。


根据具体情况,如果上身热势严重,可以加黄芩和地黄;如果血虚导致肝木干燥,可加入首乌;如果有肿痛,可以添加贝母;如果已经化脓,则需加入桔梗。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四圣心源

内容简介播报编辑《四圣心源》是清朝黄元御1753年撰写的医书。黄元御将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视为“医中四圣”,《四圣心源》阐发《内经》、《难经》、《伤寒论》...

by:山野伍樵夫

四圣心源

本书将《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之精髓,融会贯通于一体,提出了“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理论体系,辨证治疗,尤重中气。黄氏自谓其说远承先圣之...

by:勤行堂

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是一部由清·黄元御撰于1753年,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部分临床医学的综合性著作。作者将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视为医中四圣。他认为湿、寒是诸多病证发...

by:赤山元阳

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乃黄元御诸医书之会极,解内外百病原始要终,以继先圣之业。为中医入门之捷径,学之即明医之源,学之即了悟医之道,能读黄氏书,则推脉义而得诊法,究药解而正物性...

by:同尘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