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天高皇帝远(二)

2024-05-17 17:54:5610:15 2275
所属专辑:风花雪月北上广
声音简介
其实说怪也不怪。广州既然是一个远离中原的地方,既然反正也没有什么人来管他们和帮他们,他们当然就会按照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来生活,而不在乎北方人说三道四。事实上,即便有“北佬”评头论足,广州人也既听不到又听不懂。即便听到了听懂了,也“没什么所谓”。广州人不喜欢争论而喜欢实干,而且喜欢按照自己的个性去干。在广州人看来,北京人争得面红耳赤的许多问题,都是“没什么所谓”的。或者借用一个哲学的说法,都是“假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不要说争不出什么名堂,即便争得出,也没什么实际效益。既然如此,争论它干什么?显然,广州人广东人的文化性格和改革开放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改革开放的原则是“不争论”,而广州人也好广东人也好,都不喜欢争论。
但,这丝毫也不意味着广州或广东无思想。恰恰相反,在风云变幻天翻地覆的中国近代史上,广东有着“思想摇篮”的美称。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在这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发出了震惊全国的声音,其影响极为深远。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这三个对本世纪中国的命运前途和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人物,一个出在广东,一个出在湖南,一个出在四川,而不是出在北京、上海,是耐人寻味的。事实上,广东不但出思想家,而且广东的思想家,不是革命者也是革新者,没有一个是保守派。这其实也正是广东文化或日岭南文化的特点,即“生猛鲜活”。生猛鲜活是和枯朽陈腐完全相反的。生就是有生命力,猛就是有爆发力,鲜就是有新鲜感,活就是运动性。生则猛,鲜则活。相反,枯则朽,陈则腐。这也正是一个古老帝国的古老文化可能会要遇到的问题。看来,岭南文化能够具有生猛鲜活的风格,或许就因为它“天高皇帝远”!
广州与内地城市之最大区别,也许还在于其经济生活方式。
中国传统社会的内地城市,基本上是出于两种目的而建立的,这就是“政治”和“军事”。主要出于政治目的而建立的叫“城”,主要出于军事目的而建立的则叫“镇”。镇,有重压、安定、抑制、镇服和武力据守等义。所以,重要或险要的地方叫镇,在这些地方设立郡邑或派重兵把守也叫镇。镇以军事而兼政治,城以政治而兼军事,故北京是“城”,武汉是“镇”。城讲“文治”,镇重“武备",它们都不会把商业和商品生产放在首位。
广州却是另一种类型的城市。尽管广州建城很早,且有“羊城”、“穗城”、“花城”等等别名,但广州的城市性质,却主要不是“城”,也主要不是“镇”,而是“市”。由于“天高皇帝远”,也由于历代王朝对广州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广州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走的是与内地城市完全不同的另一条道路。它不像“城"或“镇”那样看重政治和军事,却颇为重视商业和商业性的农业、手工业。早在汉初,它就已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到唐代,已发展为全国最大的外贸港口;至宋时,则已成为世界著名港口之一。明清两代,广州作为我国重要的通商口岸和外向型农业、手’r业基地,商品经济和海洋经济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口增多,市场繁荣,与海外交往频繁。据统计,乾隆十四年至道光十八年这90年间,外轮抵港多达5130艘。鸦片战争时,广州的进出口吨位数达28万吨(同期上海只有9万吨)。海洋经济带来的商业气息,给广州和整个岭南地区注人了不可低估的经济活力,造成了一种新的气象。与之相对应,整个珠江三角洲“弃田筑塘,废稻种桑”,成为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而广州则成为商品性手工业的中心,并以工艺精美而著称于世,有所谓“苏州样,广州匠"之美名。
在商言商。广州既然是“巿”,则广州之民风,也就自然会重财趋利。明清时有民谣云:“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可见亦农亦商、亦工亦商已成风尚,市场、价格、交易等等也已成为人们的日常话题,至于经商贸易,当然也是广州人竞趋的职业。
广州的这种民风,历来颇受攻击。但这些攻击,显然带有文化上的偏见。要言之,他们是站在“城”和“镇”的立场来攻击“市”。“市”确乎是不同于“城”和"镇"的。不论"城"也好,“镇”也好,它们都主要是消费性的城市,其财政开支主要依赖农业税收,部分依赖商业税收,生产者少,消费者多。即以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为例,是年北京70万人中,不事生产的八旗子弟和士绅官员就有28万人,占总人口的40%。这些人不必躬耕于垄亩,叫于街市,自然可以高谈阔论于茶座,浅吟低唱于青楼,大讲"义利之辨"或“逍遥之道"了。然而“市”却是生产性的。什么叫“市”?“市,买卖之所也。”既然是买卖,就必须不断地买进卖出,才叫“生意"。不做生意,钱放在家里,自己不会生儿子,老板也不会有饭吃。因此,一个“市”,只要它一天不从事商业生产和商业活动,便立即会丧失生命,失去存在的意义。生意生意,有“生"才有"意”。这就必须“生产”。生产,才有饭吃。所以,“城”与“市”的文化性格往往不同,而城里的人和市上的人也多有差异。要之,城多静而市多动,城多雅而市多俗,城里的人多会说而市上的人多会做,城里的人多务虚而市上的人多务实。究其所以,大约也就是后者必须自己谋生而前者大可不必之故。
于是,我们便大体上知道广州人为什么不喜欢争论,为什么自主意识特别强,以及广州为什么会有生猛鲜活的风格,而且总是和内地不一样了。就因为广州是“市”,是中国最老也最大的一个市场。上海也有“市”的性质。但上海主要是外国人做生意而中国人当职员,广州却是广州人自己当小老板。所以,当中国讳言“市场经济”时,以员为主体的上海人很快就适应了计划经济,广州人血液中的商品经济因子却依然存在。结果,广州和广东人走了改革开放的前列,上海人却费了老半天才反应过来。广州,毕竟是“老牌的市"啊!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美扬之声

原文详见“简介”。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雍正皇帝二

九王夺嫡,雍正险胜,紫禁城新桃换旧符。但树欲静而风未止,皇城内外,大江南北,仍杀机四伏。八爷党死而未僵,取代之心,咄咄逼人;专间将军年羹尧倨功自傲,拥军干政;连...

by:鸿达以太

英远凯西一二班

英语可以这样学

by:Chris_bhx

永远的二七塔

以建党百年之际,“二七”大罢工烈士林祥谦的嫡孙、退休铁路职工林耀武应邀到河南郑州参加主题教育活动为切入,通过当代铁路战线上的三位先进人物——高铁司机薛平如、...

by: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

远游天下

远阳带您足不出户,用耳朵领略祖国风采!每晚8点更新!敬请期待!

by:远阳志愿

明天要远足

陪着孩子一起成长,去感受每一个故事、情景所呈现的不同事物带给我们共鸣和启发,让孩子养成热爱阅读的好习惯!

by:lonelyheart_cy

明天要远足

《花婆婆·方素珍·原创绘本馆:明天要远足》收录了方素珍写作儿童诗三十年的精华的最经典的童诗作品共三十二首,其中有获“洪建全儿童文学创作奖”童诗奖的《明天要远足》...

by:鸟有翅

明英宗传 二登大宝的俘虏皇帝

本书主人公明英宗朱祁镇,拥有正统和天顺两个年号,是有明一代16位皇帝中的独一。他经历坎坷,一生纪录、奇迹不断。襁褓中被立为皇太子,童懵之龄继位做皇帝,青春年少成...

by:柒公子柒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