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巴蜀老农的诗》(《老农唠叨》)

6513
这是一部口语式乡村新诗。也许,用习惯性目光审视这些诗,的却与定位了的审美思维不合。然而,自己对这类诗却偏爱,至少有一种独特的语调。这种“口语式”的语调并非装腔作势,而是与真实生活内容的契合。乡村诗歌,太“文”太“雅”或许与其质朴、粗犷、活跃、通俗、浅显明白的文化生活情景格格不入,而采用白描手法和借用老农的口吻,或许正好契合这样的情景。这种语调自然不流行,不时髦,不合众,但窃以为这样的诗方走进了生活的里层,是现实的,也是真实的,将来看还有历史感。而读当代的新诗,总有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的感觉,“泛生活化”(停留在表面)现象很普遍,没有进入生活的里层。这样诗歌,大多无真情实感,当然就没有现实感与历史感了。这部乡村诗往往选取特定的场景,相当一部分是用老农平常生活对话、聊天的口语,有时甚至将民谣、俗话也引用其中。这样的诗呈现的画面,是乡村社会生活图景的再现。是的,多数句尾没有押韵,但内在有情绪韵。其整个诗的氛围体现的是一种情调。那种比较平静的娓娓道来的新诗,关键是欣赏她的情调。独特的语调需要量的积累,一首两首难以看到独特的语调,必须有一个系列。同时,诗人的视角不宜东张西望,看见什么就写什么,或跟风赶浪,见别人写什么自己就写什么。诗人需有自己情感的倾注领地,深深发掘,让这口井汩汩冒出甘泉来。我想,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苏金伞、二十世纪初俄罗斯著名诗人叶赛林正是这样倾注乡村这片令人梦绕魂牵的土地的。独特的语调并非空隙来风。曹丕说:“文以气为主”。诗人的情绪用自己特有的口吻宣泄出来,即为语调。情绪何来?乃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感慨。一般而言,语调有低音、中音、高音,其间又包含独具特色的“音质”。如沉郁、清亮、尖细、含蓄、委婉等。诗人写诗用什么语调?这由自己的思想感情决定,或激昂、慷慨;或低吟、轻唱;或悠扬、清跃。从独特的语调里,我们或许可以见到诗人的风格、风神、风骨。这部乡村口语诗是一种探索,至于成功与否,还是交给读者评判吧。
声音59评价0
专辑主播

4124615

简介:网名:贾载明、江上风清、老枫。诗人、作家、民间文化学者。创作、校注、主编出版文学、国学等多种著作30余部,《辙迹漫语》《贾载明乡村诗选》等8部著作(包括校注)被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等众多省级以上图书馆主动收藏;单篇理论文章《谈诗的内韵与外韵》被国家图书馆主动收藏,此文与《谈人类文化的分类》《谈文化与文明》被众多专家、学者、博士生导师引用。网络文章超1000万人次点击阅读,被众多网民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