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篇》

8399
节目内容:禅己《明心篇》365讲
借用《熊十力》著笔录。从儒家心性论角度沟通本体论、道德论与修养论,是作者重要的哲学与伦理学著作。作者原作《体用论》,末章《明心》因病未能完成。《体用论》出版之后,本论即以篇行世。全书一本体用不二的理论基石,认为心、物是一体之大用,不可分割。在生物还没有出现,世界尚处于无机物阶段时,生命心灵之性便存在了,只是隐而未显。“譬如水遇冷缘,可成坚冰,是水有凝冰之性也。当坚冰未现时,不可谓水无凝冰之性在。”世界的本体包含了生命与物质两方面,不能把它简单化为或心或物。人产生以后,宇宙之心通过人心充分显露出来。它刚健、中正、纯粹,充沛无竭,生生不已,周遍于人与天地万物,具有最高的主体性。“心是物之主,能浸入于物,随顺于物,明了物则,而掌握之,以化裁乎物。”心是本有的,至善的,又叫本心、仁心,是道德的根据,包含成善的无限可能性。孔子敦仁之学即从人性之善端出发,主张日日创新,扩充善行,永无止息。然而,人禀性而生,具有能动性,它可以率性而为善,也可以违背本性,顺从“躯体的盲动”,行恶。“躯体的盲动”源于人的感性欲望,是禽兽锢于人身之余习,是“小己之私欲”。从认识上看,人自出生以后,习于实用,浸于尘俗,本心的天然之明,不能避免后起的习染掺杂。习染又叫习心,使人违仁趋恶。所以人人都需要道德修养,亦即返己体会,自识仁心,使“仁心常为吾人内部生活之监督者,吾人每动一念,行一事,仁心之判断,恒予小己之私欲以适当的对治。”善于保养本心的志士仁人,自识我与天地万物为一体,骤逢生死难关,不敢亦不忍失去仁心,故能顺从仁心之启示,从容就义。这是儒家最高的理想人格。仁心与知识也不矛盾,只要能保证仁心做主,知识便是成善的工具,无有不善。


主播介绍:


适合人群:


你将收获:透过现象看本质,创造自己的命运。记得在白岩松演讲上,他说现代人是多识少智,古人是少识多智。听到这个观点,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想要获取知识和信息可以信手拈来。
“知道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我们哪里懂得很多道理,要是真的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和智慧,我们也就不会在现实生活中过得如此的憋屈,也不会因为一点点挫折或者不如意就怨天尤人。
智慧是什么?我认为是一种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深刻洞见,而不执着于表象迷乱自己的心智。我们怎样思考就有怎样的人生,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在《秘密》这本书中提到了“吸引力法则”,从本质上来讲,是我们散发的心念和思想,吸引其他同类的思想过来,我们的世界就是我们所思所想造就的,外境是我们内心的投射。
我想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你想一件特别不愉快的事情或者是自己特别不喜欢的人时,自己就会越想越不愉快,甚至弄得自己头脑昏聩,筋疲力尽。
自己越不希望发生什么,可结果偏偏发生什么。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全都被不想要某样东西的思想所占据,所以反而发生的都是我们并不愿意看到的或者是承受的结果。
我们心中想到的是好事,善念,我们的人生就将是美好的。如果总是动坏脑筋,充满恶念,我们的人生就会不顺畅。
既然意识到我们的思想和心念是多么的重要,那么为了拥有更好的命运,我们就需要时刻守护好我们的思想。在《结果的法则》一书中,詹姆斯·艾伦说到:
人的头脑就像是一个花园,你可以仔细呵护培育它,也可以任它自生自灭。不管你对它是细心呵护还是放任自流,花园里都一定会长点什么东西。如果不播下有益的种子,那么那些没用的种子就会在花园里生根发芽,并且生长出更多没用的东西。
这个世界总是遵循因果法则,我们的思想散发什么,我们感受到和吸引到的就是什么。我们给这个世界和他人带来了什么,我们最终收获到的就是什么。反过来讲,我们想要得到什么,我们首先就需要给予什么。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找到人生的意义,升华自己的灵魂

声音222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