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别解05_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2019-02-24 23:54:0620:40 1862
声音简介

国学  人文  诗词  写作  亲子 


诗词别解05__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汲云楼诗词别解,只讲门道,不说热闹

通过诗词,体验诗人对生命的体验


文化传承,不应该止于让孩子背诵经典

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目的,也是最好的传承

把孩子交给我三年,一年诗词,两年古文

教会他古诗文的写作基础,受用后面的三十年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汲云楼主林庆辉。现在继续我的【诗词别解】。今天我们继续来聊聊中国诗词里的“时-空”观,主要聊聊中国人对空间的认知。


上一期,我们谈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时空观,是围绕着人作为生命本体而建立的。中国人谈时空,从来不会单独指时间或空间,时间或空间从来都不是抽象的概念,时空是合二为一的。这也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以自我生命体验为中心所构建出的世界观和宇宙观。


今天,我们就借由“远近”这个重要的美学概念,来谈谈中国人对空间的认知。


和对时间的理解一样,中国人对空间的认知,也从来不是独立于时间之外的。中国人对于“远”的理解,是包含着时间概念的,是站在生命时间轴的距离来观照的,是在浮岚迷津处悟真,以纵情志。远观,遐思逸情,达而广。而中国人对于“近”的理解,则是包含着心灵空间的,是向内生精神的虚空处审视的,是在行望居游间寻觅,以求自适。近察,格物致知,慎而独。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此间的“逝者”,无特指,亦可包罗万象。是日月运行的昼夜更始,是花开木落的四时变迁,是人生易老的世事无常。这里,随着河水一起逝而远的,不仅是空间上的距离,也是时间上距离,还是性灵上的距离。


中国艺术所追求的,是一种与现实保持适当距离的“境界之远”、“心灵之远”,也正因着隔尘脱俗,远离了眼前的这些清晰而真实的琐碎,在空灵淡远、平和冲融中,从容地遁入空虚玄无之道,达到高古悠远之所。这种与对象所保持的距离空间,恰恰是让性灵得以安顿,以利生命返璞而归真,此所谓“宁静致远”。


“无往不复,天地际也。”不论老庄,还是周易,都是讲求循环反复的。“大曰远,远曰逝,逝曰返。”就是在这“远之而返”的虚空中,生命得以展开,心游万物,气涵山河。


可以说,“远境”为中国艺术拓展开了生命空间。


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提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正如山水画中有“高远、深远、平远”这“三远”之说,我认为诗境之中亦当有“三远”之境,曰“旷远、幽远、迷远”。


所谓“旷远”之境,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等等是也。“幽远”之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天远疑无树,潮平似不流。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等等等等是也。而“迷远”之境,则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等等等等是也。


从先秦一路沿袭到初唐盛世,中国文化的审美趣味一直保持着对恢弘远大的追求,同时,还有一条热衷于对精微近观的文化心理暗线索也一直存在着,直到中唐之后,参入玄学佛禅的酝酿,开始滥觞,直到赵宋,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又别开生面。


当视线从远处拉回到近处,人,面对眼前的、微小的、幽独的、内心的、此刻的世界,自然也就产生了更多的观照。基于对其内在的观照,审美的视角,从“量”引向了“质”,从外部世界走向了心灵深处的直观体验。 


对近前的“小境”的品悟,从空间感和时间感上,可以分为两种模式。


一种是从对空间的感悟上来说,推崇一种“小即是大,少即是多,简即是繁”的审美理念。


中国园林,就是借由在空间中巧妙地借景布局,在“小园香径独徘徊”般的移步易景中,带来幽深隽远、曲折回环的身心体验。在小中见大。可谓是“一园一尘寰”。


宋朝之后逐渐兴起的盆景艺术,讲求的是在一拳石,一株松,一盆竹,一本兰之间,要能见到山林之气,为文人雅士的几案斗室增色。反应的正是“少即是多”的审美原则,以一应全。


而中国印章篆刻,则是在方寸天地中,融万千气象。唐五代之后,花鸟画、山水小品画,也开始作为一种画科门类,正式登入中国画的殿堂。一两枝花叶,三四株墨竹,即可现盎然生机。云梦之一抹,烟村之一角,亦可表无边溪山。所体现的,正是“简即是繁”的深意。 


“小境之美的另外一种模式,则是从时间的感受上来说,强调了“当下即是全量”,所谓“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地”,具足圆满。


当心灵融于时间的每一个当下,时间已浑然不觉,心灵的空间,已非咫尺千里可量。佛家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应作如是观。


时间是流逝的,我们很难去体会古人当年某个当下的体验,好在从遗世的诗句中仍可管窥一二。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人生、“人生得意须尽欢”的超然高情、“室有兰花不柱香”的无碍自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皎然清亮,等等之中,我们能读到这“当下即一切”的审美态度。



好,说完前言部分了,我顺带多说几句题外话。自从我这《诗词别解》推出之后,收到很多网友的关注和订阅,在这里我谢谢大家的厚爱。没想到前三期节目,改版后播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把我的主播级别从V0直接推上了V5级别,看来大家现在对用自己的正经时间收听一些用正经方式说正经内容的节目这事,还是正经很认可的,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鼓励哈。已经有很多粉丝朋友在催我更新内容了,上周本来准备更新的,但正好感冒咳嗽,实在播不了音,抱歉哈。另外呢,做这事,完全是用我的业余时间在做,而且写编播全由我独立完成,所以更新得有点慢,谢谢大家的耐心和理解,以后我会尽我最大努力力更。


回复两个普遍提及的问题,一个是听得懂不懂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可能正因为听得不太懂,所以才更要听啊,如果全都听得懂的话,您又何必在我这浪费宝贵时间呢。我这专栏的定位就是“只讲门道,不说热闹”,如果想听故事演义的,上隔壁说相声的老王家。我也从来不太相信别人用深入浅出的方式给到我的东西能给我多少获益,由浅入深固然是学习的好方法,但由浅只是路径,入深才是目的,诗词国学传统文化也已经普及很多年了,我们又何必呆在浅滩舒适区里傻乐呵呢。


关于有朋友反映我的发音问题,我只能说我会尽力去学好普通话,但您也千万别用播音员的标准来要求我,就算这个专辑做完了,我也肯定达不到。如果有朋友实在不喜欢我的声音,可以只看文稿。还有朋友建议我请专业播音员来播,但我发现,用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还能得到这么多人喜欢,这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之后,我又何必请别人来享受这个快乐呢,让我自己先乐在其中吧,这对于我做这事来说很重要。谁愿意买了烟花在大年三十还请别人来帮你燃放呢,是吧?当然,还是要说我的普通话确实不标准。您就多担待着听吧。


说到发音,其实我蛮得意自己还会说家乡方言福州话的,我还挺自豪的是,我们福州话还是唐朝当时的普通话。也正因为会说福州话,比起北方方言区域的或只会说普通话的诗友,我能更容易地掌握住入声字,也更容易理解诗的声韵格律和词的声韵声情。以后,我甚至不妨还可以在节目中用福州话来吟诵一下里面的诗词。


好了,又得回到我们的正题上来了,今天我们的题目就叫做“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通过分解两首诗,来着重看看诗词中的“远近”观。


我们先来评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王湾,唐朝时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进士。开元初为荥阳主簿,后因功授洛阳尉。文名早著,工诗,尝往来吴、楚间,多有著述。可惜的是他的诗作最后遗世的不多,仅《全唐诗》中存诗10首。但他在这首【次北固山下】一诗中的名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誉为唐诗中的罕有之作。


下面我念一下这首【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一句“客路青山外”,在空间上已将一路行来的离乡之路远隔于重重叠叠的崇山峻岭之外,也表明了羁旅的时间之久。“行舟绿水前”,眼前之事物。青山外、绿水前,空间距离上一远一近的对比,其实也是时间上远近。


次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应承上句“行舟绿水前”继而展开。用极工整的一联对仗,表现了一幅寂静的“旷远之境”。潮平两岸阔,静语也。风正一帆悬,动态也。此一动,带出了后一联的时间流逝之殇。这一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属于实写,而第三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则是往虚里写。海日生残夜”,还略有景色,而“江春入旧年”,则是意重于景了。“江春”已显虚意,“旧年”纯粹就是虚语了。在以实境印心为主的唐五律诗中,这种写法是极为罕有的,更妙的是它还不露痕迹。这一联中,日、夜、春、年,全是时间的概念,用无形的时间冲淡了由时物所构成的空间感。《唐诗训解》一书对此处的写法就评价说:三四句,工而易拟,五六句,太淡而难求。


第四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用一问句转意,再用一答句结尾。这种写法,也是很巧妙的,在诗中也常常用到。“乡书、归雁”,回应了全诗起句的“客路、行舟”。


王湾的这首【次北固山下】,以文气行之,是很典型的学人之诗,而非诗人之诗。但却是很经典的。

 

       好的,下面,我继续再点评一首我的学生诗作中类似的诗。点评一下我的学生黄思瑜的五言律诗【别友人】,黄思瑜,女,12岁,福州市鼓楼区第二中心小学六年(2)班学生,跟着我学诗半年多,我先来念一下她的这首诗。


【别友人】黄思瑜

 

独鸟飞天外,山烟流渐消。

君离乘水去,我送岸边皋。

唯见长河尽,孤帆远望缥。

今思愁更切,对月自幽箫。 


首联,“独鸟飞天外,山烟流渐消”。独鸟冥于天外,山烟轻流渐消。诗人用极细微轻缈的淡笔,在此构就了一个“迷远之境”。很美。这种淡淡的情思,也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情感的基调。


次联,“君离乘水去,我送岸边皋”。写“时下之情”,重于写情,而非写事。对于她这年龄的孩子,不可能会有真实的类似经历,在课上,我是允许她们虚拟情境写诗的,她的构境能力很强,虚拟得非常合理。


第三联,“唯见长河尽,孤帆远望缥”。这又是一个“迷远之境”,有唐人诗风。此处以孤帆比远行之友人,以长河比不尽之别情,赋比兴都很完美。


尾联,“今思愁更切,对月自幽箫”。“自幽箫”一语,打开了另一个心灵空间里的“幽远之境”。


这首诗,在章法上特别棒,有层次感,在时间和空间上也有一种场景间的转换感。从首联开阔的迷远之境,引出次联的眼前送别时境,再到第三联,友人孤帆随长河远缥,空间悠而远,最后,时间转换,也许是过了许多年后的今宵,愁对今月,幽自吹箫,结尾,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很幽远的想象空间。这个年龄的孩子,能写实属于比较正常的,但能写虚,这个就太不易了。而且在整个调性上,能把握得如此统一,太难得了。


若不是黄思瑜当场在我的课堂上写在她的作业本上,这首诗,不论是从章法还是调性上,我都很难想象得出这是出自于一个12岁的小姑娘的笔下。她写完这首诗就下课走了,课后,我是越品越有味道。这首诗,足以超过当代的许多成年诗人,我觉得怎么赞美她都不为过。这首诗唯一不足的地方,押韵字全都用了是阴平声,在音韵感上,少了一些变化。 


通过今天的两首诗的讲解,我们可以看出,构成诗境空间的事物之间,其实是暗藏着时间的线性流动的。这在以后我们的创作中,我们一定要避免用自我的意识流来替代时间流,否则就显得不合理了。


目前,正尝试着教几个4年级至7年级的孩子学习诗词古文写作,从上述我学生的诗作,大家应该也可以看出其水平已经是相当不俗的了。我可以很骄傲地说,能在这个年龄写出这样水平的诗词的孩子,可谓凤毛麟角!我的观点是,所谓的文化传承,不应该止于让孩子背诵经典,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目的,也是最好的传承。从我的实践来看,10岁以上的孩子,一年精通诗词写作,两年精通文言写作,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通过这种古汉语文学的写作训练,将写作能力赋予孩子,直接跨越古诗文的阅读和理解。这对于他们在中学大学阶段的语文能力的提升,乃至成人之后的个人文学素养的养成,都将是终生受益的。这个【诗词别解】系列的内容,并非我讲授的写作训练课程内容,而是平时对已经学会写诗的这些孩子们讲授的鉴赏课内容。您,不想让孩子也写出古韵十足的诗词文赋吗?您可以上喜马拉雅平台来搜索关注我,汲云楼主林庆辉,我们私信交流。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瑶筝_cr

福州话挺好听的^_^讲得也非常好,期待更新。

山水花田

我也瞎编了一首清江红日影,苍崖立苍穹。一水天边去,村落依山成。飞鸟徘徊齐,炊烟袅袅升。野豚投山坡,猎犬随人归。我想再进一步,不知老师能否抽出宝贵的时间指点一下,谢谢。

诗夫子林庆辉 回复 @山水花田

既然写的是律诗,格律还是要对的。

菰澐喚颩

大哥都在,混沌天界了,主角这样慢~宇宙之分【[六道.凡人界~仙界]~神界~圣界~鸿蒙天界~混沌天界~至高天界[宇宙之上]】修炼亿万万年~才到混沌天界,修炼难,难以上青天,真的修炼无岁月,一晃就亿万年!

1851597chhr

就自己讲,挺好的。请字正腔圆的播音员来读,没有自己讲理解得深,也就是照本宣科而已。我向来不喜欢听人朗诵格律诗,完全破坏了诗词的美感和深意。

猜你喜欢
光远看经济

说人话,说真话,告诉你经济学教科书学不到的经济真相

by:光远看经济

远看世界杯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四年一次的盛宴,嘉远将在现场为您解说。同时在《竞彩电台》开设《远看世界杯》专辑,为各位朋友送上64场比赛的最新分析,聚焦小组出线、黑马爆...

by:听友108687108

地球远看近看 | 鹿瑾有声演播

【内容简介】主要包括天文、地球、气象、动物、植物、自然、海洋、兵器、器官、科技等方面的内容。本套作品采取图解的方式,图文互动,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够...

by:鹿瑾有声

山早诗词

山早诗词草青吟诵

by:美俊吟诵

庐山诗词

解读庐山历代诗词。

by:不甜不甜不甜

山早诗词传唱

读诗成曲传唱经典

by:西园国学

听大美诗词/了解诗词后的故事

朗读声中让你感受诗词之美,美在婉约宋词的烟火气;美在豪放宋词的大气磅礴。美在唐诗的豪情和缠绵。每日更新。期待您的关注和收听。

by:安吉拉兔兔齐

古诗词简解

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方式接触唐诗

by:般若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