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敦煌玉门关烽燧遗址

2022-05-04 21:22:5404:16 1208
所属专辑:敦煌-玉门关遗址
声音简介


     烽燧遗址是玉门关附近的一个重要古迹。在玉门关附近的长城沿线,每隔五公里左右就筑有烽燧一座,这就是古籍中所写的“十里一大墩,五里一小墩”的古烽火台。

    在玉门关附近保存的烽燧约有八十多座,其中以玉门关西湖一带保存得最为完整。

      汉代烽燧多呈底宽上窄的方柱形,主要建在长城内侧。筑造结构主要有三种:一是用黄胶土夯筑而成,二是用天然板土、石块夹红柳、胡杨枝垒筑而成,三是用土坯夹芦苇砌筑而成。

烽燧大都建在较高的地方,一般都高达七米以上。有的残高十米左右。烽燧顶部,四边筑有不高的女儿墙,形成一间小屋。有的顶部现在还可以见到屋顶塌陷的遗迹和残木柱等。

     玉门关附近有一个较有名的烽燧为马圈湾烽燧,它位于玉门关遗址西11.5公里,马圈湾与盐池湾之间的戈壁走廊上。马圈湾烽燧呈平面长方形,底部长8.35米,宽7.6米, 残高1.87米,为三层土墼夹一层芦苇叠砌,东南角砌有登顶台阶。

    烽燧的主要作用是举火报警,传递消息,以防备敌兵的骚扰和入侵,也为丝路上往来的使者、商队作补给之用。每座烽燧都有戍卒把守,遇有敌情,白天煨烟,夜晚举火,点燃报警,传递消息,所燃烟火远在30公里外都能看到。

    关于烽燧报警所点燃的物品,古书也有记载,即“举燔苣,燃积薪”。玉门关一带芦苇遍布,用芦苇捆扎成束者名叫“苣”,苣的长短不一,长的两米多,短的不到一米。堆集起来的方形或圆形的芦苇叫“积薪”

玉门关附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后来保存下来的积薪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是全国之最。其中,有一座烽燧周围存放的积薪多达15堆,排列十分整齐,天长日久,凝结在一起,坚如化石

    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长城、烽燧遗址中,保存着许多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如“玉门千秋燧”出土的西汉纸,经考证,早于东汉蔡伦造纸一百七十多年。著名的“敦煌汉简”就是从长城沿线的烽隧遗址中出土的。它为研究我国汉代河西地区,乃至全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夕阳下,伫立在汉长城旁的烽燧上,极目远眺,满目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莽景象,使人产生一股思古幽情。古往今来,多少爱国将士为镇守长城,守卫边关,抛头颅洒热血,长卧沙场,又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吟歌赋诗,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就曾经有“苜蓿烽边逢立春,葫芦河上泪沾巾”的千古佳句。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似水流年_lmh

九月初到

游敦煌 回复 @似水流年_lmh

欢迎你哇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常识

参考:《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王文章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0月

by:亲妈妈陪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有许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通过简短的文字和语言介绍给更多的朋友。

by:思玉_壹佳剧社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而制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

by:改命的羊驼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日更5集,不定期爆更!订阅可以收到更新提醒哦~【内容简介】本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特征与标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非物质...

by:电子工业_电子书

世界文化遗产——殷墟甲骨文

以阅读方式为大家分享汉字的源头——甲骨文方面的知识,为文化传承尽绵薄之力。

by:深谷幽兰zgf

【山房琴話】世界文化遺產-古琴

古琴,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愛不釋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樂在整個中國音樂結構中屬於具有高度文化屬性的一種音樂形式...

by:大隱山房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