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故事|庞薰琹:一半是美,一半是苦难

2022-08-17 22:27:3612:47 137
声音简介

大约90年前,巴黎一个普通的夜晚。咖啡馆里,一个东方面孔的年轻人刚刚结束一场令人沮丧的会谈。他是一个画家,满怀希望想开一场画展。在当时,如果有权威艺术评论家的评价,会更有助于增长他的名声。可是,他好不容易在今晚邀请来了评论家,却连打开画夹的机会都没有。

 

他耳边还萦绕着评论家刚才的那番话:“你19岁就来到巴黎,我不用看,也能想象你在这里受到的影响,以及你的画会是什么风格。但你对你自己国家的艺术传统了解得多吗?你应该回中国,多多学习。等你下次再来,你不来找我,我也会来找你的。

 

这一晚,极大地触动了他,让年轻人下定决心,回到祖国去。而就在同一时期,一批世界各地留学的画家先后回国。他们带回西方的绘画观念和艺术思想,与中国传统绘画理念相碰撞、相融合。如今回望,他们对中国美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今天故事里的主人公就是其中之一。他就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创建者、著名画家——庞薰琹。

  

“生活中无处不需要美”

  

庞薰琹1906年出生于江苏常熟一个书香世家。常熟古时又称琴川”——因为有七条河流经这里,就好像古琴上的琴弦。祖父引经据典,给他起了熏琴这个意蕴优美的名字。但因为古琴的常被误以为是女孩的名字,所以后来庞薰琹就自己把名字改成了的异体字、二加一

 

15岁时,庞薰琹考入上海震旦大学学医,课余时间学画。在临近毕业时,他却当了一回叛逆青年,决心要走绘画的道路。

 

毕业后,19岁的庞薰琹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求学。巧的是,他恰好赶上了法国十二年一度的万国博览会。他回忆当时的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繁华世界,一进博览会的展览馆,眼睛都花了,不知往哪里看好。总之什么都好,什么都美……不过,引起我最大兴趣的,还是室内家具、地毯、窗帘以及其他的陈设。色彩是那样的调和,又是那么多变化,甚至在一些机器陈列馆里,也同样是那样的美。这使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认识到,原来美术不只是画几幅画,生活中无处不需要美。

 

今天,我们对“设计”一词再熟悉不过。可是在当时的中国,却很少有“装饰”“设计”的概念。庞薰琹被西方现代设计艺术吸引,决心报考巴黎装饰艺术学院。没想到,他竟被这所学院拒之门外。原因仅仅因为,他是一个中国人。庞薰琹备感屈辱,他内心里隐隐地生出盼望:要是什么时候中国也能有这样一所学院,该多好!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很难切身体会到当时的艺术家面临祖国的落后、面临这种强烈对比时的压抑、愤懑和强烈的振兴祖国的愿望。后人评价庞薰琹时,认为他在现代艺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研究,还有工艺美术教育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成就。而这几方面,似乎都是截然不同的方向。其实,听了开篇这些故事,就不难理解他做这些事情的思想来由。

 

从“决澜社”到“贵州山民”

  

经过巴黎的几年求学,回国时,庞薰琹身上更多的是鲜明、尖锐的急切。他创作了一系列明显带有西方现代艺术风格的作品,并和倪贻德等人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的艺术团体“决澜社”。很可惜,决澜社存在时间很短暂。用他自己的话说,仅有的四次画展就像几粒小石子投入湖心,荡起微波后,湖面平静如旧。但毕竟,决澜社为当时的中国艺术界带来了一次时代的冲击。

 

而后的十几年,“急先锋”变成了“慢郎中”。因为日本入侵,庞薰琹几经辗转来到昆明,受命对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衣饰纹样进行考察和采集。没成想,他在艺术的土壤上又培育出别样的花朵。在这里,亲身感受着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和百姓的淳朴善良,惊叹于少数民族服饰的精湛和美妙,庞薰琹真正明白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含义,创作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系列作品——“贵州山民”组画。直到今天,这些作品仍能让人感受到超越时代的耐人寻味的美。

 

这些画里,既有表现少数民族节日的,如《笙舞》《盛装》,又有表现日常活动的,如《卖柴》《挑水》《橘红时节》。无论淡雅的色彩,精彩的构图,细致的服装描绘,还是画中透露的宁静,都让人觉得真美!如同当时很多艺术家一样,庞薰琹试着把西方的绘画技法与中国画的风格手法融合在一起,并且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韵味。

 

“写黑暗不如写光明”

  

如果按此继续发展,庞薰琹的艺术才华本该继续大放异彩。但是,在历史洪流的裹挟中,他却被迫偏离了原本的航向。

 

这一切的起因,和他心中那个心心念念的愿望有关——建一所属于中国自己的工艺美术学校!

 

早在40年代,他就提出这个想法,并且做了非常细致的规划。可惜,当时的各种条件并不允许。在建国后的1952年,国务院终于采纳他的建议,决定筹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也就是今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前身。庞薰琹受命筹备,并在1956年学院成立后被任命为副院长。他多年的夙愿得以实现,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没想到,刚刚建院半年,一场晴天霹雳将他打入深渊:因为他极力主张开展现代设计教育、培养现代设计人才的理念与上级领导不一致,他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陈述工艺美院的弊端,结果由此卷入政治运动,被错划成右派,一直到1979年才平反。


整整22年的时间。几乎是人生的四分之一。在盛年时期,他被迫退休,离开寄托自己全部教育理想的学院,中断创作,大部分作品都被毁掉。患病的妻子在灾难降临后病情加重,很快去世。他被迫迁居到孤零零的两间房里,除了邮差和每月送工资的人,无人能够交谈。终日面对白墙和孤寂,前方是不知何时到头的黑暗,这样的岁月,该怎么扛?

 

因为惦记着学院和学生,他曾在深夜悄悄打着手电,去院里看墙上学生们的成绩单。

 

因为无事能做,却又不甘心时间荒废,他开始埋头于研究和写作。《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这本庞薰琹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就是完成在这一时期。庞薰琹回忆说:“这本书写于19581962年期间。这是我一生中最艰难的时期,当时什么写作条件都没有。……我就在这写作中间,寻找人生的乐趣。……我写的是字,实际上是凝固的血;我写的是学术,实际上是在和毁灭作搏斗。


他曾在文革期间画过两幅作品——《620瓶花》。这是庞薰琹家中养过的花,文革被抄家时,花也被扔到窗外。他就凭自己的记忆来画。在画中,感觉不到压抑、愤怒,更多的还是宁静的美。

 

庞薰琹曾自白说:写黑暗,不如写光明。人生需要艺术,艺术能给人生以鼓励。

 

早在1934, 决澜社的第三次画展中,庞薰琹就有一幅轰动一时的画作——《地之子》。当时各地大旱,民不聊生,庞薰琹在画上画了一个将死的孩子, 一个农民模样的男人, 一手扶着这个孩子, 一手握拳。而孩子的妈妈在掩面哭泣。庞薰琹说:我没有把他们画得骨瘦如柴, 穿得破破烂烂, 相反他们是健康的。我用他们来象征中国, 我用孩子来象征当时的中国人民。

 

始终怀揣着对光明和美的追求,始终保持内心的宁静高雅,就这样,庞薰琹走过了长长的黑暗岁月。

 

1979年,庞薰琹得以平反。他在发言中说: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现在还是向前看吧,还是让我们一起往前走吧!1983年,工艺美院校庆,当庞薰琹出现在大会上,全体师生眼含热泪,长久地为他鼓掌。

 

1985年,一代宗师庞薰琹去世。10年后,1995年,法国巴黎装饰艺术学院,那所当年曾将中国学生庞薰琹拒之门外的著名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结为友好院校。

 

作为开辟时代道路的先行者,庞薰琹的名字将永远为后人所铭记。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艺术家的故事

你知道艺术家们都经历了什么?使他们变成了现在人们熟知的样子?你知道艺术家创作一幅画背后的含义吗?你知道表面平静下的跌宕起伏吗?来一起深挖下艺术家们的背后的故事。

by:一个无名的画家

艺术家们的小故事

欧洲艺术家们有趣的小故事米开朗琪罗是如何用了裸体雕像——大卫,打败了达芬奇?哪个画家敢跟皇帝讨钱?谁又是爱美女性的头号公敌?

by:潇潇君心

艺术的故事

《艺术的故事》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

by:艺文妈

从故事到艺术

讲故事,赏书画,乐趣无穷。张宸铭老师用美术史研究的角度,带你鉴赏一张张传世的书画作品,讲述你所不知道的艺术家的故事,展现笔墨深处的传奇。

by:张宸铭老师

艺术的故事

风靡全球的最美的艺术导论公认的西方艺术史圣经二十世纪影响人类百部著作中唯一的艺术类图书【作者简介】E.H.贡布里希(sirE.H.Gombrich)(1...

by:听书乌托邦

艺术的故事

本书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是有关...

by:米虫读书

艺术的故事

作者:[英]贡布里希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原作名:TheStoryofArt译者:范景中/杨成凯...

by:如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