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阳老师讲解《论语•为政第二》2.8“子夏问孝”章

2022-09-08 11:23:4417:41 47
所属专辑:《论语》精讲
声音简介

从《论语》中对子夏的评价来看,我们大概可以得到子夏的人格形象。这个人谨慎好学,积极奋进,精通儒家的“礼”。但是他的不足在于,他学的这些礼乐始终没有成为对自己人格的陶冶。在这方面,克己修行的道路上,他始终稍微差了一些功夫。后来,孔子去世,弟子门把曾子和子夏相提并论,留下了“曾子传道,子夏传经”的说法。指曾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之道,而子夏传承了孔子的礼乐知识。


了解了子夏的形象,再来看“子夏问孝”这一章,就很容易明白孔子为什么会这么回答了。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色难”。一般人认为孝是“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有这些就足够了吗?这些是孝的全部吗?不是,还差一点,差哪儿呢?色难。


孔子点色难,就是针对子夏的性格而说的。很多人问过孝,如孟懿子、孟武伯、樊迟等。孔子回答孟懿子“无违”,不违背父母;回答孟武伯是“父母唯其疾之忧”,不要让父母忧虑、忧愁,整天操劳担心自己;回答子游问孝,就说孝在敬上。现今的人都说孝就是养父母,犬马也能养父母,小狗、小马呀,还有我们说的乌鸦反哺、羔羊跪乳,这些禽兽也知道养父母,但这些不足以称为孝,还得有对父母的恭敬。


这三种不同回答,针对的是孟懿子、孟武伯、子游三个不同的人。我们今天很容易把这些回答绝对化,孔子说“无违”是孝,那就不违背父母的命令,进而说这是一种愚孝。实际上不是,孔子称孝为“无违”,是针对孟懿子而言,可能他经常与父母吵架,所以孔子这样教育他。孟武伯呢,可能经常爱在外边惹是生非,孔子教育他不要让父母担心。对于子游,可能在父母面前比较傲慢,孔子就教育他要有恭敬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问题,行孝的方式自然也不相同。


子夏能够“恪守礼节”,但始终差一点,不能把礼节变成自己人格修养的一部分,变为一种自己心悦诚服地遵守的东西。就好比我们今天,大部分人能够遵守法律,但守法不是因为他打心眼里认可法律的精神,而是惧怕违法的成本太高,惧怕惩罚。或者说,周围人都这么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了,始终不是心悦诚服地认为,自己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应该自觉、主动地遵守法律。建立不起来这种意识,就和子夏的毛病很相似。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论语——吴永达老师讲解

论语——吴永达老师讲解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by:12月的彩虹

论语讲解

自知传统文化好,不知道如何去影响别人首先我们的发心是好的,期待自己好,也希望别人好,这就是“美美与共”“己所欲而施予人。”“推己及人”这是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

by:

《论语》讲解

鞍山樹德学堂国学课《论语》讲解录音

by:鞍山樹德學堂

《论语》讲解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作品多...

by:zyc0607

论语全书讲解

为人处世,安身立命,齐家治国必读书,品读传世经典,吸取圣贤智慧,修养自我心灵,创造人生辉煌。

by:星星199148103

闫效平讲论语

传统文化学者闫效平逐条讲解论语.闫效平课程网yanxiaoping.org

by:闫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