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系列63“第二次布匿战争”之西庇阿攻陷新迦太基城

2024-01-08 20:35:3309:38 50
所属专辑:地缘看世界
声音简介

一名天才将军的困境:汉尼拔挣扎不来援的日子里,是绝望还是转机?汉尼拔的决定和罗马对策,老将的儿子怎样改变战局?一场攻防博弈,两大势力在古老地中海掀起涟漪。历史,战争,英雄与城池,故事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别走开,更多精彩就在下一集,记得订阅!

02:01 切断对手的的战略后援:亚历山大、汉尼拔与大西比阿的地缘战略

04:02 罗马的制海权:迦太基战争中的海上优势

06:04 新迦太基城:伊比利亚的首都还是政治中心?

08:06 罗马海军的运输优势:从沿海城市到内地城市的建设与扩张




欧洲系列 — 63“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大西庇阿攻陷新迦太基城

        公元前207年,当战争进行到第十二个年头时,精于战略的汉尼拔认为,如果再不做出些改变的话,他在意大利半岛将很难再支撑下去了。对于迦太基人来说,他们风头最盛的时候就是坎尼会战之后。凭借一系列大胜仗,当时的意大利半岛上那些城邦,可以说对摆脱罗马的控制信心满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局的胶着,汉尼拔所争取过来的这些盟友,信心渐渐出现动摇。主要问题是,汉尼拔的这次远征并没有得到迦太基本土的全力支持,仅仅凭借现有的兵力,无法真正战胜罗马。如果汉尼拔最终不得不退回伊比利亚或者北非的话,那么这些在罗马、迦太基之间摇摆的第三方,将会迎来什么样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在这种情况下,汉尼拔急需在意大利战场导入一支新生力量,以向盟友们证明自己的战争潜力。


  急于打破僵局的汉尼拔,最终做出了一个足以影响战争走向的决定,那就是从西班牙战场抽调5万军队前往意大利与自己会合。回看之前的战局,大家会发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双方都在对手的腹地开辟战场,并且丝毫没有退缩的意思。可以说,双方都认为获取最终胜利的关键,在于切断对手的战略后援。也正是在这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汉尼拔将赌注压到了意大利。


  从自己的后方抽调40%的兵力前往意大利,是一个十分冒险的举动。如果之前罗马与迦太基在伊比利亚半岛是处于相峙状态的话,那如此大规模的调动就肯定会影响到双方之间的平衡了。从微观历史的角度看,还有一点对于西班牙战局十分不利,那就是最终战胜汉尼拔的“大西庇阿”,此时正是罗马在西班牙的统帅。


  虽然我们并不主张把历史焦点聚焦于某些英雄人物身上,但基于需要“历史”来印证相关地缘理论的理由,将亚历山大、汉尼拔,乃至凯撒、拿破仑这些与国运捆绑在一起的伟大军事家引出来,将有助于我们在脑海中将具体历史事件与地缘背景分析结合起来。从这个角度看,“大西庇阿”也有资格在此冒个头了。所谓“大西庇阿”,就是之前提到的“老西庇阿”的儿子,之所以要在这个名字前面加个“大”字,是因为这个家族出现的军事人才实在太多了。公元前210年,在罗马远征军遭受重创后(老西庇阿和他的弟弟阵亡),25岁的大西庇阿从意大利带领为数不多的援军前往伊比利亚半岛,成为了罗马远征军的新统帅。


  在大西庇阿前往西班牙时,迦太基人实际上已经夺回了之前在埃布罗河以南的失地。如果按照正常的攻击顺序,大西庇阿应该率军在埃布罗河以北的加泰罗尼亚地区登陆,然后再沿陆路向南攻击前进,就像他的父亲和叔父所做的那样。然而这种做法并不能发挥罗马的优势,只会让战局陷入长期拉锯状态。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大西庇阿希望改变战局的话,就需要清楚对手的弱点和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我们知道基于海洋贸易的原因,迦太基人的重要城市都位于沿海。正常情况下,一个以海洋立国的国家或者城邦,也应该发展相应规模的海军,以保护自己的海上利益。然而此时地中海的制海权,却是在罗马手上。这次大西庇阿从意大利带来了28艘战舰,外加1万步兵,500骑兵。当然,这并不是说迦太基一方完全没有海军的,只是他们数量有限的军舰一般只是停泊在港口里,不愿意主动去招惹罗马海军罢了。


  既然自己在海洋上能够畅通无阻,迦太其人的重要城市又都在沿海,那么罗马军队又为什么要按步就班的在陆地推进自己的战线呢?事实上在意大利本土,罗马海军对于陆地战场的支援就一直在发挥作用。罗马之所以能够在大希腊地区南部与迦太基人拉锯,尤其是反复争夺汉尼拔最想得到的“他林敦“,就是因为守军能够从海上得到支援。现在大西庇阿决心让罗马的这块长板在西班牙战场也发挥重要作用,仅仅在抵达伊比利亚的第四天,合兵一处的罗马人就沿海岸线南下,进攻了迦太基人在伊比利亚的政治中心——新迦太基城。

  我们曾经从地缘板块划分的角度,将巴卡家族经营的那部分伊比利亚半岛(在历史资料中,常以“西班牙”代指)称之为“新迦太基”。事实上,巴卡家族也的确在此建立了一座叫“新迦太基”的新都,其位置在贝蒂斯山脉东南沿海平原。在今天西班牙的行政版图上,这座古城的名字叫做“卡塔赫纳”。大西庇阿选择这座城市做为首战之地的原因有三:一是新迦太基城不仅是伊比利亚的政治中心,更像绝大多数都城一样,集中了大量物资,包括从罗马人那里收获的战利品;二是那个年产出的可抵顶罗马一年财政收入的银矿,就是它的附近(这也是巴卡家族建都于此的一个原因)。最后一个原因就是政治上的了,既然已经选择了由海路空袭对手的后方,那么攻陷都城的收益和影响力肯定是最大的。而且从技术上看,迦太基人在此战之后,势必会加强后方沿海城市的防卫,再想突袭得手就不那么容易了。


  留守伊比利亚的迦太基指挥官,完全没有预料到罗马会从海路直接登陆新迦太基。此时这个重要城市中的守军仅仅只有一万。相比汉尼拔在意大利对围攻战的忌讳,罗马人在伊比利亚倒不认为这是兵家大忌。之所以会有这种差异,是因为罗马海军能够帮助陆军运送攻城用的人员、物资,尤其是大型攻城设施。即使是攻击不力,在拥有制海权的背景下,罗马人也能够从容的回撤。需要说明的是,罗马的这一优势并不仅仅体现在对沿海城市的围攻上,由于迦太基大多数内地的城市也是依大河而建,溯河而上的罗马舰船,同样也能够把这种优势向沿海平原纵深延伸。


  大西庇阿的出其不意,以及迦太基人的准备不足,让新迦太基城很快落入了罗马之手。罗马不仅得到了城内大批的物资补给,更给伊比利亚的迦太基守军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震慑。当然,要想彻底征服伊比利亚,仅仅靠征服一两个城市是远远不够的。就像汉尼拔即使能够攻陷罗马城,也并不代表就已经征服了罗马共和国。在随后的三年时间里,双方又在伊比利亚半岛缠斗了三年,直到汉尼拔调走了五万军队,整个伊比利亚的战局才出现根本性改变。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