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篇(5)条

2024-03-22 19:04:1313:46 35
声音简介
《论语》雍也篇(5条)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这句话孔夫子是来赞美颜回的,说颜回的心中一直存在这个仁,可以三个月不违仁。

“三月”是一个量词。

为什么要用三月呢?
三月形容很久了。

我们去想一想,一年有四个季度,春夏秋冬,每季度三个月,所以三个月季节都开始发生变化了。

如果一个人可以做到三个月让自己不违背仁,让自己的心处于仁上,这个是很难做到的,一旦做到,也就形成了新的习惯,不会再去违背仁。

其余的弟子,日月至焉而已矣。

“日”某一日。月,某一月。

这句话在讲什么呢?不一定,不好说,有的时候可以不违仁,但是不能久处仁,不像颜回,颜回是可以长久的处在仁上,不违背仁这件事情,而其他的弟子、其他的学生,不一定的。

这个时候我们要来反观自省了,看看我们自身是不是一样的,一会儿心中有仁,一会儿就没有了。

我们再换一个词更好理解,不违善,有的人可以时时刻刻处在善念上,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的起心动念、我的思维、我的行为都是善的。

而有的人不一定,一会儿起善念,一会儿善念就不存在,就消失了。

或者说当碰到和自己利益相关的事情,善念就不在了。

我们再来换一个词学习。有的人可以长久地处在学习上,而有的人不一定,偶尔想起来我就学,想不起来或者有事情的时候我就不学。

所以一个是久处,一个是偶尔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可以长久地处在学习上,这样的人是时时刻刻在精进,在体悟的。

比如说我们现在在听线上课是学习,读书是学习,听直播是学习,工作当中同样也是在学习和体悟。

而绝大多数人不是的,认为只有在读书的时候才是学习,工作的时候就很痛苦,与人打交道的时候我就很痛苦,这个不是处在学习上的状态。

学习呀有很多种方式,有很多的地方可以去体悟。

《论语》学而篇的时候啊,讲过一段话,这段话也是《弟子规》的开篇,《弟子规》的纲领。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我们来体会这一段话,很有深意。首先,入则孝,出则悌,在家里讲孝,出去的时候要恭敬对待每一个人。

接下来要讲谨信,谨言慎行,说话要讲信誉,要讲诚信。

泛爱众,要懂得去爱众人,爱每一个人。

而亲仁,要亲近每一个仁德的人。为什么呀?只有亲近仁德的人,我们才能受其影响,让自己也变得仁德。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以上我们所讲的这些,你要先去行的。

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你要先去行,这些都行过了以后,还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时候我们才用来学文的。

那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思考了,现在的时代不同了,我们从小就参加了各种学习,从学前班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我们一直都在学文,但是这句话同样适用我们要一边学文的时候,一边要去行。

所以学习何止是在书本上呢?学习何止是只是在听课呢?
不是的,我们要懂得时时刻刻去学习、去体悟,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变成一个精进的人。

接下来我们开始要总结。这段话提到颜回说到三个地方,是要我们去思考和提炼的。

第一个,就是我们刚才所讲的精进,这个精进不只是学文,不只是读书,不只是听课,还要去孝悌、谨信,还要去爱众,还要去亲人,还要懂得观察生活当中的规律,增长我们的智慧。这个时候才能称之为精进。

所以很多人认为精进是不是只是在学习,我拼命地读书就是精进了呢?
决然不是的,读书只是精进的其中一个方向。

所以我们学习了更多的知识,读了更多的书,可以给我们正确的价值观,可以给我们一个好的思维方式。

但是我们还要去行的,我们学到的书中的知识是否能在生活当中去应用,是否能去行,这个时候才能说明一个人的精进。

那么颜回的第二个方面依然是克己,为什么讲克己呢?

人是被自己的习惯所左右的,被自己的习惯所影响。

比如说有的人爱学习是一种习惯,时时精进是一种习惯,有的人懒惰是一种习惯,抱怨是一种习惯,遇到事情的时候指责、发脾气,这都是一种习惯。

这种习惯如何改变呢?
用克己来改变自己的习惯。

这里说到颜回三月不违仁,当我们一天的时候,可能还没有养成习惯,两天、三天、四天、一个月、两个月乃至三个月,就会形成一个新的习惯。

举个例子:说我原来遇事就喜欢发脾气,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克己。

也就是戒,就是我要克制自己不要发脾气,那克制一天,两天,三天,一个月,乃至三个月,你会发现我们遇事不再发脾气了,遇事情不再抱怨了,遇事情不再指责了,所以他需要长期的克己,已形成新的习惯。

有的人说,我就是不爱学习,我读书读不进去,我听课也听不进去,那这个时候怎么办?

需要克己了,一天,两天,三天,四天,你会发现,一个月下来,我们形成了新的习惯,虽然读得还没有那么顺畅。但是起码我能坐下读书一个小时,我能坐下听课一个小时。

原来遇事情我就先发怒,先发火,而现在遇事情我让自己冷静下来了,冷静过后会产生新的思考,想清楚了,发现这件事情发脾气于事无补。所以我们就形成了新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所以这个需要我们通过克己来形成新的习惯。

随着我们不断的克己,最后是可以发展到自然而然的状态。

比如说我们刚开始克制自己的情绪,克制几个月以后,你会发现,我遇事自然而然的就不起情绪了。

为什么呢?
这几个月当中,我学习了新的思维,他改变了我的信念和价值观,所以我自然而然的就不会再起情绪了。

刚开始是克己,最后是自然而然。

我们刚开始是要用戒的方式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想法。

但是久而久之,形成了新的价值观,新的思维习惯,新的行为习惯不见,而且自然而然。

那我们再说第三点,无欲则仁。说颜回不违仁,如何才能不违背仁呢?是因为内心没有了私欲,所以可以不违仁。

当我们内心还有那么多私欲的时候,遇事情的时候,一定违背了仁德,一定违背了善,一定违背了道。

所以随着我们学习的过程,随着我们修身的过程,我们的私欲变得越来越少,自然就可以久处仁。

所以我们讲到这个事情的表象是克己,是通过克己而形成的。

但是通过克己的过程,我们却自然而然的欲望变少了,在意的事情变少了。这个时候我们自然就不会违背内心的那个仁,才可以久处仁。

所以要想安于仁,要想处于仁,是经过长时间的克己,最后我们的欲望变少了,看到所有的事情开始变得从容,开始变得淡定,我们有足够的智慧看清楚当下的事情,看清楚道的发展规律,这个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安于仁。

《里仁》篇开篇讲到一句话,里仁为美,则不处仁,焉得智?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体会这句话,看看有没有新的感受和那个微妙的体会。

说里仁为美,时时刻刻处在仁上,是非常美妙的状态。

择不处仁,焉得知?
如果你不选择处在这种仁上,你怎么会得到智慧呢?
那这种智慧你会发现它是超越世间物欲的智慧,它是没有欲望以后得来的那种智慧。

我们经常提到颜回,一旦是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你看这种知、这种乐、这种美妙,是他在没有了物欲以后,内在的那种美妙的境界。

你看孔夫子粗茶淡饭,曲肱而正之,乐而忘忧。

快乐其实就是如此简单,人其实就是如此简单,它是在你摒弃了人的这些私欲以后,内在的那种美妙的处在那种仁上还是乐的。这个时候得到的才是大智慧。


所以这番话是我们需要自己去体会的。

有的人会说,那生活在这个世间还有那么多的欲望没有关系,有欲望的时候说明我们还没有修到。

我们也会认为生活在世间怎么可能没有欲望呢?
不是这样的,你看看哪个圣贤又不是生活在世间的呢?可是他可以没有欲望,只是我们目前还没有体会到。

但是切勿执着,体会到哪里就算哪里,当我们有越深的体会,你才能去体悟到这句话的妙。

里仁为美,则不处仁,焉得知?
这种知使我们长久地处在仁上才可以拥有的智慧。

无论是儒释道的文化,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你减少了人的欲望,你才能体会到那种美、那种妙和那种玄。

道家叫玄,这种体会是无法言说的。

所以各位朋友,你修到了哪个阶段,你就可以体会到哪个阶段的美妙,你就可以体会到哪个阶段的仁。

所以无论在哪个阶段,不需要执着,我们通过克己,通过修身,一日、两日、三日、一月乃至三月,自然而然最终都可以达到那个状态和那个境界。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功夫哲学论语雍也第六

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2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3...

by:張淸楊问手轩咏春拳功

论语 雍也第六

《论语》是以语录体方式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汇编,它集中体现了孔老夫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千百年...

by:林氏包子

《论语·雍也第六》

钟茂森博士的《论语讲记》,从儒释道多方面来阐释和解读,通俗易懂且见解不凡,值得您垂听。

by:沈德斌

陈昌文解读论语《雍也篇第六》

找我9021481加入此读书会,浸润身心、影响后代,学习一年

by:陈昌文老板社群聆蕴

雍也第六——論語章句集註

馬培路老師主講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by:春耕园书院

论语智道篇

2011年南昌发现汉代海昏侯墓,经过5年的挖掘才有文物出土,其中失传1800年的齐论智道篇和问王篇扫描完以后,第二道清洗,文字露出来以后,立马第二道扫描,两道扫...

by:听友71888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