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七名士:蔡邕,其人其事何以风流至今?

2024-04-18 11:50:5832:52 48
声音简介

蔡邕,这位公元133年至192年间活跃于东汉末年的名臣,文学家、书法家,其人生经历可谓丰富多彩,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这位来自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西南)的才子,年少时便博览群书,辞章、算术、天文无一不精,音律之道更是出类拔萃,仿佛天赋异禀,才华横溢。

蔡邕的孝顺与重义,更是为人称道。据史书记载,他曾三年衣不解带地侍奉卧病在床的母亲,那份执着与坚守,足以感动天地。母亲过世后,他更是在墓旁盖房而居,一举一动都严格遵守礼制,这份孝心,真是难能可贵。

他与叔父、叔伯的兄弟同居,三代人同堂,和睦共处,不分彼此,这份家族的和谐与团结,也成为乡人所传颂的佳话。

然而,蔡邕的才华并未因此而埋没。汉桓帝时期,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位宦臣权倾朝野,他们听闻蔡邕琴技高超,便奏请汉桓帝召其入宫。面对权势的诱惑,蔡邕却不为所动,他走到半路便假称生病,巧妙地避开了这场宫廷的纷争。

生活中的蔡邕,并不喜欢与时人交游,却对古玩收藏情有独钟。他深受东方朔的《客难》以及扬雄、班固、崔驷等文人设问自答式写作的启发,博采众长,创作了《释诲》一文。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更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用来勉励自己明辨是非,坚守道义。

蔡邕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他用自己的才华和品德,书写了一段传奇的人生。他的孝顺、重义、才华与智慧,都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而他的故事,也将永远流传于史册之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去追求真理、坚守道义、创造美好的未来。

值得一提的是,蔡邕还是才女蔡文姬的父亲。这位才女的才华与智慧,或许正是继承了父亲蔡邕的优良基因。蔡邕的一生,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声誉,更为家族带来了荣耀。

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蔡邕受到司徒桥玄的青睐,被征召出任河平县长。他初入仕途,便以卓越的才华和勤政爱民的精神赢得了百姓的赞誉。不久后,他又受命于朝廷,赴京担任郎中,在东观参与校勘古籍的崇高工作。他深知这些古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传承历史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因此,他倾注了大量心血,仔细校勘每一篇文献,力求还原其原始风貌。

蔡邕不仅满足于校勘工作,更有着高远的志向。他敏锐地察觉到,这些流传下来的经传典籍之中,被误读、误写的谬误颇多,导致后来的学者往往曲解原意,以讹传讹。为了正本清源,他决心对这些典籍进行订正。

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等人联名上奏,向汉灵帝刘宏请求订正《六经》。他们的奏请得到了汉灵帝的应允,蔡邕等人便开始了艰苦的订正工作。他们逐字逐句地比对、校勘,力求找到最准确的解释和表述。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们终于完成了对《六经》的订正工作。

为了让更多的学者能够学习到这些修订过的典籍,蔡邕又将它们亲自书写丹于石碑之上,矗立于太学门外。这些石碑上的文字清晰可见,供后学儒生学习参考。这些石碑不仅成为了太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更成为了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们被世人称为“熹平石经”,流传至今,仍被学者们视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蔡邕,不仅才情横溢,更有着一颗直言进谏的赤诚之心。过去,朝廷为避免州郡之间结党营私,曾制定了一项“三互法”的禁令,规定存在婚姻关系的家族和幽、冀两州的人士不得交互做官。然而,随着这项禁令的日益严密,人才选拔变得愈发困难,甚至导致幽、冀两州的刺史职位长期空缺。蔡邕目睹这一弊端,毅然上疏朝廷,希望废除这项禁令,为朝廷选拔更多优秀人才。然而,遗憾的是,他的建议并未被采纳。

熹平六年(公元177年),汉灵帝刘宏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这一年,自然灾害频发,鲜卑袭扰边境,百姓人心惶惶,朝廷也焦灼不安。为了找出祸患的源头,汉灵帝颁发罪己诏,召蔡邕、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华等人至金商门就朝廷的施政得失上奏谏言。

在这场谏言中,蔡邕的直言不讳引起了汉灵帝的重视。他针对朝廷的种种弊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他指出,灾害频现的异象是上天对汉灵帝的警示,而化解之道就在于汉灵帝不能轻信妇人和佞臣的谗言。他弹劾了太尉张颢、光禄勋玮璋、长水校尉赵玹、屯骑校尉盖升等人贪赃枉法,同时举荐了廷尉郭禧、光禄大夫桥玄、前任太尉刘宠等善于谋划之人,认为汉灵帝可以向他们咨议朝政。

蔡邕的奏折言辞恳切,条理清晰,既指出了朝廷的弊端,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汉灵帝读后大为赞赏,称赞他“博学深奥,退食在公”,并特诏他进一步言事。

熹平六年(公元177年),蔡邕的直言进谏虽为汉灵帝所赞赏,却也为他招来了祸端。当汉灵帝看完蔡邕的奏章,感慨不已,起身如厕时,中常侍曹节趁机偷看了奏章内容,并将其透露给了其他官员。得知自己被蔡邕弹劾,那些官员们对蔡邕侧目而视,暗藏报复之心。

不久,中常侍程璜便差人写了匿名信,诬告蔡邕。程璜深知蔡邕与司徒刘郃素来不和,便借题发挥,声称蔡邕因私事请托刘邰不成,便公报私仇,故意中伤刘邰。这一诬告迅速在朝廷中传开,蔡邕的声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很快,蔡邕以“假公抱怨,诬害大臣”的大不赦之罪被捕下狱,并被判处死刑。这一消息传出后,朝野震惊。中常侍吕强怜悯蔡邕无罪,毅然上书为其求情。汉灵帝爱惜蔡邕之才,于是降诏免其死罪。然而,蔡邕和他的家人却因此被流放到了遥远的北方。

流放途中,危险重重。中常侍程璜的女婿、酷吏阳球怀恨在心,派出刺客追杀蔡邕。然而,刺客被蔡邕的忠义所感动,不忍下手,蔡邕才得以逃过一劫。阳球并不甘心,又贿赂当地官员,要求毒杀蔡邕。然而,受赂的人反而把消息告诉了蔡邕,要他提高警惕。蔡邕再次逃过一劫,他的命运似乎总是在生死边缘徘徊。

经历了重重险阻后,蔡邕终于定居于五原郡安阳县(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地区)。

蔡邕在东观担任郎中时,与卢植、韩说等人共同致力于修撰《后汉记》。然而,命运多舛,他因被诬陷而遭流放,书稿尚未完成。蔡邕心怀不甘,上书汉灵帝,奏明他所著的《汉记十意》,并将这《十篇》按条目分好,附录在奏章的后面。汉灵帝对蔡邕的才学一直颇为爱怜,又适逢第二年天下大赦,便宽宥了蔡邕,准许他从流放地回到家乡。从流放到赦免,蔡邕历经了长达九个月的磨难。

蔡邕即将启程还乡之际,五原郡太守王智设宴为他践行。席间,王智起身歌舞助兴,然而蔡邕却对他的示好之举无动于衷,神情冷漠。王智乃中常侍王甫之弟,素性骄傲,蔡邕的冷淡让他觉得在宾客面前颜面尽失,于是怒骂蔡邕轻视自己。蔡邕不堪其辱,拂袖而去。

王智怀恨在心,随即密报朝廷,诬陷蔡邕在流放地心怀怨恨,对朝廷多有诽谤之言。宫里的宦官宠臣本就忌惮蔡邕的才华和声望,闻此更加厌恶他。蔡邕深知回到京城亦难逃厄运,于是决定自我放逐,远离是非之地。

从此,蔡邕隐居于吴郡(今江苏省南部地区)、会稽郡(今浙江省北部地区)等地,开始了长达十二年的流亡生涯。在这段时期里,他虽远离了朝廷的纷争,却并未放弃对学问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他在江南的山水间流连忘返,与当地的文人墨客交流学术心得,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少帝刘辩继位。然而,朝政不稳,大将军何进为诛除宦官势力,征召董卓进京。不料事机败露,何进被杀,董卓趁机率兵进入京城,自此专权擅势、把持朝政。

董卓虽粗鄙残暴,但对蔡邕的才学极为敬重。他深知蔡邕名气盛大,特地征召他入朝任职。蔡邕原本称病不仕,但董卓以灭族相胁,蔡邕无奈,只好从命,被任命为祭酒。董卓对蔡邕礼遇有加,先后举荐他为高第,补为侍御史,转任持书御史,又升任尚书。此后,蔡邕又历任巴郡太守、侍中,仕途看似一片光明,但实则充满了无奈与屈从。

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蔡邕被拜为左中郎将,随汉献帝迁都长安,受封为高阳乡侯。然而,他的内心并未因此感到欣喜,反而更加忧虑朝政的动荡与董卓的残暴。

董卓的幕僚部属为了奉承他,将他与姜太公相比,想要朝廷尊其为“尚父”。董卓就此事去询问蔡邕,蔡邕直言不讳,认为姜太公有辅周灭商之功,故特号太公。而董卓虽然位高权重,但比之尚父还有差距。他建议董卓待关东平定,陛下返还京都之后再论此事。董卓虽然听从了他的建议,但对蔡邕的直言不讳也心生芥蒂。

初平二年(191年)六月,京城发生地震。董卓惊恐不安,前去询问蔡邕。蔡邕直言地震是阴盛阳衰、臣下不遵循国家礼制引起的。他特别指出董卓在春天郊祀之时乘坐纹有金龙的金华青盖车架是不合适的,董卓于是改乘皂盖车。这些建议虽然被董卓采纳,但并未改变他对蔡邕的猜忌与防范。

董卓欣赏蔡邕的学问,每当举行宴会都要蔡邕在旁鼓琴助兴。然而,在政治上董卓刚愎自用,对蔡邕提出的许多有益谏言都置若罔闻。蔡邕见董卓恶行难以匡正,曾对堂弟蔡谷表示想要离开京城去山东地区暂避。然而,蔡谷劝阻他,认为蔡邕相貌异于常人,每到一处都会引来围观,想要隐匿自己很困难。蔡邕无奈打消了逃走的念头,继续留在董卓身边,屈从于他的淫威之下。

这段时期,蔡邕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一方面想要保持自己的独立与尊严,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屈从于董卓的权势之下。他的才华与学问虽然得到了董卓的赏识与礼遇,但他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却在董卓的暴政下无法实现。这种屈从与无奈的状态,也反映了他对当时朝政的失望与无奈。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天下大乱,司徒王允与吕布密谋诛杀董卓。董卓身死之后,其家族亦遭夷灭三族。此时,蔡邕因曾与董卓共事,处境变得尤为微妙。

有一日,蔡邕坐在司徒王允的身边,谈及董卓之事,他长叹一声,神色凝重。王允见状,勃然大怒,认为蔡邕作为汉室臣子,却对国贼董卓怀有私恩,此举与逆贼无异。他怒斥蔡邕,随即下令将其收押,交廷尉署治罪。

蔡邕心知自己难逃此劫,于是递上辞表,向王允道歉,并恳求能受到刻额染墨、截断双脚的刑罚,以便能继续完成《汉史》的写作。他深知自己的才华与学识对于修史的重要性,希望能以此换取一线生机。然而,王允对此毫不留情,坚决不许。

消息传出后,许多公卿大臣都为蔡邕求情,他们认为蔡邕才华出众,不应因一时之失而遭此重罚。然而,王允心意已决,无论何人求情,都未能改变他的决定。

太尉马日碑也曾劝谏王允,他称蔡邕为旷世奇才,深知汉朝历史,应让其继续撰写《汉史》。他还指出,蔡邕素来以忠孝闻名,如今以查无实据的罪名诛杀他,恐怕会失去民心。但王允仍然坚持己见,认为让蔡邕执笔不仅无益于圣德,反而可能为自己招来日后的诽谤。

最终,蔡邕在狱中抱憾而死,他的《汉史》也因此未能完成。事后,王允虽然有些后悔,但一切已无法挽回。朝野内外的士人听说蔡邕的死讯,无不为之哀泣,感叹一代奇才的陨落。

蔡邕一生才情横溢,其创作领域极为广泛,涵盖了诗、赋、碑文、诛文、铭文、赞文、连珠文、箴文、吊文、论议文字等多种文体。此外,他还撰写了《独断》、《劝学》、《释诲》、《叙乐》、《女训》、《篆势》等作品,以及大量的祝文、章表、书记等,总计有一百零四篇,这些作品均流传于世,为后人传颂不衰。

蔡邕对于汉代史料的撰集也颇有建树,他亲自整理了丰富的汉代史料,旨在编录以续后汉史书。他创作了《灵帝纪》及十意,又补写了四十二篇列传,这些文稿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然而,不幸的是,由于李傕的叛乱,这些文稿大都散失,未能完整地保存下来,这无疑是对历史研究的一大损失。

尽管蔡邕的部分文稿遗失,但他留存的部分文集仍然得到了后人的珍视与传承。后人将蔡邕的文集编纂整理成《蔡中郎集》,使得他的才华与智慧得以流传于世。现今存世的《蔡中郎集》版本众多,每一版都承载着对蔡邕才华的敬仰与传承。其中,邓安生的整理本《蔡邕集编年年校注》是整理最为全面的一个版本,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除了《蔡中郎集》外,蔡邕的其他著述也颇为丰富。他著有《独断》二卷,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剖析而著称;《月令章句》十二卷则详细阐述了古代月令制度及其文化内涵;《琴操》则展现了蔡邕在音乐领域的深厚造诣。此外,他还著有《劝学篇》一卷、《圣皇篇》一卷、《女史篇》一卷、《圣草章》一卷、《今字石经论语》二卷、十志以及《班固〈典引〉注》一卷等作品,这些著述不仅体现了蔡邕深厚的学识与才华,也为后人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蔡邕,作为东汉末年的一位杰出学者,其在经学、史学、文学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均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经学领域,蔡邕的成就尤为显著。据《后汉书》记载,蔡邕与马日碑等人在熹平四年(175年)共同参与了“五经”石经的刊刻工作。这一举动不仅为当时的学子提供了学习经学的标准文本,更在经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蔡邕所著的《明堂月令章句》更是经学领域的瑰宝。他依据《礼记古文》对《月令》进行解说,同时采纳了《周官》和《左传》的记载,以古文经学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学体系。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使得他的经学著作在南朝齐梁以后备受儒者推崇。刘昭在注《续汉志》时,以及唐代的孔颖达在撰写《礼记正义》时,都多次征引蔡邕的著作,足见其在经学领域的影响力。

在史学方面,蔡邕作为一位文臣,一生致力于搜集和撰写汉朝的事迹。他深知历史的重要性,因此以补续《汉书》为己任,付出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心血。他的努力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晋代的司马彪在撰写《续汉书》时,其中的《律历》和《礼仪》等篇目便吸收了蔡邕《汉记十意》的部分成果。刘昭在补注《续汉志》时,也多次征引蔡邕的著作,包括《历律意》、《礼乐意》、《郊祀意》、《天文意》、《车服意》和《朝会意》等篇目的文字。这些都充分展示了蔡邕在史学领域的卓越贡献。

蔡邕的文学才华同样令人瞩目。他的文学作品种类繁多,包括碑文、诗、赋、诔、赞、章表、论议等。其中,他的碑文尤为出色,被前人多所称道。此外,他的小赋也颇受赞誉,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为魏晋小赋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开导和示范作用。

在艺术领域,蔡邕同样有着杰出的贡献。据《历代名画记》记载,汉灵帝时曾修饰鸿都门,匠人用刷白粉的帚写字。蔡邕见后灵感迸发,创造出了独特的飞白书体。这种书体画笔中丝丝露白,宛如枯笔所写,多用于题署宫阙之上。飞白书体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的书法艺术宝库,而且对中国画枯笔笔法的形成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蔡邕还留下了书法论文《篆势》,这篇论文形象生动地总结了篆书的用笔要领和作用,为后世的书法学习与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蔡邕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识,赢得了后世无数的赞誉与评价。

西晋文学家陆机在《遂志赋序》中,对蔡邕的为人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称赞蔡邕是个恬淡虚静、温厚聪敏的雅士,这种评价不仅凸显了蔡邕的学识渊博,更彰显了他的人格魅力。

东晋史学家裴松之在《三国志》的注中,对蔡邕与董卓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认为,尽管蔡邕曾被董卓亲信任用,但在情感上并非董卓的党羽。裴松之的这种看法,为我们理解蔡邕在东汉末年的政治立场提供了新的视角。

南朝宋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中,对蔡邕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给予了高度赞扬。他称赞蔡邕“心精辞绮”,富有文学才华,敢于直言进谏。同时,范晔也同情蔡邕悲惨的命运结局,认为“蔡邕之死”是一种有情之士不愿忘恩负义的文人理想主义。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和顾炎武,则从不同的角度对蔡邕进行了评价。王夫之认为蔡邕是个有意志和气概的文人,但也天真愚钝,其命运多舛与其意气用事有关。而顾炎武则对蔡邕的政治操守和文学成就持批评态度,他认为蔡邕拜于董卓帐下是没有操守,董卓死后叹息是没有见识,其碑文颂文也是滥作。

在作品评价方面,南朝梁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蔡邕的文学成就予以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自后汉以来,在碑碣写作上,“才锋所断,莫高蔡邕”;同时他认为,蔡邕所撰之铭思,也是独冠古今。刘勰的评价,无疑凸显了蔡邕在文学领域的卓越地位。

唐朝书法家张怀璀在《书断》中,对蔡邕的书法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蔡邕精通书法,篆书、隶书举世无双,而且创造出的飞白书也是前无古人。

蔡邕,作为东汉末年的文学大家与书法巨匠,有许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轶事典故,这些轶事典故不仅展现了他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卓越才华,也凸显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传颂的佳话。

以下便是关于他的几轶事典故:

1.制柯亭笛

蔡邕在隐居会稽郡时期,曾游历至柯亭。他注意到当地人们用竹子作为屋椽,而这些竹子质地优良,非常适合制作乐器。于是,他精心挑选了一根竹子,制作成了笛子。这笛子吹奏起来,声音嘹亮而悠扬,仿佛能够穿透云霄。为了纪念这笛子的产地,蔡邕将其命名为“柯亭笛”。自此,柯亭笛名扬四海,成为了乐器中的珍品。

2.蔡邕救琴

某日,蔡邕偶遇一吴人用桐木炊饭。在火焰的炙烤下,桐木发出爆裂之声,声音清脆悦耳。蔡邕立刻认出这是一块难得的制琴良材。他向炊饭人讨要了这块桐木,经过精心削制,制成了一张琴。这张琴音色优美,动人心弦。由于琴尾部分被火焰烧焦,蔡邕便将其命名为“焦尾琴”。这张琴后来成为了蔡邕的珍爱之物,陪伴他度过了许多欢乐时光。

3.妙识琴理

蔡邕在陈留郡居住时,曾被邻居邀请参加酒宴。在酒宴上,他听到屏风后面传来琴声,但琴声之中却透着一丝肃杀之气。蔡邕不解,认为这并非喜庆场合应有的音乐。他转身离去,并向主人表达了自己的疑虑。主人询问弹琴的客人后得知,原来客人在演奏时,看到了螳螂捕蝉的情景,心中涌起一股紧张与期待之情,这种情感无意识地流露在琴声中。蔡邕听后大笑,点头称是,赞叹客人琴技高超,能够将细微的情感融入琴声之中。

蔡邕作为东汉末年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其生平事迹与成就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誉,更在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的逝去,让无数人为之扼腕叹息,而为了纪念这位文化巨匠,人们在他生前及身后都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纪念。

蔡邕庙

蔡邕逝世后,他生前的学生阮瑀等人深感痛惜,为了纪念这位恩师,他们决定在陈留郡尉氏县为蔡邕立庙。这座庙宇后来被称为蔡相公庙,位于尉氏县西四十里燕子陂。这里曾是蔡邕应朝廷征召前往洛阳时,阮瑀等学生们为他送行的地方。学生们与蔡邕感情深厚,他的离世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因此,他们选择在此地立庙,以表达对恩师的怀念与敬意。庙宇的建立,不仅是对蔡邕生前成就的认可,更是对他精神品质的传承与弘扬。

蔡邕墓

蔡邕的墓地也是后世纪念他的重要方式之一。据《祥符县志》记载,蔡邕墓位于开封县陈留镇南1.5公里桃花洞村。桃花洞村原名蔡庄,是蔡邕的故里。蔡邕去世后,最初葬于洛阳郊外。然而,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他的女儿蔡文姬归汉后,将父亲的灵柩迁归故乡,葬于桃花洞村。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蔡文姬对父亲的深厚感情,也彰显了蔡氏家族对故土的眷恋与尊重。

1986年,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开封县将蔡邕墓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不仅是对蔡邕个人成就的认可,更是对东汉末年文化繁荣的铭记与传承。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蔡邕墓的具体位置,目前尚存在不同的说法。除了开封县陈留镇桃花洞村外,还有说法认为蔡邕墓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以及河南省禹州市的逍遥岭上。这些不同的说法可能源于历史记载的不明确或后世传承的误差,但也反映出蔡邕的影响力和文化价值已经超越了地域的限制,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

在罗贯中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中,蔡邕的形象被精心刻画,成为了一个心怀理想主义的矛盾文士。这位文学巨匠不仅才情出众,更在政治漩涡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个性。

一方面,蔡邕被描绘为一位不畏强权、敢于直言的忠良之士。在朝中,他面对佞臣的权势,毫不退缩,勇于为正义发声。甚至在董卓拔剑相向的危急时刻,他依然挺身而出,为汉室忠良卢植进言,展现出了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然而,另一方面,蔡邕的政治立场却并不坚定。董卓被诛后,他竟当街伏尸痛哭,这一举动不仅令人费解,更使得他成为了乱臣贼子的附庸。最终,他因此被王允诛杀,结局令人惋惜。

值得注意的是,在宋元戏曲中,蔡邕的形象又发生了进一步的演变。与《三国演义》中的“政治失守”相比,他在《琵琶记》等戏曲中更是被描绘成了一个“道德沦丧”“不忠不孝”的形象。这种形象的转变,不仅与史书记载相去甚远,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对蔡邕评价的变化。

总的来说,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宋元戏曲,蔡邕的形象都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性格特征。这些艺术形象不仅展现了蔡邕作为文学家的才华与魅力,也揭示了他在政治漩涡中的无奈与挣扎。通过这些形象,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与内心世界。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琴操|汉·蔡邕琴曲原著播讲

琴操,古代中国琴曲著作。为解说琴曲标题的著作。传为东汉蔡邕所撰。二卷。它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作品最为丰富而详尽的专著。包括有:诗歌五首、九引、十二操和河间杂歌二十...

by:剑箫天涯

名士派

《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杰作,鲁迅先生称它为“名士底(的)教科书”。本书作者认为有两种力量支撑起《世说新语》的世界,一种是名士们于日常或异常处境的言行应对所表现...

by:toread_jxj

名士风流-竹林七贤

学习了解竹林七贤的历史背景,生活方式和言行理论及对后世影响。

by:柏杨春秋

名士风流

凤凰秉承名士风范,呈献全新人文小品《名士风流》,由金牌名嘴窦文涛担纲主持,立足品味修养和气度风骨,选取古今中外的名人轶事、传奇和历史点滴,以《世说新语》的精炼手...

by:飛過_us

趣说魏晋历史 |门阀乱斗 通俗魏晋史|名士三国演义

趣说魏晋历史,以简明的笔法勾勒出魏晋时期的历史脉络。魏晋时代,是一个奋进与沉沦相互交织、理想与幻灭轮回交替的历史时期。一方面,这段时期战乱不休,先是三国鼎立,之...

by:中版去听

魏晋名士风流

“金戈铁马多英雄,乱世名士自风流。”一部《世说新语》说尽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这部我国最早的志人小说集,是如何用片言数语展现出异常丰富的内涵的?品读名著...

by:南京市民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