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8世界名人传第二集2024-5-11

2024-05-11 22:11:1627:41 50
声音简介
1274年5月的一天,9岁的小但丁跟着父亲到“个人家去作客,主人名叫波第那利,他的小女儿,年仅8岁的贝亚德,却引起了但丁的特别关注。但丁在后来写的《新生》中回忆当时的情景道:“她出现在我的眼前时,她的芳龄是9岁……那天她是穿着红色的衣裳,合身而且动人。她的带子和裹在她身上的别种装饰都和她那娇小的年龄配了个恰好。”总之,但丁被贝亚德美丽的形象所倾倒,自此,对她的爱便一发而不可收。这种感情究竟有多深,无人知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但丁从贝亚德身上发现了生命的光辉,悟出了美,因而很早就成为一个最炽热的爱情的奴仆。关于这一点,请听他在《新生》中的独白:“这个时候,我老实说,藏在心脏最深处的‘生命之精灵’就开始很强热地颤抖了起来,就连很微弱的脉搏里面也有了震动。并且,在颤抖中有这样的声音:“这是一个比我强的上帝,要来支配我了!”,“从这时以后,爱情便做了我灵魂的主人,我的灵魂,也便很快地和它缔结了姻缘。……它命令我去瞻仰青春的天使,所以,我在幼年时期是不止一次地想要去亲她的芳泽。可是她举动是那样的高贵,那样的优雅……虽然她那使我追随的倩影使爱情支配着我,但是,却因为她有一个高尚的风范,在必要的时候绝不使爱情诱我越出礼防。”此后过了9年,但丁在街上又见到了贝亚德,她向但丁打了招呼。行了一礼,此时此刻的但丁,已是神魂不能自禁了,“这对于我,可以说是一个天恩。我觉得我是触到天恩的边际了。……我像是饮了醇醛似的心头感到了无上的好受,就如同一个醉人一样,我便从人群中跑了出来。”(《新生》)第三次相会依然是但丁在《新生》中告知我们的,当时,但丁无意间介入了贝亚德的婚宴,养到丽人初嫁,但丁感到简直是到了“人生的末路”,痛苦得“病人膏育”,以至“神魂颤抖”、“脉停息窒”了。可叹的是,但丁的这片痴情始终未能被贝亚德所知。1286年,21岁的贝亚德嫁给了一位名叫西蒙的银行家,1290年,她不幸夭亡,死时才24岁。
意中人的天真美丽,激发了诗人青春的热情,而她的不幸夭折,更是引起了诗人深深的哀思。长久的哭泣和深埋心底的痛苦,把诗人折磨成一个瘦骨嶙峋、蓬头垢面的狂夫。诗人清夜们心,痛定思痛,决心写出一部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念:“自从最美的淑女去世以后,都市也就变得凋零不堪,它所有的光辉也好像是一朝都消失净尽。依然独留在寂寞的城中在流泪吸泣的我,便把这种情景写成文字传达于世间主要的人们。”于是,这生离死别的愁绪,这萦萦不绝的情思,结晶成一部与日月共光辉的《新生》(12921293)。《新生》,这部用意大利语写成的悼念贝亚德的诗集,共42节,用散文连缀31首抒情短诗组成,散文是对诗歌内容的诊释。
《新生》是但丁的除《神曲》之外最重要的文学作品,它的重要性在于,作者在《神曲》中所表现的对世俗生活和爱情的浓厚兴趣,早就在《新生》中得到具体、鲜明的反映。在中世纪的抒情诗里,但丁第一个以深厚的、感人肺腑的衷情,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感受,把人所具有的、属于人的、而封建教会又竭力加以扼杀的那种细腻复杂的感情,坦率地献给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去欣赏。在但丁看来,爱情是人的正当而高尚的感情,因之,人们不必在爱情问题上隐瞒自己的内心。在《净界》第24篇中,但丁谈到《新生》的写作动因时说道:“我是.个人,当爱情鼓动我的时候沃依照它从我内心发出的命令写下来。”正因为如此,《新生》中所表达的感情才那样的坦率真挚,又是那样的淋漓尽致。例如,表示陶醉于爱情:爱之初起,是“困窘难禁”、“眼泪谨澄”;情深意浓时,则“如醉如痴”、“神魂颤抖”。表示相思的苦恼:轻则“轻轻地哀诉、轻轻地呻吟”;重则“救嘘、嚎陶”、“脉停息窒”。这样一来,使得整部诗集显示出较强的人文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倾向。在此真实的基础上,诗人又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发扬和理想化了自己爱情的情感。
在形式上,《新生》是一本依时间顺序先后串连起来的抒情短诗和散文诗的汇集。各诗前面的散文序言,起介绍事情的经过和联系上下文的作用,这就使得诗集的形式较为平易、简朴、活泼,风格也显得纯真,就像一个爱情深挚的青年人的自述。
当然,《新生》还有不尽完善之处。在表现手法上,它还未能完全摆脱哲理诗派的影响,诗集中有玄谈哲理的隐喻,有神秘虚幻的宗教情绪。在思想上,但丁反对将爱情视作肉体的东西,把自己与贝亚德的关系,描绘成柏拉图式的纯精神之爱。尽管如此,《新生》仍不失为欧洲抒情诗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后来的意大利文学和欧洲文艺复兴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贝亚德死后,1292年,但丁与一名叫盖玛·多那底的女子结婚。婚姻是他父亲在世时作主定下的(但丁1$岁时父亲去世)。盖玛是后来佛罗伦萨政坛的要人—但丁的死敌科索·多那底的远亲。这是一个贤妻良母,又是一个平素常见的女人。婚后她给但丁生了三个孩子,其中两个儿子,一个名叫比罗(践tro),作过《神曲》的注释,一个名叫雅各伯(Jacopo),作过《地狱》的注释。女儿名叫安托妮娅(Autoni-a),决心弃俗,当了修女,以“贝亚德”为教名。对于丈夫头脑里想些什么,盖玛一无所知,不想也无暇去探测丈夫内心的奥秘。
小家庭的生活是正常和睦的,然而但丁真正的兴趣却在于哲学和神学的研究中。在不长的时期内,他先后阅读了波依修斯的《论哲学的安慰》,西塞罗的《论友谊》,塞内加的《道德对话》以及亚里斯多德等人的哲学论著。哲学的思辩开阔了他的精神视野,使他把眼光暂时从诗歌的国度转向哲学的天地。对于这一时期在哲学上的获益,但丁欣喜地作了这样的总结:“我在很短的时间,大约30个月内,开始深切体会到它的甜蜜,以至于任何别的思想都被对它的热爱驱除净尽了。”哲学,这门关于人类和自然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使但丁在人生的旅途上迈出了新的一步。假若没有迈出这一步,他充其量不过是一位讴歌爱情的诗人,不可能写出《神曲》这样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宏篇巨著。
对于真理的渴求,促使但丁阅读了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著作,尤其是这位经院哲学家的《神学大全》给了但丁以极大的影响。《神曲》中有关神学问题都是从此汲取了材料的,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依据。
此外,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和《伦理学》,同样给了但丁以巨大的影响,《神曲》对于罪恶的分类,就是受了《伦理学》的启发的。
作为一位中古末期的诗人,但丁对于基督教《圣经》的钻研,对《神曲》的创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圣经》中丰富的宗教传说和善恶报应的思想,就不可能有《神曲》。
此一时期,但丁还继续研读了一些拉丁诗人的作品,为《神曲》的创作找到了艺术的渊源。维吉尔的史诗《伊尼亚斯》,开了后世欧洲“文人史诗”的先河,更是为《神曲》的创作提供了艺术的典范。但丁在《神曲》一开篇就对维吉尔推崇备至,满怀敬意地写道:“从你的嘴里,流出多么美丽而和谐的诗句呀!你是众诗人的火把,一切光荣归于你!我已长久学习过、爱好过、研究过你的著作!你是我的老师,是我的模范,我跟你学得好些诗句,因此使我有了一些声名。”事实确是如此,《神曲》中的许多历史材料,都是从《伊尼亚斯》中引来的,特别是其间对于地狱轮廓的设计,更是借鉴了《伊尼亚斯》卷六对于地狱的描写的。例如:《伊尼亚斯》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当临近地狱洞口时,女先知赫卡特鼓励伊尼亚斯道:“现在是你拿出勇气,显示一颗坚强的心的时候。”这番话同样出现在《神曲》中,在地狱门前,维吉尔鼓励但丁:“到了此地,一切的恐怖和畏怯都要摆在脑后了。”还有,维吉尔在描写地狱时,提到了亚开龙河以及河上的船夫加龙,此番描写,同样出现在《神曲》中。诸如此类的例子,在《神曲》中是很多的。
值得强调的是,通过对维吉尔作品的研究,但丁对这位诗人崇拜得五体投地,认为他是最有智慧的人,在后来的《神曲》中,但丁视他为哲学理性的化身,让他引导自己游历了地狱的净界。
贺拉斯的《讽刺诗集》和《诗艺》,为《神曲》的创作提供了道德和艺术的规范。《讽刺诗集》讽刺了罗马社会恶德,诸如暴发户的炫耀、寄生阶层的追逐遗产和金钱、社会的淫靡、投机讹诈、生活腐化等现象,都在(神曲》中得到了反映,所不同的,它们多是佛罗伦萨社会的产物。《诗艺》中所提倡的重视程式,沿用现成题材、强调判断力和形式的完美等主张,对《神曲》的创作都有一定的影响,《神曲》所表现出来的形式的完美,大段的思辩,以及对于古典题材的运用等,明显地受到了这些理论的影响。
奥维德的《变形记》,是古希腊神话和后世欧洲文学之间的桥梁。其间所收集的250个神话故事,既给了《神曲》以创作的材料,又扩展了但丁想象的翅膀。
此一段紧张的学习生活,在但丁的一生中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说,对贝亚德的思念使得但丁萌生了创作《神曲》的动机,那么,艰苦的精神探索和对各门学科的孜孜以求,则使他掌握了中古文化领域里广博的知识,为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刚直的执政官
1295年是但丁人生旅途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年起,他挥手告别了青年时代丰富多彩的生活,步人了佛罗伦萨的政坛。
但丁的时代并不是安谧的,佛罗伦萨是一座充满着傲慢、偏见、妒忌和凶杀的城市,但丁称它是“辗转反侧中的病人”。在诸如此类的罪恶中,有党派的纠纷,亦有个人的宿怨,罪恶的根源是各种各样的,主要的一条可追溯到该城的一次家族纠纷。
13世纪初,佛罗伦萨云集着大大小小的贵族之家,其中最有势力者,要算乌贝尔蒂和伴鸿德蒙德这两个大豪门,下来要数亚米台依和多那底两个家族了。
当时,在多那底家族中,有一位有钱的寡妇,守着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儿。这位寡妇看中了伴鸿德蒙德家族的财产,打算把女儿嫁给该族年轻的首领伴鸿德蒙德。但伴鸿德蒙德此时已有婚约,女方是亚米台依家族中的一位小姐。可是这位富婿并不甘心,一直在寻求机会接近他。一天,她在门口截住途经这里的伴鸿德蒙德,对他说道:“听说你已选定了一位妻子,我很高兴,不过我可早就把我的女儿给你留着呢。”说罢,邀请他到家里与女儿相见。伴鸿德蒙德既为美色所吸引,同时又看中了这位寡妇的钱财,当即答道:“既然您为我保留着您的女儿,如果我拒绝了她,那就太无情无义了。因为我现在还可以自由选择。”于是,他毫不迟疑地撕毁了前约,和多那底家族的这位小姐结了婚。
事件发生后,亚米台依和乌贝尔蒂这两个结了盟的家族勃然大怒,当即召开会议,商量对策。参加会议的还有尾随这两大豪门的其他家族。会议一致认为,伴鸿德蒙德此举是对他们的侮辱,如果容忍这种侮辱必将丧失体面,而对这种侮辱的最适当的报复,就是把伴鸿德蒙德干掉。会上曾经有人担心这样做必将招致恶果,引起祸乱。但拉母贝蒂家族的代表莫斯加,则坚决主张以见血的方式进行报复。于是,在1315年复活节的早晨,以莫斯加为首的几个人,在一座老桥附近,将独自前行的伴鸿德蒙德杀掉。
谋杀的结果,使全城截然分成两派。支持伴鸿德蒙德家族的,成为后来的盖尔非派;支持乌贝尔蒂的,成为后来的奇伯林派。除了各派中的贵族之家外,每派还有许多中上层市民参加。自此,便揭开了佛罗伦萨历史上,同时也是意大利历史上党争的序幕。
但丁一生主张民族团结统一,认为这次谋杀给意大利带来了不幸和灾难,因而对莫斯加十分憎恨,在后写的《神曲》中视他为民族的离间者,打人地狱第八层。
盖、奇两党怨艾未解,而刚刚获胜的盖尔非党内部,却出现了可怕的裂痕。
裂痕来自比斯多亚城的一次家族纠纷。在当时的佛罗伦萨,多那底和赛尔希是最显贵的两个豪门,在他们之间经常发生一些磨擦。比多斯亚城的一次家族纠纷,使得这种磨擦达到了敌对的程度。
在比斯多亚,最显赫的家族是坎切里埃利家族,该族祖先名叫坎切利埃雷,此人有两个妻子,一个叫比安卡(白色),凡她的后代都自成一派,自称比安卡派;而另一个妻子的后代,为了更清楚地和前者区分,就定名为“内纳”(黑色)派。后来这两派长期明争暗斗,招致了许多人的死亡和大量财产的破坏。由于他们势均力敌,难分胜负,所以都希望借外来力量帮助自己。黑派因为和佛罗伦萨的多那底家族关系密切,所以得到该族头领科索的支持。黑派的得势,使得白派也急于要找一个强有力的保护者,于是他们更自然投靠了赛尔希家族。
从比斯多亚带来的争吵以及其中的宗派对立,扩大加深了多拉底和赛尔希这两大家族之间的宿怨。在封建社会,家族之间的一切纠纷,都是政治和经济矛盾的集中反映。于是,家族矛盾越来越成为政治矛盾,这两大家族之争逐渐成为佛罗伦萨历史上有名的黑白两党之争。
伴随着这两大家族之争,佛罗伦萨全城也分为两派。一部分资产阶级暴发户和上层市民,他们归附以赛尔希为首的白党,要求佛罗伦萨独立和自由,反对教皇干预政治;另一部分穷愁潦倒的破落贵族,归附以多那底为首的黑党,他们对教皇的予夺表示妥协,企图借教皇的势力东山再起。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露梅雨子

简单说两句耐心坚持不断努力学习

猜你喜欢
名人传

【内容介绍】《名人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著《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的合称。本书的三位传主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不衰,罗曼·罗兰紧紧把...

by:凤娱有声

名人传

讲述贝多芬、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三个伟人。

by:无眠悠悠

名人传

《名人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1866~1944年)创作的人物传记作品,它包括《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

by:潇潇暮雨_t8

名人传

“一百年前,俄罗斯一位伟人为我们这一代点燃了一支最纯真的火炬,照亮了我们的青春。”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前方道路还不知道去向是哪里,保加利亚农庄或是高加...

by:宫羽雅音

名人传

梦想是自由自在的,也是无边无际的。以梦为马,在理想的天空驰骋,相信你会见到绚烂的彩虹。

by:小主持舒鑫奕

名人传

【内容简介】《名人传》是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曼·罗兰所著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的合集。作者在作品中着力...

by:全声汇

名人传

《名人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1866~1944年)创作的人物传记作品,此传记里的三人,一个是德国的音乐家贝多芬,一个...

by:小姑猪

名人传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升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达到400万字以上,让孩子...

by:金鑫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