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立论】梁秋阳:怎样找到新奇观点——三招帮你打开思路

2023-11-20 21:49:2510:36 4.9万
声音简介

音频全文:


懂得辩论,想得清楚,说得明白。

你好,我是梁秋阳。


通常在社交场合,最受欢迎的,都是那些说话有趣的人。对于同一个话题,他们往往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新奇见解,引发大家的讨论、赞叹——哪怕是被吐槽也好,也总比当个小透明要有存在感得多。

同样地,在准备辩论比赛时,怎样想出有新意的观点立论,也是困扰许多辩手的问题。你要知道,有很多辩论比赛用的题目,都已经被讨论过无数次了,如果你始终都是那三板斧,不仅评委听了无聊,观众看着乏味,甚至你自己都会觉得审美疲劳。


所以,今天我就从辩论赛立论的角度,教你怎样发掘出有趣的新观点。


任何观点的形成,都离不开三个要素:预设前提、理论来源和观察角度。而要想出新奇有趣的观点,靠的正是对这三大要素的颠覆,也就是:重设前提、跨界诠释和改变视角。


先来看第一个方法,重设前提。

我们每个人在想问题的时候,一定都会有一些被我们的脑子略过去的隐藏前提,比如很多长辈都认为结婚要门当户对,这句话的隐藏前提就是,结婚不光是两个人的事,更是两个家庭的事。日常生活中,这确实简化了我们的表达,但另一方面,这也限制了我们的思考。所以,如果我们能针对性地找到并改变想问题时,那些被预先设定好的前提条件,新观点也就自然产生了。

以「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道经典的辩题为例。持反方人性本恶立场的时候,最难处理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人性是恶的,那人身上为什么会有「美德」这回事呢?当然了,反方会说,世界上还有很多令人发指的恶行呢。没错,所以如果按照通常思路,就只会是正方不停地举人类行善的例子,反方不停地举人类作恶的现象,直到地老天荒。

但你有没有发现,之所以这个问题听起来难处理,是因为我们总是天然地认为人的行为和动机应该是一致的,所以善行的存在证明了人性本善。可是,让我们重设一下这个前提——有没有可能人们的动机并不善良,但却最终催生出了善行呢?

当你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就离找到答案不远了。你会发现,由于理智的存在,即使参与博弈的每个主体都是自私甚至邪恶的,最终博弈出来的结果,也很可能是相互妥协、抱团取暖——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即使人性本恶,但当人们组成社会之后,还是会有谦让、团结这样的美德。而你甚至还可以借此继续阐发,说因此啊,法律制度存在的意义,正是让我们可以用规则的束缚替代道德的律令,不必再背负一定要当一个善良的人的精神枷锁。正所谓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人性不必本善,只要行为是好的就可以了。

当然,到这一步,你的工作还没完,因为人的想法是相互关联的,当你重设了前提,也就意味着你还需要对与之关联的其他地方给出新的说法。例如,对方会问,像雷锋、特蕾莎修女这样纯善的人要怎么解释呢?这里的答案可以有很多,但只要能自圆其说,就是一套全新的观点了。


第二个方法,叫跨界诠释。

什么意思呢?就是试着用某一个领域的理论,去解释另一个领域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在面对不同的问题的时候,都会有各自的一套理论来源。遇到专业问题,用专业知识;遇到人生问题,用人生阅历。通常情况下,它们是互不相干,泾渭分明的。而如果你能有意识地将它们相互印证,跨领域使用——这个时候,很多有趣的观点就出来了。

例如「做人更应该尽如人意还是无愧于心」这道辩题,表面上讨论的是为人处世之道,因此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围绕着个体的不同心态展开讨论;也许还有人会发现,无论我抱持着哪一种人生信条,都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因此我们真正应该讨论的,是群体的价值观。

但其实,这道辩题还可以用符号学、传播学来思考。这里我粗浅地借用一下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观点,我们每个人使用的语言看似相同,其实不是。比如,当我说我想要公平,我想要的到底是哪种公平?是结果公平、过程公平还是历史公平?也许公平这个词还算容易达成一致,那么,疼痛呢?快乐呢?另一方面,即使不考虑语言的模糊性,光是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也必然产生损耗,两相叠加,便使得「人意」这个东西变得难以确定,而「真正的尽如人意」也就成为实际上的不可能。

由此观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自然才是我们每个人唯一也是最合理的选择。

你看,只需要引入新的理论资源,就能帮你的思考别开一番生面。事实上,学科交叉一直都是科研领域产生新方向、新发现的重要方法。比如曾经风靡一时的《自私的基因》,还有经济学里著名的「口红效应」,都是被大众所熟知的案例。但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些能被人记住的交叉理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虽然听着高大上,但读起来并不高深莫测。

是的,在辩论场上,使用跨界诠释来构建新观点,最重要的就是举重若轻。要知道,说服人的永远不是名词术语,只有老老实实借助新理论把道理讲得清楚透彻,才能让跨界的新观点发挥真正的威力。


第三个方法,叫改变视角。

同样一件事,处于不同的观察角度,自然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是所谓的「屁股决定脑袋」。因此,如果能跳脱出常人的视角,就能找到新的观点。

在文学领域有一个经典的辩题叫「作者未死还是作者已死」,讨论的是咱们看书的时候,应该考虑作者写书时的原意吗?还是应该当作者不存在,自己读出什么,就是什么。

一般人拿到这道辩题,通常想的都是,作为读者,我要抱持着怎样的态度才能从书中收获最多?可是,来,让我们改变一下视角,你就会发现,这道题还有另外一个角度,那就是,作为作者,我用怎样的态度去创作作品,能给读者带来更多意义?如果作者抱持着某种态度才能创作出最好的作品,那么自然读者也应该用与之相应的心态来进行阅读。

说到这里,很多辩手都会有一个疑问:通常一个辩论题目的视角都是有限的,或政府与民众,或功利与道德,于是转来转去,也体现不出什么区别。例如,之前被热议过的,狗仔有权曝光明星出轨吗?无论你站在明星的视角还是狗仔队的视角,看起来都没什么差别,因为事情你做了,还不允许别人说吗?但是如果你设身处地地体会一下明星当时的处境和心态,就会发现,狗仔曝光与否,看似只是让一件由少数人知道的真相,变成多数人知道了而已。但正所谓家丑不外扬,这件事情如果没有被曝光,当事人家庭内部本来还有沟通妥协的余地,但一朝大白于天下,在舆论推波助澜道德绑架之下,就变成了要么颜面扫地,要么恩断义绝的两难境地。量变,也就成了质变。

所以,发现了吗?要转换新视角,核心在于要够具体。只要你能不断去体察不同视角下的具体而微的情况,就会生出无数的观察角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全新观点。


好的,让我来总结一下今天的课程。在构思立论的时候,要怎样才能找到新奇的观点呢?

一是重设前提,然后自圆其说;

二是交叉诠释,但要举重若轻;

三是改变视角,并且具体而微。


打一个容易记住的比方,针对特定话题发掘观点的过程,如果是一段旅程的话,

重设前提就像是改变出发点,因为出发点变了,旅行线路自然也变了;

跨界诠释是改变交通工具,之前坐汽车能去的地方,不妨试试坐一次飞机;

改变视角则是换个座位,当大家都往前坐的时候,你可以独自走去后排;

而无论哪一种方法,都能让你在这段思考的旅途中,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当然了,思考能力的培养绝非朝夕之功,而能想到的观点的丰富程度,也离不开你的知识积累与人生阅历。但只要循着正确清晰的方法训练自己,至少你能让自己朝着所期望的方向一步步成长。


最后,给你留一道思考题:

对于「孤独是不是一种痛苦」这道辩题,你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提出有意思的新观点吗?

期待你的答案,我是梁秋阳,我们下次见。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听友394900508

不知道算不算是这三个中的任何一个部分。 但是我认为孤单可以是在精神上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的确是痛苦的,人需要认同感,而当所有人都不懂的话,那种被排除在外的感觉那就是一种孤单。 另外在现在,很多人看到一个人呆着就觉得他很孤单。但是我认为这不是一种痛苦。那个他可能自己翱翔在一个欢乐的天地里或是思考着一个问题不想被任何人打扰。那么我认为这就不是痛苦,因为当事人并不认为这是一种痛苦。

微小的尘土

总结: 一是重设前提,然后自圆其说; 二是交叉诠释,但要举重若轻; 三是改变视角,并且具体而微。

176309502

听着吃力,举例再贴近生活点会更好

小胡_o1

我们认知层面上的孤独,是指在社会关系中被孤立的状态或者是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同感。这是我们常见的立场,所以在这个立场里,孤立是痛苦的。但是我们跳出这个思维定式来想这个问题,孤独也可以是自身选择的一种立世的态度,自己追寻的生活状态,这种状态可以免于他人的打扰,免于无关的烦扰,免于世俗的影响,这是自我的选择,至少在当事人的态度上,他是甘愿孤独的,甚至乐于孤独,那何来痛苦。

1876780ehrd

重设前提:孤独是一种表象,指孤单一人。而孤独感不同,是指心里感觉自己孤独。而辩题是“孤独是不是一种痛苦”讲的是孤独而不是孤独感。完全有可能你人孤独但没有孤独感。而所谓「孤独的痛苦」是来源于孤独感的。既然没有孤独感,就没有痛苦。 以上是我的短见,见笑了。本人是一个初入辩论的新手,请大家多提意见,谢谢

猜你喜欢
梁秋阳:职场沟通秘籍20讲

梁秋阳你是否也有这样的困扰:与上级沟通不顺,怀才不遇?不会拒绝,总是做吃力不讨好的事?跟同事相处尴尬,得不到帮助支持?说话逻辑混乱,一次次的错失良机?以上问题,...

by:量子教育官方

梁实秋散文

一直喜欢散文,尤其是梁实秋的散文,婆婆妈妈的,细碎但是温暖,梁老关于吃的描写特别吸引人,总忍不住想去尝尝,可惜的是世事变迁,好多都已经找不到了,不过,有些可以根...

by:北方冰凉凉

梁实秋散文

梁实秋,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曾与闻一多徐志摩创办新月书店。

by:声命之舞

春秋谷梁传

《谷梁传》着重宣扬儒家思想,务礼义教化和宗法情谊,为缓和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稳定封建统治的长远利益服务,因而也受到统治阶级的极大重视。它是我们研究秦汉间及西汉初...

by:善意流传

韩菁清与梁实秋

44年前梁实秋和韩菁清的倾城之恋,轰动了整个华人圈。而今两位当事人都去世了,他们的忘年恋也渐渐被世人遗忘。而今提炼出一些有意思的小故事供有兴趣了解他们和...

by:梁子雅舍

襄阳-春秋寨景区

音频来源于链景旅行地址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东巩镇陆坪村票价描述暂无开放时间暂无乘车信息暂无

by:恋景旅行APP

梁实秋作品集

新入手一套梁实秋先生的旧书,尝试学习一下,主要用于个人成长和气息训练以缓解胸闷气短的症状,感恩喜马拉雅FM这个平台和很多素未谋面的古圣先贤、大家、老师们让我学到...

by:堂姐频道

梁实秋 散文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

by:貓咪媽媽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