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在相为无我相


为无明所迷惑的愚人以能取再有的行包裹自己,如蚕作茧自缠自缚。

 

                               -----《清净道论》第十七说慧地品

不自在相为无我相。

                               -----《清净道论》第二十一说行道智见清净品


1、(待收录)《正见》坦尼沙罗尊者 Thanissaro  Bhikkhu  [中译]良稹

(节译自《以善巧业为依止》)

关键词:此/彼依缘性的非线性,一切非线性过程皆体现所谓的“尺度不变性”,

 

**正反馈,强化原输入与果报**它们也可以构成负反馈,抵消原输入

 

这些反馈循环的运转,有时会很快失控

 

2.第二圣谛──集谛,就是关于苦之生起或根源的真谛。

 

这一圣谛最通俗而为人所熟知的界说,在巴利文原典中许多地方都可见到。

“苦的根源,就是‘渴(爱)’。它造成‘来世’与‘后有’;与强烈的贪欲相缠结,随地随处拾取新欢。这‘渴(爱)’有三:()感官享受的渴求(欲爱);

()生与存的渴求(有爱);()不再存在的渴求(无有爱)。”﹝注一﹞

          “渴(爱)”一词的意义,不仅是对欲乐、财富、权势的贪求与执著,也包括对意念、理想、观点、意见、理论、概念、信仰等的贪求与执著。

﹝注五﹞根据佛的分析,世间一切困扰纷争,小至家庭个人之间的口角,大至国与国间的战争,无不由于这自私的“渴(爱)”所引起的。﹝注六﹞ 从这一观点看,一切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根本,都在这自私的渴爱。

 

 大政治家们想仅从经济与政治方面去解决国际纠纷,讨论战争与和平, 只触及问题的表面,而不能深入到根本症结之所在。 佛就曾告诉罗吒波罗:“世人常感不足,梦寐以求,乃成为‘渴(爱)’的奴隶。”

  每一个人都会承认,世间一切恶事都从自私欲生。这并不难懂。

 

但是这“渴(爱)”如何能产生来世和后有,就不是那末容易把握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