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金殿殿试鼎甲朱卷(上)》

389
前言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於开皇七年(公元五八七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取士。隋炀帝登基后始设进士科。唐于进士科外,又增设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此外还有临时诏令设置的各种制科。据王应麟《玉海》载,唐代制科多达五十九种。而实际上远不止此数。到了宋代,制科数目锐减,且废置无常,后仅存空名。而唯独进士科常置不辍,成为科举制度中唯一科目,一直延续到清末。
唐武则天时始设殿试之制,由皇帝亲自主持,对会试合格者再进行考核,依其成绩高下分别授以不同的官职。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九八三年)经殿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五等,又称五甲,每甲人数不定,元顺帝时进士改分为三甲,第一甲又称鼎甲,只限三人。明清两代因袭不变。鼎甲三人按顺序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状元”一词始于唐代。当时,凡举人进京参加会试,必须先到礼部投状报到,故时人习称进士科第一名为状元,又称状头。宋开宝六年(公元九七三年)以前又习称状元为榜首。在宋代,尽管人们习称进士科第一名为状元,但有时对一甲进士都称为状元,并不止限第一人。自元以后,状元一词始为一甲第一名进士所专有。
北宋时,一甲的第二、三名都称为榜眼,意为榜中双眼。南宋时始专称第二名为榜眼。“探花”一词始于唐代。当时,新科进士在杏园中赴“探花宴”,选其中少年俊秀者为“探花使”,又称“探花郎”遍游京中名园,折取名花,以示荣宠。至南宋时专称一甲进士第三名为探花,一直延续到清末。

自隋唐到清末,上层统治者无不将科举作为取士用人,收揽才俊的正途。而天下读书人无不将科举当作入仕做官,步入上流社会的必由之路。因而,历届封建王朝,不论朝野士庶,均将科举考试视为隆重大典。天下士子或者为跻身于政界思欲有所作为,施展政治抱负;或者为显身扬名,光宗耀祖;自垂髫启蒙开始,经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寒窗面壁,矻矻苦读。经过县试、府试、院试而成为秀才,经岁试、科试、乡试而成为举人,再经会试成为贡士,经殿试成为进士。层层筛选、层层过关,最后有幸能够晋身于鼎甲者可谓人中之杰,其试卷也算是文中之萃了。
所谓朱卷,即举人应考会试的试卷,亦称朱卷。它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履历,即考生的乡贯,家庭成员,社会关系,本人出生年月,学业师承。二是科分专业,注明考生中式的科分、名次,考官的职务及对考卷的评语。三是考生的文章,也是朱卷中最重要的部分。
明清两代,会试三场。第一场考“四书义”三道,试贴诗一首,“五经义”五道。第二场考论一道,诏、诰、表内科一道,判词五条。第三场考策论五道。殿试又称廷试,贡士们回答皇帝提出的有关经史时务的问题一道,称为“对策”。在这数十道试卷中,以“四书义”三道试卷和对策的文献价值最大。
“四书义”试卷是用固定的格式阐述儒家经典大义的散文,即“八股文”。尽管这种文体有种种弊病,一百多年来备受人们的责难,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它是吸取了前代骈体散文的精华,或者说是古代骈体散文借助科举制度发展而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自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科场试卷出现八股雏形,经四百多年,到明弘治朝八股文体裁趋于完备。读书人即要通过它博取功名,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潜心研习、反复切磋,使八股文在修辞技巧、逻辑条理、布局结构等方面均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在一篇七八百字的短文中,熔经义、策论、诗赋为一炉,既要透彻地阐述经典大义,又要文字简捷、工整对仗,没有较高的文学表达能力是做不到的。
举行殿试的目的是皇帝亲自考核贡士们经史学术的水平和对国家政务的见解能力,同时也有咨询时务、了解民情的用意。故考试内容依时局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除有关经史学术源流发展外,主要是朝政当务之需。如选贤用人,监察课最,兴办学校,化导民俗,疏浚河道,漕运储粮,赈济灾歉,屯田垦殖,开边戍守,简选将帅,军械制作,民族柔远,外交理藩,纳贡通商……是凡国家政务相关,几乎无所不包。贡士们在对策中对当朝“圣上”不免阿谀颂扬,但毕竟“来自民间”,其中有的人出身于社会底层,对于民俗风习,社会时弊有较多的了解。因而,在皇帝“无泛无隐”的鼓励下,毕竟道出了不少民间疾苦、官场腐败等时政弊端。如宋代文天祥,明代练子宁,清代张之洞等人在对策中大胆指陈社会时弊,并提出补救的措施,文字峻峭,情词恳切,不啻为传世之作。
总之,会试“四书义”试卷及殿试对策不仅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也是研究历代科举制度,了解历代社会矛盾的一种最直接、最珍贵的历史资料。

在科举时代,朱卷一向为人所重视。读书人刻印传抄,以供观赏借鉴,考生中式之后,,每每将本人朱卷刊赠新友,以示得意。所以,清代民间流传的朱卷汗牛充栋,数量十分可观。至于殿试对策,更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为治国经世的重要文献。但自停科举废八股之后,这部分资料却如烟飘絮飞,零落失散。正如光绪朝甲辰科探花商衍鎏所喟叹:“藏书家不重,目录学不讲,图书馆不收”,竟使这部分珍贵资料损失殆尽,至为可惜。
现在随着学术界对历代选举制度和教育制度研究高潮的兴起,人们开始注意到历代朱卷的重要。我们虽经百般努力,多方搜寻,历代鼎甲朱卷惜乎存少佚多,近一年的时间内,我们除了搜集到这些仅见的会试朱卷以外,还搜集到历代鼎甲进士的部分乡试卷和履历。限于篇幅,只能忍痛舍弃,无法一并付梓。
此书在出版过程中,得钱丽芬女士、陈占昌先生鼎力协助。特在此敬以谢忱。
由于我们学识浅陋,加之时间仓促,致使这部书谬误当不会少,切望能得到专家同好的攻瑕赐正。

杨村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夜
(201912170850)
声音6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