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文诵读

4600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5000余字。


《道德经》以"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是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曾担任周室守藏史。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从师商容。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运化过程之中发挥其作用


《道德经》语言极为精辟,句句至理名言,形成诸多成语、格言、座右铭。如:天长地久、上善若水、少私寡欲、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等等。有些原句更演变成今天广为流传的警句,如:“功成,名遂,身退”,现为“功成身退”;“知其白,守其黑”,现为“知白守黑”;“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现演变出“大智若愚”,“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现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知足之足,常足矣”,现为“知足常乐”;“宠辱若惊”,现为“宠辱不惊”。


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仅欧洲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中国哲学中另有一个特异的宗派……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性。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及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


前苏联汉学家李谢维奇说,“老子是国际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一生研究中国,著有《中国科技史》专著。他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