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六经脉证

53
六经脉症

(清陶詹庵)

太阳脉

论曰: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浮而缓者为中风,浮而紧者为伤寒。

阳明脉

论曰: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又曰:伤寒三日,阳明脉大。长大而浮者为经病,长大而沉者为腑病。

少阳脉

论曰: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其有沉紧者,太阳病转入少阳,邪将欲深入,为里虚也。有时脉浮大上关上者,三阳合病也。若见脉微缓者,为病愈。

太阴脉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沉细而强疾者,谓之有力,为实为热,当下。沉细而迟弱者,谓之无力,为虚为寒,当温。此二者,里证见脉也。

少阴脉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沉疾有力者为热,当下。沉迟无力者为寒,当温。论又言,脉微细者,以阳邪传里深也。亦以迟疾分寒热。

厥阴脉

论曰: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然微缓中视浮沉为病之盛衰。经曰:脉微缓者,以热邪甚 ,兼风化也。缓者风脉也,肝为风木,若脉沉缓为病末己。若得浮缓之脉,浮则邪还于表,缓者脾胃气和,不再受克,邪无所容,否极泰来,水升火降,必寒热作而汗出解也。
六经脉证(医宗金鉴)

欲读《伤寒论》,必先识六经之本证,然后论中所称太阳、阳明等病,其源流变态脉 象,当一一备记,了然于心,然后其症之分并、疑似及用药加减异同之故,可以晓然眩 惑贻误,故备录于下。

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阳 数七,阴数六故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恶寒、未离太阳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阳明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阳明脉大。以上皆阳明之经病。

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

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

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此乃正阳阳明。

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内热已极。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外热轻则内热重。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太 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少阴自利而渴,寒此 自利不渴,寒在中焦也。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卫气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尺 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伤寒各脉的主病

胡希恕

1浮

浮脉是脉动深度的浅在象,它是脉动的位置较平脉浅浮于外者,故谓之浮,属于太过的一种脉。凡是脉太过,均主有余的一类病。所谓有余,包括邪气盛实之有余,或病势进展的有余,或机能亢盛之有余等内容(以下仿此不另说明)。今浮脉既属脉动浮浅向外的有余,为阳气亢进于体表的象征,病毒由于阳气之亢拒于外,只能发为在表的病,所以浮脉主表;热盛者气为之张,所以浮脉亦有时主热;阴血虚于内,阳气浮于外,此浮由于内在血液之虚(伤津亡血)所 以浮脉有时亦主虚。

2沉

沉脉是脉动深度的潜在象,它是脉动的位置较平脉深沉于内者,故谓之沉,属于不及的种脉。凡是脉不及,大都主机体机能的障碍或沉衰(以下仿此不另说明)。今沉脉既属脉动沉潜在里的不足,为阳气受阻于里之形象,故沉脉主里;然阳气虚衰,脉亦沉陷不振,故脉沉亦主虚、主寒:阳气不振,则水留不行,寒水过盛,亦足致阳气沉衰,故沉脉有时亦主水。3.数

数是脉动速率的太过脉。若于定时内,脉动的次数较平脉为多者,即谓为数。心主血脉,脉动发于心,心受盛热刺激加速其运动,故数脉主热:热盛则阴液为伤,阴液虚衰,亦恒促使发热,久病脉数,多属虚损,故数脉亦有时主虚

4.迟

迟为脉动速率的不及脉。若于定时内,脉动次数较平脉少者,即谓为迟体内热能衰减,影响心脏跳动迟缓,故迟脉主寒:血循环减退,机体营养不足,故迟脉亦主营气不足:病实于里达至相当程度,亦足使血行为阻而脉现迟,故迟脉有时亦主里实

5.实

实为脉动力量的太过脉。因其按之脉动较平脉实而有力,故谓为实。为邪气既盛而正气拒 亦力之象,故主实证。
6.虚

虚为脉动力量的不及脉。因其按之脉动较平脉虚而无力,故谓为虚。为人已虚、正力 衰之象,故主虚证。

7.结

结为脉动节律上有间歇的脉象。若脉动时一止,而止即复来,则谓为结。结者,如同中间有结,但前后仍相连,寓间歇时间甚暂之意,属于不及脉一类。心气虚、血少,脉故 结脉主心虚血少;但瘀血阻碍亦恒致脉有间歇,故结脉又有时主血瘀。

8.代

代亦脉动节律上有间歇的不及脉。若脉动中止,良久而始再动,则谓为代。代者,更意 ,因间歇时间较久,有似另来之脉以代前者。代亦主心虚血少,其有似结脉,但较结笃 :虽亦主瘀血,但多属虚证,而不似结常主瘀血之实证。

9.动

此脉来源于脉动的不匀。若脉动有似跳突(起伏形象上的表现)或摇摆(前后部位上的现)者,即谓之动。动为脉动突出于一点的太过脉。机体受急剧的刺激,随其所受处所,于 脉的左右上下相当的部位(此可参看后之三部九候规律),而显如豆的跳突,故动脉主则 胸腹动悸)、主疼痛。

10.促

此脉亦来源于脉动的不匀整。促为迫或近之意,若脉动迫近于上、于外,即寸脉浮关沉 者,则谓为促。促为脉动促击于寸上的太过脉。表不解则邪气冲击于上,脉因应之促击口 ,故促脉主表;亦主气上冲(上实下虚多见此脉)结胸病有时见此脉。《脉经》谓中 一止的脉。后世脉书虽有异议,但仍以促为数极,此亦非是。促为迫上、迫外之意,实浮 关以下沉的脉。仲景书论促脉共4条,如:

“伤寒脉促,手足厥冷,可灸之。”

【释】伤寒而手足厥逆,乃外邪里寒的为证,故脉应之促寸浮以应表邪,关以下沉以应里灸之即先救里而后救表之意。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释】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今胸满即气上冲的为候,故脉应之促。虽气冲胸满,但由于下后伤腹气,芍药非腹虚所宜,故去之。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释】于此明明提出脉促为表未解之应,则寸脉浮又有何疑!关以下
声音1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