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下江南

1.7万

君王总爱江南好,梦中苏堤看春晓。

都城风沙起北冥,帝星欲转乘飞鸟。

金粉六朝尽玉箫,江南烟雨草难凋。

引经用典书生性,自动诗情望碧霄。

更因经济添纠缠,关市萧条信可牵。

轻施补天捉月手,以与西夷久周旋。

由此出师有内涵,万国群邀作笑谈。

翰墨群英书御诏,百花落后下江南。

风音电信当时到,群宦魔都先预告 。

旧户老街颜色新,十三区内修驰道。

四十五部手齐伸,五十六国出口号。

道旁泥障裹纱帆,为求进度先施暴。

圣驾行处定由人,不由人处谁问津。

三换设施犹不满,千里飞虹喜会宾。

解意为谁无日夜,尽心如此信良臣。

十年工程三月定,三月会后任生尘。

锦绣百花空自美,初更良夜尽销毁。

雷霆乍惊过宫车,渭流涨腻弃脂水。

美人帐下自欢歌,精卒道旁斥谁何。

五步岗巡十步哨,为结欢心故执戈。

来宾犹有风尘客,借问中华物与资。

玉树琼枝无可暖,珠帘翠幕岂疗饥。

圣祖当年曾见驾,不因俭朴乱尊卑。

君不见,

庐陵太守乐者谁?游人一去禽鸟嬉。

宾主尽欢同一醉,方圆林泉皆为累。

劝君且安蜗居里,微躯不必鞍与辔。

——乾隆下江南行

乾隆十六年(1751)正月,乾隆以督察河务海防、考察官方戎政、了解民间疾苦以及奉母游览为由,第一次南巡江浙。

乾隆四十九年(1784)正月二十一日,乾隆开始了最后一次(第六次)造访江南。

乾隆下江南的目的是什么,不言而喻,但不管什么原因,他的铺张浪费、扰乱民生,都比康熙来得严重得多。

而康熙也不是省油的灯,即使有意收敛,也未见得少花钱——曹雪芹的祖父曹寅造成的巨额亏空里,就有接驾而造成的,当然,这未必就是康熙想要的结果。

但曹雪芹还是不忘在小本本上写上一句:

咱们贾府正在姑苏扬州一带监造海舫,修理海塘,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

上梁不正下梁歪是大清朝的一个写照,我总觉得清朝这些个皇帝似乎是从来不看《韩非子》的,当然,其他的皇帝看得也不多。

而封建时代最大的毛病,就是君王至高无上,这毛病在咱们民主时代,自然是没有的。

这次写这首《乾隆下江南》,写得实在是不满意。

我开笔的时候是想写成杜甫的《丽人行》或者李商隐的《隋宫》那种风格,但写着写着,才思不继,描摹难着,才知道前辈名篇之难作。

或许换成赋体,或者写我更喜欢的骈文,会好写一些,但肯定也写不出《阿房宫赋》这种旷世名篇。

所幸我未满三十,还能狂上几年,这也是不让古人方有志。

若三十岁后仍写不出,那也无妨,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


声音50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