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

38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全书着重描写了公元三世纪,以曹操、刘备、孙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达三十多种。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装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也就是现在人们看到的《三国演义》。
不同版本的《三国演义》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明嘉靖壬午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目。至明朝万历年间出版的《新刊按鉴全相批评三国志》依旧是二百四十则,只是已经改为二十卷。同样是明朝万历年间吴观明刊《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将原有的二百四十则合并为一百二十则,在回目上,将单句改为偶句。至清朝康熙年间。毛纶、毛宗纲父子以《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为基础,同时又参考陈寿的《三国志》等作品,对回目和正文进行了大篇幅修 前改。并对小说中的人物以及战争做出详细注解和点评,用金圣叹评改《水浒》的方法,对全书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加工润色,被后人称为“第一才子书”。现在我们读到的《三国演义》就是在此版本基础上整理而成。
除此以外,《三国演义》还有许多当时刊印但并未流传开来的版本。例如:明代万历十九年,金陵周日校刻的《新刻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明代万历三十八年,闽建杨春元闽斋刊印的《重刻京本校正通俗演义按鉴三国志传》等。但这些版本的内容与形式区别并不大。
历史演义小说都是虚实相间,古今兼顾,讽古说今,以古喻今,《三国演义》把这种艺术方法发挥得很好,一方面,既尽量地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明朝社会肯定有与三国人物相似类型的人,所以又尽量去符合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令张、美化、恶搞、丑化等等,给读者一些启发或引导,并照顾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从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套路可以知道,《三国演义》不但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三国历史的真实面貌,还反映了许多明朝社会现象。《三国演义》中展现的是一段单纯地信奉儒家文化的历史。在三国时期,人们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信奉仁、义、道、德、礼、信、忠、孝、廉等思想,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同样是一种思想上的洗礼与熏陶。而这也是我们再次整理出版《三国演义》的主要目的。本书以“毛本”《三国演义》为底本,同时参校了《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李签翁批阅三国志》等古代珍贵文献资料,精心比较,汇总现代各个版本之间的差异,重新整理而成。
在以往的刻本、抄本中,难免有因传抄者笔误而产生的错误,对于参考的刻本、抄本中一些明显不符合逻辑的错误,本书在整理出版之时,已尽量予以改正。
为尊重古籍,书中涉及古代方言便语、宗教哲学、纪年、时令、天文、地理、医药等方面的内容,均按原书加以保留。
由于水平有限,整理中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声音1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