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诵读三百篇(下)

2587
序 言

诵读者,朗读到能背诵也。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由来久矣。孔子就要求其弟子"诵诗三百"(《论语·子路》)。大约在汉魏六朝时,诵读便蔚然成风,故时人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陈寿《三国志.钟繇华歌王朗传》)。到宋代,朱熹总结前人的读书经验,明确提出了"读书成诵"的要求(《读书之要》)。于是诵读作为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一直流传到近代。旧时私塾的启蒙教育,开头几年,先生只是要童子朗读背诵,等到读了几年,背诵了几本书后,先生才开讲。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大不同于前人,教古诗文主要是由老师讲解,对于诵读则不似前人那么重视了。可能在不少人的心目中,诵读是属于"死记硬背"的笨方法,早已过时了。其实也不尽然,诵读方法流行了两千多年,自有其合理之因素。
第一,诵读对启蒙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1)诵读是行之有效的识字教学。古人在拼音教学很不发达的条件下,让学生背诵几本书,从而整体识别几千常用字,实在是简便高效的好方法。诵读,实际上是使生字词歌咏化。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唱熟的歌,一般不容易忘记,道理正在于此。旧时的《三字经》、《百家姓》、《声律启蒙》等儿童读物,显然都是从便于诵读,易于记忆角度编写的,其识字效果,显而易见。(2)诵读是不失时机的记忆训练。记忆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学习能力。最有效的记忆训练显然是在童年阶段,古人说"童子以记诵为能,少壮以学识为本,老成以德业为重",这是很有道理的。人的某种能力的形成,具有很强的阶段性,例如童年阶段强化诵读训练,就可以

·1·
声音163评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