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大全集》第3章大处着眼的智囊(2)

各位学友,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天下第一奇书《智囊大全集》
第3章大处着眼的智囊(2)
张耳忍小忿以成大事
张耳、陈馀,都是战国末年魏国的名士。自秦国灭魏以后,秦便悬赏追捕此二人。于是,他们都隐姓埋名逃到了陈地,做守卫里门的职务。有一次,一小吏因陈馀有过失要鞭打他,陈馀顿时怒火中烧,欲起而反抗,张耳用脚故意踩了他一下,示意要他接受鞭打之刑。待那小吏走了以后,张耳就把陈馀叫到旁边的一棵桑树下,责备他说:「我们当初是如何商定的?如今受到一点小小的屈辱,就想死于小吏之手吗?」
越王勾践忍辱居于石室,韩信也曾受跨下之辱,这些人都能暂时屈忍于小小的侮辱,才能在以后成就大功业。陈馀浅薄浮躁,和张耳相比则相差甚远,因此后来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张耳被项羽封为常山王,后又被刘邦封为赵王,他还和刘邦结为亲家,张耳病逝后,谥号为“景王”。而陈馀未接受谋士李左车的建议,轻信韩信的背水列阵法,败后被斩杀于泜水。)
【智囊】
俗话说:「能忍耻者安,能忍辱者存。」孔子也说过:「小不忍则乱大谋。」而一般人常常是「小不忍」,认为这样做是懦夫,应该是人辱我一尺,我辱他一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定不饶恕他。但是,中国古代的智者却把这种行为归之为匹夫之勇而加以蔑视。孔子对于这种只知道前进而不懂得后退的匹夫之勇也嗤之以鼻。孔子曾说过,空手打虎,泅水渡河,死了都不知道后悔的人,我是不愿意与他相处的。只有那些临事必定小心谨慎,能预见谋略,有成功把握的人我才愿意与他结交。
因此,进,固然是勇,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退,也是勇。一个智者所需要的也正是能进能退,能屈能伸的大勇。当形势有利于我时,应立即前进;当形势不利于我时,能懂得适可而止,马上撤退,为的是成就日后的一番大事业,而不去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
舍己救人
明朝时期,广东布政使徐奇进京拜见皇帝,顺便带了许多广东的藤席来送礼,礼物还没送出去,送礼的名单却被锦衣卫搞到了。皇帝看到送礼的名单,发现徐奇给满朝文武都送了,唯独少了杨士奇,于是召杨士奇来,问他,[这是怎么一回事?]杨士奇说:[徐奇原在京都任给事中,受命到广东时,大家都作诗文为他送行,所以他这次回赠礼物。臣当时生病没有作诗文,不然的话,礼单上也免不了会有臣的名字。现在大家的名字列在礼单上,而且礼物微薄,看来这中间也不会有其他的情况。]
皇帝听了,疑心顿消,立即将礼单交给太监烧掉了,什么也没有问。
此礼单一烧,搞得那些别有用心的小人垂头丧气的,免除了缙绅中的许多祸患,打消了皇帝对大臣的疑心,保全了很多人。杨士奇的做法不仅厚道,也是一种大智慧。
宋真宗年间,有人上书皇帝议论宫中诸事。真宗看后大怒,立即派人抄了被告人的家宅,在那人家中还搜出了朝中一些大臣与此人交往、占问凶吉的书信,真宗打算把此事交送给御史,让其查明清楚。宰相王旦闻讯后,手持自己曾与那人占问之书上呈真宗,请求一起入狱。真宗看后,脸上的怒气才逐渐消解。王旦遂即来到中书省,将所得书信都烧毁了。不久真宗反悔,又派人到中书索要,王公回答说已经烧掉了,此事才就此罢休。这件事与杨士奇之事相似,都是舍己救人之举。
【智囊】
面对同一件舍己救人的事迹,有着两种貌合神离的读法:有人赞美舍己的悲壮情怀,生命成为证明道德的工具;有人注重救人的实际行动,生命是最终的目的。前者比后者更具道德激情,后者却比前者更关注生命安危。
救人不一定非要舍己。多年来,我们宣传往往是,舍己的大于救人的。你献身了,你就是英雄;没伤没痛救了人,就算不了什么,没有必要给你什么荣誉待遇,因为你毫发无损,没有舍己嘛。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战争年代我们打胜仗有一句名言,叫做「只有有效地保存自己才能更好地消灭敌人」。我们提倡舍己救人,不是提倡献身,应该是重在救人,提倡的是不惜一切救人于危难之中的精神。
崇高寓于平凡。在我们的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人,平常默默无闻,关键的时候却能挺身而出。这样的人多了,社会就充满希望。
严震仗义疏财
唐朝时,严震任山南节度使,有一个人前来向他乞讨三十万钱过生活。严震就安排他的儿子严公弼等人去问明情况。严公弼说:「这是个神经病,要这么多钱做生活费,让他直接去抢劫算了,父亲不要理会他。」严震大怒,说:「将来败我家门的一定是你!你说要坚守我们的家风,只能劝我多做善事,为什么却劝我吝惜钱财呢?虽然此人向我乞讨三十万钱,数目巨大,听起来有点造次,但他有胆量开口来讨,也不是一般的人。」于是马上令手下人如数把钱给了那个人。附近州县的人士听说了这件事,都争先恐后地来归附严震,但没有人再提出类似过份的要求了。
天下有很多不幸的事,都是因舍不得钱财引起的;天下也有很多美好的事,都是从舍得花钱做出来的。自古以来就没有吝惜钱财的好人。比如,东吴的鲁肃、唐朝的于頔、宋朝的范仲淹,都是喜欢施舍行善、不吝惜钱财的人。董份被明世宗亲点为翰林学士,后升任礼部尚书。董份居乡广占田地,蓄财积货,富冠三吴,田连苏湖诸邑,殆千百顷,是浙江南浔屈指可数的乡宦。他好广交朋友,凡是来往的客人,全都赠与厚礼。他的孙子董嗣成也是进士,擅长吟诗、写字,常常将自己的亲笔字画、诗稿送人。董份听到后,说:「像我们家这种情况,就算每天用金钱来交好别人,都还怕不能让人心满意足;怎么还模仿清雅人士的举止把自己的字画诗稿送人呢?而且我们官宦人家要有格局。难道要用字画去博人同情么?将来让我们家族破败的一定就是这个孩子。」后来局势动荡,董尚书年渐衰老,他的孙子董嗣成提出惩戒家奴,弄清土地纠纷,允许民户回赎,价不足者将予以补足。此言一出,立即引起湖州民众抗议。经过这次董范之变以后,董家一蹶不振,再无往日兴旺。后来之人都钦佩董尚书的先见之明。
【智囊】
元朝人许名奎说:「财能利人,亦能害人]。
古人对小节不究看作是一个人能否成大事的关键。他们提倡的是胸怀大局,不纠缠于细枝末节,看重的是人的才干,能够宽恕他人的短处和过错,不因为人才有哪一方面的缺陷就放弃使用,这是忍小节的中心内容。所以要办大事的不计较小事;成大功业的人,不追究琐事。
历史上那些明智的统治者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广泛地招贤纳士,集合起天下智慧能人为自己的统治服务,进而完成自己的雄心壮志。相反,嫉贤妒能,因为人才有一点瑕疵,就置人才不用的人则十分愚蠢。
今天就读到这里,感谢您的收听!欢迎大家在评论中分享所思所想
声音0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