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大全集》第5章远见卓识的智囊(2)

各位学友,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天下第一奇书《智囊大全集》
第 5 章 远见卓识的智囊(2)
不处置继迁母
西夏李继迁经常骚扰宋朝的边疆之地。保安军的官员上奏太宗,说他们擒得李继迁的母亲,太宗知道后打算将李母斩首。因为寇准当时任枢密御使,所以太宗单独召他进宫商议该如何处置。寇准退朝时经过宰相府,宰相吕端对寇准说:「圣上是不是告诫你不要把此事告诉我?」寇准说:「没有」。寇准便把皇上处置李继迁之母一事告诉给吕端。吕端问道:「准备怎样处理?」寇准说:「要在保安军北门外予以斩杀,以告诫凶恶的叛逆之徒。」吕端说:「如果这样处理的话,可不是一个好的计策啊!」于是吕端立即进宫向太宗上奏,说:「当初项羽要油烹刘邦之父太公,高祖刘邦还愿能分得一杯肉汤呢。凡能成大事者往往不顾及他的亲人,何况李继迁还是一个狂妄的叛逆之徒呢?陛下今日把他母亲杀了,难道明天一定能擒到李继迁吗?如果不能,不是白白和李继迁结下了怨仇,更加坚定了他的叛逆之心啊!」太宗问道:「既然是这样,依你之言,该如何处置呢?」吕端说:「以微臣之愚见,应当将李继迁之母安置在延州,并派人好好地对待她,以此招来李继迁。李继迁一日不降,终可拴住其心。因为他的母亲在我们手中,生死由我们定夺。」太宗听后拍着大腿高兴地说:「要不是爱卿之言,几乎贻误了我的大事。」
此后,李继迁的母亲被安置在延州,直到去世。李继迁死后,他的儿子竟向宋朝称臣纳贡。
后世遵循了吕端的建议,就有鞑靼酋长俺答的纳贡归降;如果违背了这一建议,则出现了努尔哈赤的反叛。
【智囊】
吕端以用心为上的思想瓦解了判军的斗志,史书上说:「吕端大事不糊涂。」
其实岂止是大事不糊涂,他还有宽阔的胸襟,这是干大事的人所必备的素质。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清澈了,清澈到像游泳池里的水一样,那是没有鱼儿能够在里面生存的;人太明察,太苛刻了,苛刻到像眼睛揉不进沙子一样,那时没有人愿意跟随你的。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宽则得众」的著名典故和故事,诸如楚庄王绝缨尽欢,孟尝君不杀与自己夫人通奸的门客,汉高祖重用陈平,唐太宗不追究郭子仪的儿子得罪自己,宋太祖宽容受贿的宰相赵普等等。而与此相反,因「居上不宽」而自食其果的例子也同样是不胜枚举。因此,居上不宽,是领导者的致命伤,而宽容的肚量则是作为领导者最起码的要求。胸怀开阔,于己于人都有利。在一个开放的自然的社会里,把优势关在一个小圈子里,其优势绝不能长久存在。可见,心胸狭窄,实在是干大事最大的忌讳。
苏颂谏帝莫立契丹王
苏颂二十三岁考中了进士。起初,他做过宿州观察推官、江宁知县、南京留守推官等副职。由于他办事谨慎周密,受到了当时任南京留守的欧阳修的赏识。
宋仁宗时期,苏颂三十四岁的时候,调到京城开封,担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等官职,负责编定书籍,前后共有九年多时间。苏颂非常珍惜这一难得的机会,发奋读书,不仅博览了秘阁中各种藏书,而且还每天背诵二千言,回家后默写下来,作为自己的藏书,多年如一日,从不间断。通过长期刻苦努力,使他积累了非常渊博的知识,他也非常熟悉历代的典章制度。
到哲宗元佑年间,苏颂被擢升为刑部尚书、尚书左丞,后来又做了宰相。元佑八年,辞去官职,专门从事《新仪象法要》一书的撰写工作,绍圣三年完成全书。绍圣四年,朝廷又启用苏颂,封官太子少师。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苏颂就去世了。苏颂在他的一生中,致力于科学研究工作,在药物学和天文学、机械制造学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宋哲宗时期,有一天,边防元帅派种朴进京上奏皇帝,说:「得到间谍的报告,契丹国王阿里骨已经死了,契丹人正为立谁做阿里骨的继承人而作难。契丹大臣赵纯忠,为人谨慎忠诚,我们打算乘契丹还未定王位继承人之时,派数千劲兵,拥戴赵纯忠为契丹国的首领。」宋哲宗召来大臣们商议这件事情。大臣们听了之后,纷纷表示赞同。正当大臣们一个个兴致高涨,已经迫不及待地打算拟圣旨,嘉奖边防元帅的做法时,时任右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的苏颂却力排众议,上奏说:「陛下,现在契丹国的情况究竟如何我们还不清楚,贸然出军,强立他国君主,倘若契丹人拒而不纳,那不是有损我国的尊严吗?还是慢慢观察局势的变化,等到情况明朗以后,再来处置这件事情,也为时不晚啊!」宋哲宗听了之后觉得有道理,一时拿不定主意。一个大臣反驳说:「什么不清楚,奏折上不是写的清清楚楚吗?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苏颂说:「各位我们谁也没有去契丹国看个究竟,就是上奏折的大人也没有看到契丹国的真实情况,而只是听了间谍的报告。间谍的情报有限,况且间谍也不可能清清楚楚地打探到契丹皇室的情况,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就出兵,太冒险了。皇上,请三思啊!」
苏颂的一席话,使得大臣们纷纷议论,究竟该不该出兵呢?大家一时也没有了主意,苏颂接着说:「陛下,自古有才能的皇帝,在做出决定的时候,都不会没有目的的盲目做出,更不会在没看清事情之前就冒昧下决定。您是一代明君,您应该知道怎么做啊。」最终皇帝还是听从了苏颂的意见,结果证明苏颂的意见是正确的,契丹国内部的情况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智囊】
在我们没有搜集到充分的证据或材料时,千万不要妄自做出判断或结论,虽然有的时候冒险也是一种投资,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多数情况下,还是虚心谨慎的好。做任何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故事中苏颂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没有弄清楚契丹国的真实情况前,决不轻举妄动。这是一个人成功的最基本的一步。
没有耐心,急于出手,看起来似乎是在争取主动,其实是盲目蛮干,吃苦的还是自己。
李沆教旦存忧患
宋真宗刚刚即位,对政事勤勉用心,重用了一批贤臣良将。一时朝野上下风气清明,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当时的丞相李沆辅佐年轻的君主,整日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了。有一段日子,因为用兵西北的事情,李沆和参知政事王旦经常要很晚才能吃饭。一次,已经快起更了,他们才忙完了当天的决策和军用调度开始吃饭。王旦瞧瞧吃着饭还若有所思的李沆,又瞅瞅眼前的清粥小菜,不禁叹息道:「唉,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过些悠闲无事的日子呢?当年娴熟的书画诗词都因为政事给丢弃了呢。」正在沉思的李沆听到王旦的抱怨,苦笑一下,微微摇了摇头,对王旦说:「王贤弟切不可忘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多少有点忧患,可以成为警戒。就算是真有一天四方安宁无事,也未见得朝廷还会风平浪静。我死之后,必定由你来出任宰相。朝廷很快就会同敌人和亲,一旦边境无事,风调雨顺些,恐怕皇上就会逐渐生出奢侈之心了。陛下尚且年轻,多些警戒未尝不是好事。」王旦对这番话却不以为然,觉得李沆是小题大做了。
李沆每天都会将各地的水旱灾害、盗贼为乱以及不孝忤逆等等事情一一上报给真宗,真宗听了很不高兴。王旦也觉得拿这些小事来让皇上心烦实在是没有必要,更何况还每次都是这些不美之事,总会有违皇上的心意。王旦多次劝李沆,李沆却自有道理,他说:「皇上年少,应当让他知道四方艰难,这样才会常怀忧惧之心。要不然。正处在血气方刚年纪的皇上,就很有可能误以为天下太平、四时祥瑞,把心思都用在声色犬马上面,或是大兴土木、兴兵打仗、兴建庙宇。我老了,怕是看不到这些了,这都是你日后要担心的事情啊!」
果然李沆死后,真宗认为同契丹已经讲和,西夏也纳贡称臣,于是便封禅泰山,祭祀汾神,大肆建造宫殿,还搜求亡佚的典籍,没有一天闲暇。真宗还任用了一批善于歌功颂德,根本不用心政务的奸佞小人,如王钦若、丁谓之流。王旦看在眼里,却毫无办法。想要进谏,自己已经和这些佞臣同流合污;想要辞官离去,但皇上着实待自己不薄,就这么撒手不管实在于心不忍。处在这样进退两难的境地里,王旦才知道李沆是多么有先见之明。
《左传》中有记载说,晋国、楚国的两国军队在鄢陵相遇,晋国大臣范文子不想和楚国作战,他说:「只有圣人才能作到内外无患,自己不是圣人,外宁必有内忧,为何不放过楚国,把它作为外惧呢?」可晋宁公拒而不听,还是与楚国交锋,并战胜了楚国。回国后,晋宁公日益骄侈,任用佞臣胥童,杀害了三位大臣,最终自己也被匠丽所杀。李沆的话,就是从这件事受到启迪的。
今天就读到这里,感谢您的收听!欢迎大家在评论中分享所思所想
声音0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