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

82
《素书》的来历:《素书》的作者黄石公,曲阳人,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流派之一,与同时期的鬼谷子齐名。

黄石公出生于下邳(pī)(今江苏睢宁古邳镇)人,婴儿时被父母弃于黄山,所以被称做黄公。他隐居黄山著书立说,留下无字天书《太公兵法》、《黄石公略》和《雕刻天书》,其中《雕刻天书》传给了曲阳的宋天昊、杨艺源二位弟子,使曲阳人学会了雕刻,后来曲阳县成为“雕刻之乡”,闻名于天下;《太公兵法》和《黄石公略》则传给了张良,使张良辅佐刘邦打下大汉王朝,成为一代名臣。

据传,张良因谋刺秦始皇未果,逃匿到下邳,在下邳桥上遇到了黄石公。黄石公故意把鞋子抛到桥下,让张良取上来并为他穿上,来考验张良的耐心、胸怀和对长辈的尊敬,认为他孺子可教,后又三次提前相会的时候考验他的气度、诚心和勤奋,最后认为他合格了,才把一卷书交给了张良,并告诉他“读此则为王者师矣”,这本书就是《素书》。张良辞行前,黄石公告诉他:“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就是我。”张良依黄石公传授的兵书帮助刘邦夺取了天下,真的在十三年之后在济北谷城下找到了黄石,于是就建立祠堂把黄石供奉起来。

后世流传有黄石公的《素书》和《黄石公三略》,很多人以为黄石公传给张良的是《三略》,其实是误传,《素书》是《素书》,《三略》是《三略》,不是同一本书。

《素书》共六篇,有一千三百字,文字简略,含义深湛,上至唐尧、虞舜、夏禹、周文王、傅说、周公,下至孔子、老子的思想,都未能超出该书的范围。该书语言高度凝练,内涵极其丰富,对人世变化和事物发展的趋势观察细微,体会深刻;对如何提高自身修养、学会为人处世、理家经国、趋吉避凶、成就大业等总结出一整套法则和经验。

张良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传承,便把此书陪葬到自己坟墓里。五百多年后,盗墓贼打开了张良的棺椁,《素书》重见天日,上面有秘诫:“此书不传给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如所传非人,一定会受到祸殃;遇到合适的人不传,也将受到祸殃。”可见黄石公对此书极其看重,处理的方式也很慎重。黄石公知道秦国将亡,汉朝将兴,所以把《素书》传给张良。张良虽然是豪杰,但还到不了圣人的程度,所以他运用《素书》的功力也就一两成而已。

对于《素书》的真实作者,后人一直存有争议,认为所谓黄石公,是深通老子和道家学说的隐士的化名,或认为他授书给张良,是借张良之手达到自己灭秦兴汉的目的,他本人则逍遥自在隐居于山林。

《素书》的“素”意为“朴素、简单”,是说为人处世、成就功名的原则无非道、德、仁、义、礼而已,但在实践中应用就变化莫测了,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随机应变。明朝天启元年(即1621年)的《素书》开头也对“素”字做了解释:“素者,符先天之脉,合玄元之体,在人则为心,在事则为机,冥而无象,微而难窥,秘密而不可测,笔之于书,天地之秘泄矣。

原文

原始章第一: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正道章第二: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求人之志章第三: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本德宗道章第四

夫志,心独行之术。长没长于博谋,安没安于忍辱,先没先于修德,乐没乐于好善,神没神于至诚,明没明于体物,吉没吉于知足,苦没苦于多愿,悲没悲于精散,病没病于无常,短没短于苟得,幽没幽于贪鄙,孤没孤于自恃,危没危于任疑,败没败于多私。


道义章第五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念旧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安礼章第六: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饥在贱农,寒在堕织。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来,贫在弃时。上无常操,下多疑心。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臣轻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山峭者崩,泽满者溢。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山将崩者下先隳(duò),国将衰者人先弊。根枯枝朽,人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如此理身、理国、理家,可也!
声音1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