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伟大钢琴家《乔治·博列特》

1581

这张专辑收录了乔治·博列特的演奏录音,包括肖邦、约翰·施特劳斯、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等的作品。

乔治·博列特(Jorge Bolet,1914-1990)美藉古巴钢琴家,生于哈瓦那。7岁开始向他的姐姐学习钢琴,12岁与哈瓦那交响乐团首度公开演奏莫扎特《d小调钢琴协奏曲》,1927到1934年在美国寇帝斯音乐院向戴维·沙伯顿学琴。后来到欧洲旅行,在维也纳、伦敦、马德里、柏林与巴黎等地举行独奏会,1936年回到柯蒂斯音乐学院担任塞尔金的助教。后来辞掉教职转往外交事业发展(1942到1945年曾担任古巴驻华盛顿文化大使,1946年也曾在东京指挥吉尔伯特与苏利文的《如此天皇》日本首演),后来重新踏上音乐会与录音的活动,尤其致力于浪漫乐派的作品,他演奏李斯特时“拥有霍洛维兹般的触键与列文涅的音色”,最著名的就是他华丽的唱片录音。博列特的艺术唤醒了今日的伟大艺术美学,一种就像他说的,不是拘泥于乐谱的音符,而是借着心灵感受的艺术。

怀着一股毫不妥协的浪漫性,博列特花了很多心力在改编作品身上,施特劳斯/陶西格、施特劳斯/舒尔兹-艾弗勒、瓦格纳/李斯特等改编作品,是他的节目单里的常客“演奏巴赫/布梭尼的《夏康舞曲》时,他以远远超过人性的劲道开头,没有渗入自私的花俏与短视的自我风格,即使在其间出现类似伸缩喇叭声响的新颖效果,为了表达多样化的情绪与架构,基本上他的变化还是在整体的秩序中游走,最后则是将第一主题弹奏出宽大广阔的美感,建立压倒以往的宽度与征服感。按着是肖邦的《24首前奏曲》,每首之间有着狂想式的情绪变化,与随之释放浪漫精神所再创造的速度步调,听听这些博列特同步演奏的双手如何诉说出最充满活力的雄辩性格,而不是伪造出来的效果(尤其是第二、四、六与十三首)。有多少钢琴家真正能将《降D大调雨滴前奏曲》轻松惬意而充满音色细微差别之美地“唱”出来?在第八首(拉赫玛尼诺夫式旋绕与灿烂的乐曲)、第十、十四、十六号,这二十四首当中的大部分,博列特都能如此细腻地注意架构、平衡与和谐。在这里博列特以报复狂怒般的气势挥洒出大师的骚动,而且增加低音的份量与肖邦“激烈的快板”里无拘束的快意,让听众提早忘情地鼓掌。

但是这场独奏会才刚刚开始,巴赫/布梭尼与肖邦都只是为了接下来的曲目热身而已。就好像触电似的了,博列特以雷电似的惊悸,制造一个以后似乎都不可能再出现的现场热力,继续演奏施特劳斯被改编的曲子。很少有人能够同时拥有那么卓越的才能,而将它那么大方慷慨地赠予给听众。就如同我在其它地方所写:“如此有威严的双手,才能弹奏出阴暗而无法无天的施特劳斯/陶西格《华尔兹》,就好像预言以后拉威尔《圆舞曲》出现一般,一个对传统维也纳怀旧之情渐渐感到衰微与颠倒的世界。”同样地,在施特劳斯/舒尔兹-艾弗勒的《蓝色多瑙河》里,不管是开始部分围绕在空气中的闪亮音色、或是结尾的八度巨响,博列特的演奏使得约瑟夫·列文涅的版本都相形失色(真不敢相信我敢这么说)。我第一次接触博列特的演出是他弹奏瓦格纳/李斯特的《唐怀瑟序曲》,当场就被他那股不可阻挡的冲击力所震慑住(他的风格也是完全具有个人化的特色,与祈弗拉和霍洛维兹的技巧大不相同)。

声音41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