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2579

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常会遇到三个字“儒释道”,儒、道两家源自中国本土,佛家本自印度西来……但有些吊诡的是,佛教在印度于公元十三世纪初被商羯罗赶出了印度在印度消亡,但在中国却在和中国本土思想融合后作为"大乘佛法"而得以发展。

这不能不说得益于佛教的本土化。

佛教的本土化融合了许多中华文化的因素,“儒释道”三家思想后期也多有融通。比如“《中庸》中‘谓天下之大本’的‘喜怒哀乐未发时’的‘中’概念,《道德经》中‘可道又非常道的’的道的概念,与佛家的‘真如’概念,认识他们的方式有某些相似之处。都是让你超越具体事物表象的束缚,诉诸心灵的直接体验。甚至天行觉得庄子口中的”道“和佛家的”真如“和“黑格尔的不给予分立对象以实在性”观点也有些类似之处。

关注天行的朋友可能会有些印象,天行对诸多有影响的思想一直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与“兼察慎思”的原则来对待。已推出的专辑系列就兼收并蓄各家思想,不拘泥于一家之说。比如,处世智慧系列推出了菜根谭、增广贤文、小窗幽记、围炉夜话,儒家思想方面推出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荀子,道家思想推出了道德经、阴符经,兵家推出了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纵横家推出了鬼谷子、素书;用世智慧方面推出过小资治通鉴、厚黑学,文学方面推出了人间词话,历史方面推出了史记本记……因天行一直秉持先呈现,后评鉴的原则,所以上述所有专辑都有古文原文。还有一部直接体现天行观点的,以哲学视角,基于人类学心理学及科学通识和社会观察等写作的《理解世界》、及《泛管理概论》等等专辑。均是本着“兼收并蓄”的态度,“兼察慎思”的原则来对待,本专辑同样如此。

佛家思想有一个对我们开拓思维颇为有益的特征,那就是往往不停的破除你对具体事物认知的“固化”,为了不让你执着,执着的破除着你的执着。就如道家所看到的事物的相对性,兵家的奇正演化一样,颇有辩证色彩,这对活跃、开拓我们的思维是有启发和有助益的,但历史发展了两千五百多年,人类对世界的探索认知从未停止,除了“兼收并蓄”的态度之外,我们还是应采取“兼察慎思”的原则,天行认为我们应该“以经验为认知之锚,以理智为认知之帆”,不限古今,不别中外,皆应以此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