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格丽奇、麦斯基《法朗克、德彪西·大提琴奏鸣曲》

788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阿格丽奇与大提琴家麦斯基合作,演奏法朗克、德彪西的大提琴奏鸣曲。两位演奏家相辅相成、琴瑟和谐,在乐曲的展开过程中心灵相通、默契如一。他们演奏的歌唱性特别好,乐器的音色极为美妙。聆听这张专辑,他们高超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内心交流,让人难以忘怀。

法朗克《A大调大提琴奏鸣曲》作于1886年,原为小提琴奏鸣曲,是为庆祝名小提琴家伊萨伊结婚而作。乐曲由四个乐章构成,速度较缓慢的乐章与较快速的乐章交替出现,并使用法朗克独特的连章形式。这种形式不是某个主题在每个乐章出现那么单纯,而是架构相当复杂的手法。

德彪西《d小调大提琴奏鸣曲》作于1915年。这是他与身体的病魔和精神的苦恼斗争中,完成的独特而新颖的奏鸣曲,此曲燃烧着巨人般强烈的求生意志与澎湃的热忱,表现出独特的奋斗精神。有人说这部作品受到舒曼的直接影响,但在此曲中所欲表现的灵性则是更加直接地流露,具有简洁纯净的美感,与鲜明的色彩对比。此曲使两个世纪以来,彷徨停滞的法国器乐传统以新的姿态与生命复活起来,同时它也成为二十世纪大提琴文献中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德彪西《比慢更慢的圆舞曲》作于1910年。作为一首圆舞曲,首先联想到的应该是欢快、轻巧、优雅,但在德彪西的笔下,却选择了略为古怪的“慢板”圆舞曲,犹如为音符蒙上了一块纱布,增添了一份宁静与孤独。如果要以两个字去形容这首曲子,那便是“朦胧”,时快时慢的节奏始终被掩盖在一层浓雾之下,快中有慢、慢中又有快,与其说它是人类情感的起伏写照,倒不如说是一份优雅的嘲讽。一时间,它似乎充满著悲伤,却又忽然迎来一声大笑,它散发着一种浪漫,却又显得那么无奈,它仿佛细说着千言万语,却只听到无限的空洞。人生看似精彩,到头来却什么也不是。在德彪西的笔下,把这首作品写的有了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感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德彪西《游吟诗人》,《前奏曲》第一集第12首,作于1910-1912年。此曲音乐明朗欢快,显示出具有幽默感的怪诞;这里的“游吟诗人”指的是当时戴黑帽、涂黑面孔、穿白色燕尾服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