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楼市声音档案

5197

昆明楼市起源。
     昆明楼市之根在哪里?历史的车轮载着我们走过这么多个年头,是该寻找昆明楼市起源的时候了。
   不得不走的路。
  要想收回一间30平方米住房的全部成本,最少也要200年。这就是80年代之前昆明住宅之现状。
  在80年代,象全国其他城市一样,昆明的住房政策走到了十字路口。是继续由政府投资,实行低租金制度,还是探索市场化路子?
  1950年至1985年,国家在昆明投资12亿元,建成600多万平方米住房,但是住房紧张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缓解。
  1985年,昆明房屋普查结果表明,全市城镇人均居住面积4平方米以下的缺房户有47212户,占全市总户数的15.1%。其中无房户8041户,不方便户10779户。
  由于租金大幅度背离价值,不仅国家的投资得不到分文补偿,住房再生产只能中断,而且,每年市房管局还有要拿出300万元,各单位拿出900万元,用于房屋维修。据有关部门统计,1985年,昆明城镇住房按照使用面积计算,每平方米建筑成本每个月应是1.05元,而居民每个月所交的房租,平均每平方米只是0.15元。在昆明职工的收入中,房租支出仅占1.5%,一间投资数万元的住房,每个月的价值仅值一包烟钱。因此当时有人轻松地说“一包香烟抵租金”。
  由政府投资这条路显然无法再走下去了,于是象国内其他城市一样,昆明选择了后者——走市场化之路。
  100多年前,伟大的马克思给商品下了一个定义: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的中国学生,才同意将住房划入商品的行列。
  中国的住房商品化源于伟大的邓小平的美国之行。1979年1月29日,身为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访问美国。这不止是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房地产史上的重大事件。结束在华盛顿的紧张日程之后,邓公到时任美国总统卡特的故乡亚特兰大参观访问,亚特兰大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是南北两军的主战场之一,在战火中成为了废墟。而到邓小平访问之时,亚特兰大已成为美国南方发展最快的城市。邓公还专门造访美国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家,交谈中得知这个普通的美国公民住的房子是购买的,邓公深受启发,说:“你们的很多成功经验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我们愿意向你们学习”。回国以后,邓公在多种场合提出了住房商品化。
   昆明楼市之源——威远街。
  事实上,昆明试行住宅商品化,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已经是够早的了。早在1980年,全国很多省会城市对住房的诸多矛盾都还不知所措的时候,昆明就踏上了住宅商品化之路。
  在1980年及1981年的两年期间,昆明最大的开发商是昆明市房产管理局。当时的昆明市房产管理局是昆明全市唯一经营住宅的单位。
  1981年,昆明威远街市房管局机关小院,可以算得上是昆明最早的售楼部。从这一年开始,这个小院突然热闹起来,进出这个小院的人川流不息。他们都来这里干什么呢?买商品房。建国以来,昆明市的第一批商品房——董家湾小区建起来了。昆明市房管局以每平方米359元的基本造价,向缺房的单位和无房户推出。与现在相比,当时的政策真是太好了。这是昆明房地产历史上第一批商品房,卖给单位才按照359元的全价出售,对个人则根据购房者实际情况实行全价和补贴出售。有的单位为了鼓励个人购房,规定职工本人每平方米支付70元以上,不足部分由所在单位补贴。
  1981年7月1日,昆明市建行住宅储蓄开业当天,收入购买商品房的存款就达53万元。这笔钱在当时可不是小数字。
  据不完全统计,在1980年至1987年之间,昆明先后开发了董家湾、虹山、新闻路、东华等一批配套齐全的新型住宅小区。全市全价出售了5000多套住房,25万多平方米,补助出售了商品房200多套住房,1万多平方米。
  住房商品化的一个重要效应就是带来了钱。1980年至1987年,全市投入建设商品房资金共1亿多元,售出后回收1.1亿元。这笔钱又可以用来建设20万平方米住宅。
  1987年6月,中国昆明国际住房讨论会在翠湖宾馆举行,对当时昆明地产战线上的同志们进行表扬。
  昆明的第一个商品房是董家湾小区,但是决定这个小区降生的是威远街上的昆明市房管局小院,因此昆明楼市的源头还是应该在这个小院里。
     以上文章摘自云南人民出版社《昆明楼市解密》(米祖明著)。更多内容请关注CCN若英台,微信号ccnv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