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辩证看待《铁杵磨成针》

2023-11-28 16:11

2023-11-28 20:58
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小时候非常贪玩,功课也不用心,学习很少有长进。有一次他去小河边玩耍,意外地发现有一个老婆婆在磨一根大铁棒。李白问:“婆婆,你在干嘛呢?”婆婆说:“我在把一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很惊讶地说:“这怎么可能呢?”婆婆不紧不慢地说:“可能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听了以后内心很有触动,回去发奋读书学习,最后成了一代大诗人,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被后世誉为“诗仙”。

这个《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流传甚广,家喻户晓。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把它当做正面教材,教育孩子们要学习那位老婆婆坚持不懈的精神——只要肯下功夫,有恒心、有毅力,就一定可以把事情做成功。

然而,在今天看来,这个故事虽然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赞扬,但同时也害人不浅,堪称文化糟粕。

第一,既然只是需要一根针,那么为什么要花费十来年的时间和精力去打磨一根大铁棒呢?直接去买一根针或者找一根针不就行了吗?实在不行,古代流行物物交换,直接拿大铁棒去换许多针不就行了吗?耗费如此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得到的却微乎其微,这样做到底值得吗?

第二,一根大铁棒本来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你却把它磨成了一根针,这样它的作用和价值无形中缩小了许多倍。如此一来,岂不是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吗?大铁棒就应该发挥它本身的作用与价值,磨成针实在是大材小用了。

再回顾一下中国近代史。当西方已经开始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时候,当人家已经用蒸汽机来纺纱织布的时候,我们用的还是手摇的纺纱机;当人家已经发明了早期的汽车的时候,我们坐的还是马车;当人家已经发明了电灯的时候,我们用的还是煤油灯……这难道跟传统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思想没有关系吗?正是因为传统的教育思想过于强调坚持和恒心的重要性,忽视了对人创新思维的培养,忽视了“懒人思维”的积极意义,才使得我们的头脑才长期被禁锢起来,从来错失了许多快速发展的机会。

在新时代,我们既要看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积极意义与作用,又要辩证地看待这种传统观念的局限性。有的时候,懒惰未必就一定是缺点,懒人思维也可以成为时代进步的动力,关键在于如何巧妙地利用手头现有的的资源来提高我们的办事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