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中此诗的意思及里面含的典故

2023-12-12 03:11

2023-12-12 04:47
晕,先说典故吧,呜呼久不遇阳春,里面的“阳春”应该是指“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说的应该是说遇到了自己的知己;

“君不见东海者叟辞荆榛,后车遂与文王亲”应该是说姜子牙在江边钓鱼,钓到周文王,周文王亲自驾车接他的事情,也是表明臣下受到君王礼遇;

八百诸侯不期会,白鱼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战血流杵,鹰扬伟烈冠武臣。都是说姜子牙辅佐文王和武王伐纣的故事;

又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楫芒砀隆准公,高阳酒徒指的是郦食其,后面应该是他拜谒刘邦时,刘邦前倨后恭,最终被郦食其折服的故事;

东下齐城七十二,天下无人能继踪,说的就是郦食其游说齐王,最终使得齐王投降刘邦的故事。

整体就是说,古时的姜子牙、郦食其都是因为受到君王礼遇,而立志报效,最终立下不世奇功,这里虽然只字未提诸葛亮,但是把三顾茅庐跟这些礼贤下士的典故放在一起,无非是为了说明刘备、诸葛亮主明臣贤,二人相得益彰,因此才会促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希望楼主满意
更多回答
诗的意思:

古时的姜子牙、郦食其都是因为受到君王礼遇,而立志报效,最终立下不世奇功,这里虽然只字未提诸葛亮,但是把三顾茅庐跟这些礼贤下士的典故放在一起,无非是为了说明刘备、诸葛亮主明臣贤,二人相得益彰,因此才会促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典故:

1.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有的理解为二者自叹怀才不遇。觉得也是对刘备心境的写照,让刘备听第一句就吸引了注意力。从唱歌人的逻辑上讲,还是前者,即石广元自比吕尚、郦食其。
2.君不见...说得是姜太公吕尚辅佐文王、武王伐纣。 东海者叟:姜。 是说姜子牙在江边钓鱼,钓到周文王,周文王亲自驾车接他的事情,也是表明臣下受到君王礼遇;
荆榛:草莽。和后边对仗。有种解释为地名,李白《梁甫吟》“朝歌屠叟辞棘津”,棘津就是地名。
3.白鱼入舟:殷亡周兴之兆也。《史记-周本纪》:武王渡(孟津)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诸侯皆曰:“纣可伐矣。”
牧野一战:周武王率军直捣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在牧野(今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大破商军,灭亡商朝的一次决战。
八百诸侯不期会,白鱼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战血流杵,鹰扬伟烈冠武臣。是说姜子牙辅佐文王和武王伐纣的故事;
4.又不见...说得是郦食其辅佐刘邦。 高阳酒徒:郦。
长揖:对刘邦不礼貌的礼节。 隆准公:高鼻子公。
又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楫芒砀隆准公,高阳酒徒指的是郦食其,后面应该是他拜谒刘邦时,刘邦前倨后恭,最终被郦食其折服的故事;
辍洗:刘邦当时在洗脚,看到郦食其就没心情洗脚了
5.下齐七十二城:楚、汉在荥阳、成皋一带相持时,郦生建议刘邦联齐孤立项羽。他受命到齐国游说,齐王田广表示愿以所辖七十余城归汉。
刘备求贤若渴,多次拜访诸葛亮茅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