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燕翼的个人经历

2024-01-04 03:05

2024-01-04 05:27

半个世纪以来,赵燕翼尝试创作过各类艺术形式的作品,而真正奠定其文学地位的,是儿童文学。他的儿童文学创作,不仅在甘肃独树一帜,而且在全国亦享有盛誉。他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创作的《金瓜和银豆》、《五个女儿》、《铃铛儿》、《米拉尕黑》、《白羽飞衣》等一组童话,明显带有民间传说色彩,曾获得老作家茅盾及评论界的广泛赞誉,因而成为儿童文学经典性作品。
赵燕翼创作的儿童小说是他艺术创作的又一成就。从《提灯武士》到《浪哇牧歌》,从《远方少年》到《白牛》,以及中篇《阿尔太·哈里》,赵燕翼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少数民族少年儿童形象,生动展示了西北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这些小说大致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正值作家艺术创作的鼎盛之期,真所谓 赵燕翼把他后期创作的童话作品称为“新童话”。“新童话”之“新”,这种“新”。他1999年创作的《铁马》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3岁的小姑娘珊珊与安哥拉小白兔之间的友谊,演示了物种生命的鲜明对照。故事单纯朴素,却体现着他的哲学思考。其它作品如《白鼻梁骆驼》、《小燕子和它的三邻居》等,充满了作家深沉的人生况味。不仅故事精彩,引人入胜,还给人启迪,品味悠远。
在谈到赵燕翼先生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为甘肃争光并做出巨大贡献和发挥引领作用时,他十分谦虚地说:“可能出于礼貌和客气,不少人称我为‘儿童文学家’,其实,将这项‘桂冠’戴在鄙人头上并不完全合适。因为,第一,就数量而言,我所写的可以算做儿童文学类型的作品,仅占我全部文学著述的一小部分;第二,就质量而言,区区拙作,岂敢与那些儿童文学大家的传世名著妄加攀比……”其谦谦君子之风,令人肃然起敬。
赵燕翼除了文学创作外,还涉及到美术、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的创作。抗日战争胜利后,赵燕翼辗转来到兰州,临时寄住在一家书店的阁楼上,创作了不少揭露和鞭挞旧社会黑暗现实的木刻作品,如《路有冻死骨》、《弃婴》、《失业者》、《流亡之家》、《行乞图》等,生动表现了他站在劳苦大众一边的鲜明立场。1948年他创作的木刻《万山丛中》,以“雁翼”的笔名在《诗歌与木刻》专刊上发表后,差点引来杀身之祸。 这幅作品的画面正面,是一匹驮着空鞍的战马落荒而逃的情景,背景是埋伏在大山深谷间的人民武装,隐含当时陇东游击队在反击马步芳反动军阀取得的新胜利,因而引起特工追查。赵燕翼自幼酷爱美术,50年代初,曾和国画大师黄胄同在部队从事美术工作。他常以马、驴、骆驼入画,画面具有浓郁的西北风情,并自配题画诗词,更显得图文并茂,故享有“文人国画家”之美誉。 赵燕翼先生虽然八十高龄,但仍然孜孜不倦、笔耕不辍。他说:“成绩和荣誉永远是过去的事了,只要我活着,眼下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他如数家珍般从书架、案头拿出整理装订好的尚未出版的《赵燕翼集外集小说》、《阳台书屋随笔》等文稿说:“这是我已在报刊发表而尚未出版的作品,现正在重新整理校订。”这些年来,他不断接到中国当代文学馆及省县图书、档案馆等方面的邀请,正在争分夺秒将未成书的作品及手稿、原稿进行整理。他笑着说:“幸亏有高科技的电脑,不知疲倦地帮助我,使我有生之年还能多做一点事情 ……”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