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俄狄浦斯情结

2024-01-27 13:34

《俄狄浦斯王》适合用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进行解读吗?为什么?
2024-01-27 16:18

《俄狄浦斯王》适合用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进行解读,因为俄狄浦斯(Oedipus)是希腊神话中忒拜(Thebe)的国王拉伊俄斯(Laius)和王后约卡斯塔(Jocasta)的儿子,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亲生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验证了这个理论。

按照弗洛伊德的论著,他认为在性器阶段(3—6岁),儿童会对异性父母产生排外性的恋慕,而敌对同性父母。男性对应“恋母情结”,女性对应“恋父情结”。

由于弗洛伊德的理论涉及性这一敏感话题,在当时或今天,都是争议颇大的。他本人被批评为唯性论者,其俄狄浦斯理论被批评为伪科学。

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认为,理论似乎能解释一切,但又不可证伪,即无论怎么说都对,即使明明有与该理论相反的行为表现,都可以被认为是迟旅支持它的证据。

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了灵长类动物强大的母婴依恋及该情感对动物生理心理的影响,印证了弗洛伊德的部分理论。

如果说俄狄浦斯情结对今日的精神液侍分析理论仍具有很大意义,在于其研究重点多放在母婴由依恋到相对分离的转化过程中,婴儿心理的一系列变化。所以有人说精神分析学实际上已“沦为”育儿学。



相关发展: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这种极端荒诞的理论已经过时,但它在文学影视作品中却时有出现,比如影视作品《贤者之爱》。

或者正闹旦吵如当年俄狄浦斯在“不知情”(即潜意识)的情况下,躲过了道德对自身的审查。一部分文学影视剧的作者或观众也有赖于“虚构”躲过了某种绝对严格苛刻的审查。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