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名的《竹林的故事>结尾是什么意思啊

2024-02-15 07:22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展开
2024-02-15 09:26
由前文“走来两个妇人”一句可知三姑娘此时已为人妻。由“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一句可知三姑娘的母亲也去世了,因为前文中“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妈妈在家等吃饭。”一句可见三姑娘十分孝顺,不会丢下母亲一个人在家吃饭。文中最后一句“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可见此时“我”虽曾爱慕三姑娘,急于见到她,但在得知三姑娘已嫁人,便不想再看见她,甚至知道到她唯一的亲人也离世了,“我”也不再关注她平凡而悲苦的命运,因此文章到此戛然而止。(仅站在女性批判角度分析本文)
本文结构疏散、语言精致,具有诗的意境。这篇小说只是写平凡人的平凡生活,语言简朴优美盈着田园牧歌式的恬静气息。三姑娘纯朴、自然、孝顺。一家三口生活平淡如水。小说极力刻画了一幅无封建压迫的和谐寂静的农村美和人性美,却仍无意间揭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深入人心。本文甚至积极淡化父亲去世这个事实来体现“自然人性”的自由,但后文中堂嫂子们去看赛龙灯,邀请三姑娘同去时,自然地避开了三姑娘的母亲,三姑娘因孝顺不愿母亲独自呆在家,所以没有去。母亲极力说服三姑娘去,并且甚至因为此事母女间出现了隔阂。但令我们奇怪的是:三姑娘和母亲始终都没有提出母女二人同去。只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默认了一条“真理”:寡妇门前是非多。所以三姑娘的母亲是不能抛头露面的。可见在这里男尊女卑的腐朽思想根深蒂固。
细读全文,我们可以感受到文中“我”对三姑娘的爱慕之情。由“我们没什么好谢三姑娘的,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一句中“碰”字可见人们心中认定女子一生幸福与否都依靠男子。作者废名把小说的背景设在河边一片清幽的竹林,极力营造一种清静、与世无争的环境,以竹子的青逸衬三姑娘的恬静,来体现人与自然合二为一,但却无意间在字里行间渗透出女子地位卑微的思想。(女性批判角度)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