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激励孩子学习

2024-02-16 00:07

2024-02-16 01:14
“物质激励教育”是把“双刃剑”,是颗“糖衣炮弹”,它可以使孩子积极向上,但也可以让孩子迷失学习本心。

一、物质奖励的“物”。

原则上,物质奖励的“物”应该符合几个要素:

1、符合家庭经济水平的。对孩子的奖励,一切要依据这个条件而行,不能超出家庭承受能力,不能够让孩子形成脱离家庭实际生活的索取观念。

2、价值适当的。对孩子的奖励,不能够太便宜,如100元以内的小东西,“重金之下必有勇夫”这句话同样适合于孩子;

但也不能太贵重的,如超过100元的大物件,太过贵重,又脱离了鼓励、诱导的本质和目的。

当然,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同,对“适当价值”的理解也因人而异,自行调整罢。

3、能够引起孩子强烈兴趣的。有的孩子喜欢运动,有的喜欢娱乐,有的喜欢吃喝等等,这就要求家长了解孩子的喜好,和孩子协商,定好“奖励物”。

比如喜欢运动的孩子可以给他买一辆山地车,喜欢娱乐的可以带他旅游,喜欢吃喝的可以带他看电影吃美食……凡是有益身心的合适奖励物都可以。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奖励课外书、考试真题这些“有利提高孩子学习”的“可恶”东西;

更不能无原则地奖励手机、平板、电脑等潜在危险性极大的物品。

二、物质奖励使用的情形。

1、它适合使用在“学困生”的孩子身上。这类孩子,缺乏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

体会不到优等生的人前优越的“荣誉”感,处于越被批评越自弃的“自卑”状态。

这类孩子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肯定,为了掩盖自己的“自卑”,往往表现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无可救药的状态;

其实,他们心里是孤独的,渴望被肯定。

所以,作为家长,不能只是一味否定他们,应该在精神上鼓励支持他们更加努力学习,争取摆脱“自卑”的心境。

为了加强他们的积极性,体现对他们的重视,那么家长承诺物质奖励自然是适合的刺激他们的手段,是他们获取人前优越“荣誉”感机会的方式。

毕竟,精神是虚的,物质是实的,虚实结合,才能使人有毅力有动力争取未来。

2、至于“学优生”的孩子,我不建议使用物质奖励这种方式。这类孩子,有更明确的学习目的,有更深的思想境界,有更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自觉性。

他们是解决了“为什么学习?为谁学习?”的那一类学生。他们的人前优越“荣誉”感源自于理想的学习成绩、强大的自信和所有人的肯定;

他们有强烈维持人前优越“荣誉”感的内在自主动力,根本不需要家长特许的物质奖励承诺。

家长如果用物质鼓励、诱导这类孩子,无疑是画蛇添足,甚至是带偏了他们的学习目的。

三、物质奖励使用的目的。

“物质激励教育”的目的不是不断用外部物质满足孩子的欲望;

而是为了引导孩子形成正确、高效的学习规律和学习习惯,为的是将孩子学习行为从被外界刺激转向内部自觉推动。

所以物质奖励这种手段只可“适度”使用,只要特殊时期使用,不可长期使用,需要用完即止。